视频中的地点是位于云龙公园的相亲角,据悉,每个星期的周二、周四、周六、周日上午,这里都挤满了为子女婚姻大事操心的父母。
01
没有真人,全凭一“本”
人们在社交场合之中,初次见面就会有第一印象。但在云龙公园相亲角,了解对方有其独特的方式——这里大多数情况下,没有真人,全凭一个“本”。
偌大的相亲角,家长们的交流声不绝于耳。但格外引人瞩目的是,一群人弯着腰围在小桌前的景象。凑近一看,原来是家长们在往“单身男女信息本”上登记自己子女的信息。
而这些本子也都按照性别、地域......分门别类的很细致,以方便家长们更快的筛选到符合自己要求的人。
“这个还行,是公务员!”“这个年纪是不是稍微大了点?”“给我看看......”
02
在这里,一切信息被量化
男89年,身高171,事业在编,有车有房女92年,身高165,研究生,国企职员......
年轻人身上所有可以量化的指标,统统变成笔尖下的三言两语。
“来这里找对象的,都是这种方式,比较快速和直接。”“都是先列条件,条件匹配了再说其他的。”“如果条件不匹配,其他的就不要谈了。”“说白了,这只是一种更快速的交友方式而已。”
“许多父母凑在一起,帮儿女择偶。在此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物质上的考量。于是,相亲条件被分解为户籍、房产、学历、收入、家庭背景等一项项指标。”“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的理性计算,可以理解,这某种程度上是他们的成长经历与社会阅历在子女婚姻问题上的投射。”“婚姻无法回避物质基础,但更不能缺失爱情基座。因此,计算一时的物质得失,不如算清一世的幸福保障。”
03
优秀青年不少,单身原因各异
记者翻看了下这个本子,发现大部分的单身青年都拥有不错的学历、体面的工作,可单身的原因,却各有不同。
一位女士向记者介绍了自己女儿的情况:
一位男士对此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看来要求过高,不愿将就也大大增加了找到心仪对象的难度。
这位男士还补充道:
“年轻人要多交流,不要老在网上聊,多在现实生活中见面,成功率相对来说会高一些。”
04
心情很焦虑,但愿望很朴素
面对子女们的终身大事,父母往往更加着急,而对于记者关于择偶标准的提问,家长们也纷纷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没有啥要求,只要小孩老实过日子就行!”“对方文化不高也能接受,我们要求挺低的。”“我认为有房有车不是硬性标准,小孩人品是最重要的,只要人好,两个人聊得来,其他的我们都无所谓。”
尽管在一些标准上有所差异,但从家长们朴素且简单的回答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最希望的还是子女能够幸福。
05
父母并非不可理喻
子女也没那么叛逆
相亲角最早可以追溯到2004年的北京龙潭公园,持续多年的相亲角,是中国一番独特的景象。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父母还是免不了对子女的婚姻大事操心,虽说存在即合理,却也饱受争议。
作为年轻人,我们总是觉得去相亲角的父母,一定是不可理喻的,总想着用自己的老旧标准和迂腐观念替孩子做主,但听过了一些家长的真实想法后,记者发现并非如此。
“儿女的婚姻大事真是父母的一桩心事,没办法不操心啊!”“只是希望有一天我们不在了,她能有个互相扶持的人。”“我知道孩子会有些反感,可眼看着孩子到了婚嫁年龄多少还是有些着急。”“在家里也是干着急,这里也是个机会。”
相亲角里,家长们不厌其烦地互相交流,他们无法确定是否会成功,他们只觉得不能对自己孩子的婚姻大事坐视不理,来了就或许有机会,可不来就一定没机会。
而另一边的年轻人,大多对父母的催婚表示反感,可这不代表他们真的享受“单身”。
由中国青年网联合某相亲网站发布的《2018年度单身青年婚恋观调研报告》显示,“恋爱”仍然是单身青年的主流期待。如今,各种社交平台、婚恋网站、相亲节目......充斥着他们的社交生活,他们也在用新时代的方式寻找着爱情。
但观念千差万别的两代人,互相理解并不容易,只有不断沟通、相互包容才能让彼此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