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离婚登记室,王娟和丈夫面色坦然。工作人员再次询问,“确定无异议了吗?”王娟和丈夫齐齐摇头,然后签字盖章,起身离开。从法律意义上,他们已不再是夫妻。
从走进离婚登记室到离开,不过十五分钟。一周前,王娟和丈夫决定离婚,他们到南京栖霞区民政局办理离婚手续。当他们走出离婚登记室,另外一对夫妻紧接着走了进去。在登记室门外,还有七对男女等着进入。
王娟拿到的预约号码是44,意味着当天他们是第44对准备办理离婚登记的夫妻。
年年高的离婚率
但与中国离婚率高涨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少发达国家的离婚率近二十年来不增反降。以美国为例,2000年美国离婚率高达4‰,2017年,降到2.9‰。
人们总以为,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离婚率会比较高。但如果把中国地图打开,以颜色来代表离婚率,你会发现,其实离婚率最高的不是北上广,而是黑辽蒙。
GDP与离婚率不成正比,还体现在一个省内,比如江苏省内,GDP排名第一的苏州市,离婚率不过2.24‰,GDP排名第二的南京市,离婚率却高达7.98‰,几乎是苏州的3倍。
离婚自由与离婚成本
但为什么经济发展总给人推动离婚率增长的错觉呢?
这可能是因为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经济腾飞的同时,也带来了离婚自由。
中国,大约是世界上离婚最容易的国家之一。已经离婚三年的周琳深有感慨,“当时我们吵了一架,气头上说要离婚,然后第二天两个人就去民政局离了”。
在南京市栖霞区民政局,一对夫妻只需要出具有效证件、双方共同签署的离婚协议书和2张2寸照片,外加9块钱的《离婚证》工本费,就可以轻松完成离婚手续。
在中国,“无过错离婚”原则,让中国人想离就能离。
世界上,并不是每个国家离婚都像中国这么简单。以新加坡为例,离婚起码要经历长达半年以上的诉讼,要出具法定的离婚理由,说明导致婚姻破裂并无法挽回,例如其中一方有通奸行为、遭到遗弃、分居达三年以上。
因为离婚条件苛刻,新加坡的离婚率过去十多年一直稳定在1.9‰,只有中国的一半。
向法院提交了申请书后,法院还会核实信息,并进行相应的调解。如果意志坚定,不听调解,坚决要求离婚,在调解失败后,法院会颁发一个初步离婚书。
走到这一步后依然算不上正式离婚,从法律意义双方仍然是夫妻。等初步离婚生效六周后,双方对离婚无异议,当事人才可以向法院申请将初步离婚转成正式离婚。这期间,一旦一方提出反对意见,则还得再等三个月,才能达成正式离婚。
英国有结婚登记处,但没有离婚登记处,要离婚只能诉讼,少则数月,长则一年两年,这与中国一言不合就离婚,简直天壤之别。
但中国也不是一直是像现在这么自由,以前,中国人想要离婚,也不是两个人想离就能离。
早在1950年,新中国出台第一部《离婚法》,规定“婚姻自由”,但同时规定“不能生育”是同意当事人离婚的理由,申请离婚,无异于自揭家丑。
哪怕男女双方自愿离婚,还要到区政府申请登记,接受调解,即便调节无效,坚决要求离婚,还要向县或者市人民法院申诉,离次婚,不比打官司要轻松多少。
直到1980年第二部《婚姻法》出台,无过错离婚才受到制度上的保障。
尽管如此,九十年代对离婚仍有约束。1994年颁布实施的《婚姻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即使婚姻当事人自愿提出离婚,仍需本人持有所在单位、村民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的介绍信,前往民政部门登记,这就意味着要想离婚,就必须先把离婚这件事让领导同事邻里街坊都知道。
为了不让人们轻易离婚,登记离婚后,仍有一个月的审查期。如果民政部门审查不通过,当事人还要向法院提起仲裁和诉讼。
2003年新《婚姻登记条例》的出台,才真正实现了离婚彻底自由。双方登记离婚不再需要出具介绍信,取消一个月审查,婚姻登记机关当场就可以为符合条件的当事人办理离婚登记,从此,离婚真正变成了两个人的私事。
在《婚姻登记条例》出台的当年,离婚人数同比增长20.6%,压抑多年的离婚冲动得到释放,从此,中国离婚率走上年年高的不归路。
假离婚背后
假离婚可能最能印证中国离婚有多么简单了。
到南京市栖霞区民政局办理离婚手续的李秀文,和新婚不到一年的丈夫为了买房而离婚。
“我现在离婚了,以后婚姻才能更幸福,只是暂时过渡一下也没什么”。在离婚登记室门口的李秀文用胳膊肘碰了碰丈夫,小声说:“笑什么笑,严肃一点啊”,两人走进了离婚登记室。
在中国,房价最高的一线城市里,离婚率与房价正比。然而唯独香港的房价虽然高,但离婚率却不高。
离婚成本高,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离婚率,也避免了冲动离婚和假离婚的可能。当然,要想真离婚的话,也不在乎花钱了。
房市新政不仅推动离婚率的上涨,同样也会影响到复婚率的波动。
2014年南京取消限购政策,规定“在全市范围内从即日起购房不再需要提供新购住房证明”,当年14877对夫妻恢复了婚姻关系,复婚率高达26%,达到2001到2017年以来的最高点。
李秀文和丈夫依旧在商量着买房的事情,至于何时复婚,她说,“这都是小事。”
法律上,离婚程序越简单,越体现了对人权的尊重,但兜兜转转几十年,离婚在中国,却让人感到酸甜苦辣,甚至有点变了味。
数据搜集:祁红、魏颖、李煦厚(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8级研究生)
文稿:李煦厚、魏颖
制图:魏颖
指导教师:白净
说明:
根据民政部关于印发《离婚率计算方法研讨结果的报告》记载,离婚率计算方法暂采用为:某年粗离婚率=(某年离婚次数/某年平均总人口数)×1000‰。本文离婚次数均按照国际标准视为离婚对数。
本文内各官网没有的离婚率数据,均根据粗离婚率公式得出,其中各市离婚率分母“年平均总人口数”取“市年末户籍总人口数”。
参考资料:
1环球时报:《离婚潮从西方涌向东方各国为高离婚率费脑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