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11月26日电题:坑钱又侵权!你敢让这些人治“心病”?——网络心理健康服务调查
新华社记者白佳丽、黄筱、兰天鸣
线上心理服务需求大、问题多
“线上医院”,其实就是把线下医院搬到了线上。由第三方平台或专业医院运营,精神专科医生在线为用户提供咨询、药品续方等服务。这类平台上的医生绝大多数资质齐全,规范性强。
记者见到,浙江省互联网医院平台上,有来自浙江各地医院精神科的医生入驻,平台清楚标明医生身份、专业以及收费标准和咨询量、反馈等,患者可以通过视频或者图文复诊。
“付费内容”。记者在多个知名网络社交、短视频平台搜索到大量付费心理健康讲座、心理调节干预课程。
记者在某APP体验“带你疗愈焦虑症”付费内容,发现其内容大多为舒缓情绪方法和“心灵鸡汤”,与医学疗愈无关。有购买者留言称其“效果存疑”。
“有创作者专钻平台监管空子,他们不关心内容科学性,最大化牟利才是真正目的。”一名资深网络内容创作者告诉记者。
记者还发现,部分网络社交平台上有不少所谓“情感咨询机构”以“心理咨询师”名义,提供“分手复合”“挽回婚姻”等干预服务,一些网购平台也出售“情感挽回、出轨分离、婚恋修复”服务。还有些机构和个人则自称为“亲密关系咨询师”“亲密关系修复师”等,通过手机APP有偿提供服务。
“此类行为监管难度大,出现‘泛黄’或‘涉黄’情况较多。”一位网信部门工作人员表示。
网络心理健康服务市场有各种“不靠谱”
——假证,从业资质不靠谱。一些平台鼓吹自己的“名师”具有美国职业教育学会颁发的“ACI国际注册心理咨询师”证书等。但记者在淘宝平台发现多个制售假冒心理咨询师资质证书的卖家。一个名为“su”的卖家称可制作“ACI国际注册心理咨询师证”“APEI国际注册心理咨询师证”,每本售价260元,1天可取。
——蒙人,专业身份不靠谱。“不少平台对所谓‘咨询师’几乎不设置专业门槛。”一位曾在多个平台兼职过的“咨询师”向记者透露,一些平台上甚至存在原本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倾诉者自学‘套路’后注册为咨询师的情况。记者还发现,不少平台存在“刷好评”误导咨询者的情况。
另有咨询者投诉称,一位名为“国士九颜”的“情感导师”收取服务费后便只用一些“水话”来糊弄自己,对承诺的心理疏导分析服务均不兑现。
——侵权,权益维护不靠谱。记者发现,有多名咨询者投诉名为“暖暖情感咨询”的网络账号。投诉者称,该机构在与咨询者因咨询效果发生纠纷后,以曝光咨询者隐私为由要挟咨询者继续交钱。还有咨询者表示,自己在淘宝平台上购买心理咨询服务,随后被所谓的“咨询师”公开了各种隐私聊天记录。
加强监管是行业发展、市场拓展必经之路
毛洪京表示,受限于现实条件,医院很难自建自营网络服务平台,未来“商业网络平台+专业医院”是大方向,但是对从业门槛、资质、收费标准等细分领域的行业标准必须尽快制定规范。
“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是不同的概念,需要准确评估咨询人心境和现状,而线上信息获取能力有限,对从业人员能力要求更高。”天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副主任安莉认为,应对线上心理咨询从业人员设立比线下更高的专业审核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网络法治国际中心高级研究员臧雷提醒,对一些平台上打着心理健康幌子的“软色情”信息,平台负有法定监管、清理义务,如为流量或短期效益“视而不见”,则涉嫌违法甚至犯罪。他建议各平台为网络心理健康服务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尽快针对该领域完善监管规范,加强治理力度。
徐广明强调,网信、公安等部门应加强合作,进一步加强对求诊、咨询者个人信息与隐私保护力度,拉紧行业底线。(参与记者:邬慧颖、李嘉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