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曾经说过:“探讨哲学就是学习如何去死。”生死观是人们对生与死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最能彰显人的信仰追求,最能体现人的精神境界,最能检验人的气节品质。“知死者必勇”。军人一旦树立了正确的生死观,就能在生死关头坦然面对、毫无畏惧,迸发出一往无前、锐不可当的精神力量。在长期和平的时代环境中,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和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呢毛泽东同志的三句话给了我们深刻启示。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是对生死本质的科学理解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是毛泽东写给刘胡兰烈士的挽词。这八个字既是他对刘胡兰同志视死如归精神的高度评价,又体现出毛泽东同志对生死统一性的深刻理解。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政党,我们军队是在党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从本质上正确认识生与死,必须要掌握马克思唯物主义生死观的两种属性。
要认同生与死的自然属性。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具体事物都要经历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根本不存在只生不灭的具体事物。马克思“辩证法是死”和恩格斯“生就意味着死”的论述都体现了生与死的辩证统一。“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同样阐释了生命与死亡的性质,生是伟大的生,死是光荣的死,生命包含着死亡,死亡又是新生的开始,这就像不可违抗的自然法则一样。理解了生死的辩证关系,认清死亡并不是脱离生而单独存在的,而是内在包含于生命之中,那么不惧死就有了客观基础,就能坦然面对死亡,做到视死如归。
要认识生与死的社会属性。马克思主义生死观既认同人生老病死的自然属性,更强调人献身阶级、国家、人民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就是说人不仅要努力为个体生命而活,更要为他人、为社会、为民族去求死,彰显出生命的社会价值。我军自诞生之日起就致力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浴血奋战之中,从1927年南昌起义的枪声响起,到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军队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坚强柱石,这中间凝聚了无数革命军人的青春和热血,他们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换来了国家的安全稳定和人民的幸福安宁。他们的死是为人民利益而死,追求的是死亡的社会价值,也实现了人生的价值。认清了生死的社会属性,我们就能够真正懂得“自己死、兄弟战友生,个人死、国家民族生,肉体死、精神永生”的基本道理,才会自觉把个人的生命融入国家民族命运和人民利益中去,在超越生命自然属性的有限性中获得永恒的生命价值。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是对生死选择的鲜明态度
1969年4月,毛泽东在九届一中全会上指出:“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从此,这两句话就成为国家政治动员和军队鼓舞士气最为有力的口号。英雄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崇高革命精神,成为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核心在于“苦”和“死”这两个关键词。“苦”即是艰难困苦,“死”即是失去生命。当面对“苦”和“死”的时候,特别是生死抉择的时刻,选择慷慨赴死还是苟且偷生,这不是勇敢或者胆怯的问题,而是一种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一种关于生命与死亡的选择。
军队的职能决定了军人必须与苦为伴、以死报国,不怕苦、不惧死不仅是军人职责要求,更是革命军人深厚爱国主义情感和崇高荣誉感的生动体现。虽然对大多数人来说,吃苦和死亡都是不愿意面对甚至是难以接受的,但革命军人必须得具备“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牺牲精神和英雄气概。习主席强调:“无论什么时候,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千万不能丢。”革命战争年代需要这种精神,和平建设时期同样需要有这种精神。在当前国家周边安全局势不容乐观的背景之下,艰难困苦和生死考验将更加频繁,继续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显得尤为重要。当然,发扬“两不怕”精神,同苦行僧主义和盲目蛮干有着本职区别。它不是以只求吃苦和盲目牺牲为目的,而是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去吃苦,在必要的条件下去牺牲。通常情况下,坚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同为革命而珍惜生命、组织上关心群众、重视人才队伍是紧密结合的。军人不怕苦、不怕死的背后,是在小我与大我、个人与集体、义与利之间作出的鲜明抉择,是无产阶级坚定性和大无畏精神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