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婚育观调研小队”实践小组以18~25岁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为代表的青年群体为主开展调研,硕果累累。其中从个人和社会层面对以大学生为主的青年群体的婚育观影响因素进行了挖掘,并结合背后的文化和家庭因素分析出影响青年婚育观的深层次原因。
团队成员在寒假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问卷以及线下访谈的方式展开调研。其中,在对研究生群体的线下访谈过程中对青年群体的婚育观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校园访谈截图
线下访谈
实践成员在分析问卷调查数据的基础之上,针对青年群体的婚育观念,随机抽样采访了西安交通大学50名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
01
当“晚婚”成为趋势
近年来,中国的婚姻家庭领域出现了快速的变革——初婚、初育年龄不断推迟,生育率下降,这似乎指向了代际更迭下的婚姻观念转变。在此背景之下,青年群体的期望结婚、生育年龄不断增大。近半数的受访青年仍认为没有婚姻的人生是不完整的。
其中,能动学院受访的研三师兄表示自己的理想结婚年龄在29岁左右,但也会考虑许多现实的因素。“当前我正处于一个即将毕业的年龄,所以还是想先以毕业和找工作为主。”师兄补充道。其他的受访同学的理想结婚年龄在26~29岁之间。
“结婚生育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我希望的理想结婚年龄是28岁之后。”受访的同学小陈对实践成员说道。
02
理想的另一半
受访的师兄说道:“古语有云:识其貌知其心。我在选择另一半时会更加注重心灵的美。对方的个人品格和素质对我而言非常重要”。
其他受访同学也表达了类似的想法。个人性格、品格、素质等内在因素成为青年群体在选择另一半时优先考虑的首要因素之一。
“性格不合的话会很麻烦,我会优先考虑性格的因素。”参与调研的陈同学说道。
另外,富有魅力的外表、突出的个人能力、孝顺持家等也成为青年群体选择另一半的前提。
“喜欢美的事物是人的天性。”另一位受访的师兄说道。“始于外表,忠于人品是我的择偶标准。”
03
婚育的意义
“如果只是因为‘适合’的婚育年龄到了就去结婚,那婚姻的意义何在?我觉得遇到想在一起、也能在一起过一辈子的人,才是最适合结婚的时候”。参与调研的郭同学说道。
在个人主义、崇尚自由的观念迅速发展的当下,受访的青年群体均表示自己希望在未来某一天可以结婚组建家庭。同时,随着我国现代化的推进,青年人群的婚育观呈现出从以完成家庭责任为目标的传统型向追求个体幸福的现代型转变的趋势。
参与调研的小队成员陈同学表示自己更希望通过自主的方式而不是“相亲”来找到另一半。
线下访谈截图
04
总结
进一步探究大学生婚姻观的影响机制,可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都认可婚姻的情感价值(“婚姻能够提供情感、陪伴和精神寄托”),但是对传统婚姻的物质保障价值已经淡化。婚育成本以及涉及机会成本的工作压力成为阻碍个体结婚意愿的主要因素。
在所有生育阻力的维度上,女大学生的感知均比男大学生更强烈。在社会转型与高速现代化进程的叠加下,中国当代青年需要直面婚育的高成本。
同辈群体的趋同性对大学生的婚育观有一定的影响,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的青年坚持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