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占坤(诗人、作家):万玛才旦的电影《雪豹》公映了,他自己没有看到,但我看到了。我甚至感到这就是一支天鹅之歌,它透露着那么强烈的谶意。这是一个寓言。万玛才旦讲述了一只雪豹被困在羊圈的故事,最终我看到雪豹——或者说万玛才旦——走向雪山之巅。
万玛才旦的电影和小说,总是充满象征和隐喻;充满梦境、魔幻、现实之间的交错与映射。雪豹是雪域高原的化身,是大自然的智慧,我想套用《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一句话:有些生灵是困不住的,因为它们的灵魂过于高贵圣洁,甚至产生要把它囚禁的想法都是一种罪过。电影结束时,我这样想:究竟是人放过了雪豹,还是雪豹救赎了人的灵魂?
万玛才旦所探究的深度与高度,远远超越生态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的层面,他是一个怀有大痛、大爱、大悲悯的人,他在寻找人类社会观念与自然界之间的关联,思考这种关联的断裂、错位和重新构建。
2013年,全球雪豹及生态系统保护项目汇总各分布国的雪豹数量,估计为3920只到6390只。2016年,IUCN最新的评估报告认为全球雪豹数量为7367只到7884只,其中在我国境内的雪豹数量仍然呈增长趋势,如今我国的野生雪豹个体数已经大约有4500只了。基于最新的评估数量,雪豹的濒危等级由“濒危”调整为“易危”。随着政策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双重改善,雪豹种群在扩大,生存区域也在扩展,这也是“大猫”频繁出现在镜头的原因。
看过《雪豹》后,你如果不幸在现实中与雪豹劈面相逢,你既要正视它血腥和残暴的一面,不要与它斗狠斗气,也要寄希望于它一贯的雍容大度和不计小节。你对自己要有信心,雪豹琥珀色的眼睛透过世间的烟尘,会看见你灵魂的颜色,看见你,不仅仅是它的点心,还担负着其它使命,譬如发现自然的枝条上即将盛开一朵意外的花;譬如完成“一个关于无与伦比的慈悲、关怀和爱的故事”。但你不要指望,轻易能唤醒雪豹的灵性,除非像主人公那样,发愿“舍身饲豹”,如此真诚的生态和生命观念,本身就是雪山和更广大自然的属性。
王海燕(作家):《雪豹》是著名导演万玛才旦先生的第8部电影,也是他的遗作,是他生命的绝响。万玛才旦先生的电影《静静的玛尼石》《塔洛》《撞死了一只羊》《气球》我都看过,万玛才旦先生电影的风味独此一家,有人说,万玛才旦先生的电影犹如狂风暴雪、雪豹秃鹫、草地牛羊、酥油糌粑、手抓奶茶……是镌刻、流动在雪域高原独一无二的文化符号。人们痛憾他的“故事只讲了一半”,他走得猝然,为电影世界留下莫大遗憾。
《雪豹》的故事情节很简单。雪夜,一只雪豹为了生存闯入羊圈,咬死了牧民金巴家的9只羯羊,吃饱喝足后,居然在羊圈里呼呼大睡过去。故事由此发生,于是,冲突迭起。人与雪豹(自然)的冲突,人与人的冲突,生存与信仰的冲突,现代文明与传统生活的冲突,人性与灵性的冲突……各种观念犹如围堵囚禁于樊笼的困兽,寻找调和、突围的缺口和路径。
闯入或撞入。这是一片粗粝、旷远、寒冷、荒蛮之地。低悬的星空,连绵的雪山,封冻的湖泊,盘旋的鹰隼,是人类闯入不久的净地,是雪域精灵雪豹的出没之地。一连串的闯入事件,打破了这里深远的寂静。
“豹子闯入教堂,把祭供瓦罐里的水喝得干干净净。这事不断发生,最后人们终于能够预先打算了。于是,这便成了仪式的组成部分。”卡夫卡在《误入世界》里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曾看到这部电影的一张海报上有一句话说,究竟“谁闯入了谁的世界”?不论是撞入,还是闯入,至少《雪豹》给人们展现了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神圣仪式和一面可供借鉴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