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中国的第一个公园相亲角出现在2004年的北京龙潭公园。此后,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大城市陆陆续续出现了不少大规模公园相亲角。公园相亲角的繁盛,源自连年下降的结婚率和大幅度推迟的初婚年龄,它背后体现的是现代中国社会的快速发展及其带来的婚姻观念变迁。公园相亲角所在的一线城市,婚姻观念的变迁程度尤其剧烈。
这里聚集的“大龄”单身男女的父母,对于子女单身这件事,都是心急如焚,“嘴上劝没用,只好自己行动”。他们拿着子女的资料牌,置身于偌大的相亲市场中,四处询问、配对,“子女可能会孤独终老”的可能性似乎能降低一些。
一直以来,我对公园相亲角这个现象都十分好奇。公园相亲角是什么样的?公园相亲角里都有些什么人?有什么有意思的现象和规律?这背后是否又体现了什么其他的东西?
一、相亲角的形态
1.相亲角基本情况
(中山公园,相亲角位置由红圈标出)
(天坛公园,相亲角位置由红圈标出)
(海淀公园,相亲角位置由红圈标出)
三个相亲角都固定在公园的某一处景点。中山公园相亲角位于公园北部河边格言亭,分布着东西向共四列“摊位”;天坛公园相亲角位于祈年殿东侧的七星石,“摊位”呈矩形分布;海淀公园相亲角位于河边长椅休息区,由于规模较小,所以未呈现特殊的分布形态。
从规模上来讲,中山公园相亲角规模最大,一般可达到400人左右;天坛公园其次,可达到200-300人;海淀公园规模最小,最多时也不到30人。
2.内部空间
中山公园和天坛公园相亲角虽然在总体分布样态上有差异,但内部形态是相似的。
绝大多数父母将一张写有子女基本信息以及征婚要求的A4纸放在地上。自己则坐在这张资料卡后,守着摊位。当然,大多数父母不会一直守株待兔,在安顿好自己的摊位之后,便会适时去其他摊位主动出击,寻找条件合适的潜在对象。虽然摊位是固定的,但相亲代理人们和征婚者信息是流动的。
规模最大的中山公园相亲角,每一列摊位都有百米长,过道十分狭窄,摊位需要靠挤、靠抢。当人潮汹涌的时候,人们难以驻足仔细阅读地上的资料卡,大多边艰难前进边匆匆略上一眼。在数百个资料卡间,过往的人们很难对某一个征婚者产生深刻印象。在有限的空间中,代为相亲的父母们都希望自己子女的资料卡能脱颖而出,不希望别人来过分挤占自己原本就局促的展示空间。一位叔叔刚拿出了两张A4大小的资料卡并排摆放在自己面前,就招来了旁边阿姨的白眼和那“就怕你听不见,又不想让你听得太清楚”的抱怨:“嚯,一下放两张,把我们地儿都挤没了。”
面对这种压力,很少有人能不为所动,大多偃旗息鼓,默默收起多余的资料卡。然而,如果想尽最大可能地吸引目光,增加自己的机会,也有一个聪明的办法。
(十分“突出”的资料卡)
(海淀公园相亲角)
二、市场逻辑
公园相亲角的配对模式充分体现了市场逻辑。不同于我们平时总说的感觉、颜值、“谈得来”这些感性体验,公园相亲角里的思维方式显得十分理性而客观。
资料卡上列出征婚者的性别、年龄、工作、收入、学历、身高、体重、性格等基本信息以及对对方的要求。单看资料卡上显示的基本信息就能筛选掉多数“不合格”选手。通过对几个相亲角的观察和与一些受访者的访谈,我发现虽然资料卡上列出不少基本信息,但真正起到作用的无非就是年龄和户口。
我在相亲角观察的过程中,家长们上前与我搭话,在寒暄了一句“姑娘给自己找啊”之后,我被问到的第一个问题不是年龄就是哪里人。当我说出我还在读书时,叔叔阿姨们就似有抱憾地扭过头去,“这么小啊”。年纪太小意味着还没定性、还不踏实,工作也说不准,有很大的风险性。而在户口方面,相亲角的人们都有着非常一致的偏好——北京户口。
而其他条件的重要性,如学历、收入、职业等,在相亲角里则并不凸显。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里的征婚者在这些方面都普遍突出,并未体现出悬殊的差异。
公园相亲角里体现的市场逻辑,源自这里形成的本质目的——结婚,而非交友。对于结成婚姻关系和组建家庭来讲,市场逻辑能够快速有效地帮助过滤掉不合适的人选。公园相亲角的人们遵循着市场逻辑,在对方满足了自己的客观要求之后,双方才会退到一边,拿出照片相面,继续交谈孩子的各种经历和具体家庭情况。在公园相亲角,必须接受自己或自己的子女作为商品被评判、挑选,虽然这个过程经常会引发愤怒和无奈等情绪,但一旦进入到这个环境下,谁也难以不按市场逻辑行事。
三、相亲角里的第三方
除了征婚者本人及其家长外,公园相亲角中还有一些第三方,在这个市场上充当着有趣而特别的角色。
2.专业的婚介
(天坛公园相亲角婚介的征婚者手册)
(天坛公园相亲角婚介名片)
天坛公园相亲角里,一位身穿中介工作服的大姐格外受欢迎。在她面前的地上,有着一摞摞统一装订的征婚者资料手册,分性别、年龄装订成册,大家可随意翻看。如果想要“入册”,需交600元年费。大姐与叔叔阿姨们颇为交心,“你说这孩子,怎么那么不懂老人的心,早点结婚让父母安心多好。”大姐看我驻足许久,一把将我拉到她跟前,悄悄地告诉我,“我能给你免费介绍一次。”随即给我看了一位和我“特别合适”的男士的照片。“你不想在这个手册里的话,可以办私人订制,一次300。”
2.乐于助人的肖叔叔
(海淀公园相亲角,人群中央正在记联系方式的肖叔叔)
3.婚恋导师
(婚恋导师的“研究成果”)
(生意冷清的婚恋导师)
四、相亲之外
以前,我对“相亲”的定义,是“通过熟人介绍的找对象方式”。相亲,在我的印象里,是“可信度高”、“知根知底”、“安全”的代名词。可在公园相亲角,面对陌生人和他们的父母,为什么就能相信对方的信息是真实的?虽然在规模较大的相亲角里,家长们都传言中介里有很多骗子,但对于亲自来为子女相亲的父母却都百般信任。当我问义务中介肖叔叔“您怎么就确定对方不是在骗您,如果您无意间将骗子介绍了出去,您不是背黑锅了吗?”时,肖叔叔停顿了一会儿,跟我说,“父母来的肯定没有骗子。”语气中带着对我问这问题的不解。
公园相亲角里的家长不是不知道有这种可能性,而是忽略了这种可能性。一是“是不是真的一见面一接触就知道了”;二是,在公园相亲角,这些家长们并未把给子女相亲当作唯一目的。而这些目的,他们自己可能都未曾察觉。
公园相亲角不仅是婚恋市场,更是家长们的职场。在这里他们是主力,他们被需要。很多公园相亲角的家长,都不是来了一次两次,而是像上班一样地完成自己艰巨的使命。相亲角摆摊的家长,基本都已退休在家,而又有很大一部分家长只有一个孩子,他们的人生进程已经在靠孩子的人生进程来推进。通过付出实际行动——来到公园相亲角为孩子相亲,他们现下的生活就充实了起来,疏解了在家“等、催”的被动感和焦虑感。肖叔叔也是如此,同情这些父母是真,热心肠是真,那种有事做、被需要的感觉更是真。
在公园相亲角,他们也在扩充着自己的社交圈。公园这个他们熟悉的城市公共场所,能让他们自如、舒服地展开一系列活动。而公园相亲角里,更是遍布了和他们拥有同样烦恼的同龄人。在公园相亲角里,经常会看到许多家长热络地打招呼。家长们在这里做的,更多的是与人闲聊、交友,而非四处推销子女。据说,更是有没能给子女相亲成功,却给自己相亲成功的实例。
公园相亲角一方面体现的是现代社会婚姻的变迁和代际婚姻观念差异,而另一方面,则折射了当代社会中老年人的焦虑感和孤独感。公园相亲角成为了一个超越相亲市场的社交空间、疏解空间。虽然年轻人经常对它的存在嗤之以鼻,但它却在代替我们安慰着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