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恋市场崩溃有多可怕

我发现不少人对市场崩溃的后果,想象的很美好,觉得自己能在那个时候捡到大漏。

这未免太过异想天开。

目前相亲市场从市场化的角度讲分为三类:

1,完全非市场化,即里面几乎没有钱的事儿。这就是由亲朋好友组建的相亲市场。

其实相当一部分人的相亲,都是家里安排的,这中间都至少有熟人介绍,以保证对方的可信度。

但这个相亲市场,是标准的亲疏远近的市场。

简单想想,如果你发现亲戚家的女儿或者儿子很出色,你的第一反应是啥,总不会是人家这么出色,我得给人家介绍个好对象吧。肯定是,这么出色要是能跟我家的谁谁谁般配就好了。

所以每个人潜在对象进行匹配的时候,就不可能是完全公平匹配,必然是按照我掌握的数据库,在认为对方可以接受,并且于我有利的情况下进行介绍。

这么介绍,那用脚指头想想也知道,真正优质的男女怎么可能在该市场上留存很久。这都是妥妥的抢手货啊。

当然,话又说回来,这个市场还是很靠谱。

因为它虽然无法保证匹配到的是最好的,但肯定至少是合格的。因为该市场是信息完全透明的市场。男方女方条件,随便依靠人脉就能调查个七七八八。

另外,该市场效率还挺高的,但凡在是本地人,亲戚朋友众多,开足马力一个月相亲七八回也行。

因此但凡是在本地相亲市场待了两年以上的人,周围人推荐他相亲的意愿就会大幅度下降,并且默认这人不好打交道。

不过该相亲市场最大的问题是,大家筛选的标准不一样。年轻男女都觉得相亲对象,咋不得跟自己情投意合,至少总得合得来吧。

说白了就是三观更重要。

但亲戚朋友,尤其是父辈的人员,并不太在乎这,他们觉得婚姻就是俩人搭伙过日子,哪有那么多共同语言,凑活过就行了,所以筛选的标准主要是看家世背景等是否匹配。

至于好不好相处,他们觉得这不是他们该管的事儿,你俩试试就知道了。

2,非完全市场化,即这里面可能有钱的事儿,但也不是那么重要。这中间基本都是通过某种弱关系形成的。比如有什么兴趣小组,或者什么熟人拉的饭局等。

这种相亲市场,其实按照严格定义来讲,并不能算是相亲市场,顶多算是社交场合。

但事实上就是,这目前已经成为一二线城市相亲的主流地方了。

因为年轻人的社交圈。

我国正经历史无前例的城市化运动,大量年轻人快速涌入到新城市。因此大家的社交圈基本是靠自己来进行搭建的。这时候各种各样的爱好,或者有个热心组织活动的朋友,就成了社交圈构建的核心要素。

现在相当一部分年轻人的另一半,都是靠这种方式找到的。

因为虽然这种方式听上去不太靠谱,但实际上反而是很管用的。因为筛选的效率极高。

按照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社会理论,一个人所在的阶层,跟他所能形成朋友的人所在阶层,理论上是比较接近的。这其实就已经隐含的符合了门当户对的条件。

这时候又有共同的爱好,或者共同的三观作为联系纽带,将来走到一起的概率还是比较大的。

更何况组织这种相亲局,哪怕就是实质大家都知道,但至少表面上还会套上别的活动,比如露营,自行车骑行啥的。

这倒是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既有互动,又不至于觉得尴尬,还能暗暗观察自己心仪的人。

似乎听上去很完美。

可惜,这个世界上容纳不下那么多完美。因为但凡有机会,总会有人想要破坏性开采社会资源。

因此,很多所谓钓凯子的或者把妹达人,就成为了这类活动的常客。

人想要伪装全部,那自然是不可能的。但暂时的伪装,尤其是大家都半熟不熟的时候,这就非常容易了。

像纯粹的熟人相亲社会,随便问问三姑爷八大姨,对方的家底就了解个透底。但像这种聚会,个人条件想要深度的了解,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圈里的人,几乎都只认识他本人。跟他的父母亲戚压根没什么关系。

换句话说,几乎所有个人信息,全是他个人释放出来的,只不过是通过不同渠道释放而已。这种情况下,给自己塑造一个半真半假的身份,甚至纯粹是假身份还不是很轻松的事儿。

那接下来剧情发展就比较传统了,各种狗血电视剧都演过几百遍了。

毫无疑问,那肯定是朝后者发展的多。毕竟对于组局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因此该市场,也就成了骗局和浪漫齐飞的地方。

3,完全市场化的市场,简单说就是各种相亲网站。这里面可基本上全是钱的事儿。

跟很多人想象的不一样,他们总觉得相亲网站里到处都是骗子,而相亲网站本身就是给骗子组局的。

这个我得说句公道话,事实上并不是如此。我接触过一些相亲网站的工作人员,跟他们聊过一些,发现他们也对各种婚托骗子深恶痛绝。

因为从根本上说,各种婚托骗子,跟网站工作人员的的利益是相违背的,所以网站的工作人员,是不太可能亲身介入这种骗局当中的。

但问题就出在这个“根本上”。

网站的工作人员也是有KPI压力的,也是靠业绩吃饭的。会员交了钱,但没有提供服务,那是要被投诉的。

可能来相亲网站找缘分的人,都是什么人?

除了能交得起非常贵的vip钱的人,剩下都是来碰运气的。

因此,对于各种vip,相亲的网站服务平心而论,还是很到位的。除了个别奇葩,没有自知之明,兜里只有5块钱,楞敢冒充5000万的。大部分vip对网站的服务,还是认可的,只不过是不满意罢了。因为服务好,不见得缘分到啊。

可对于普通人普通人,相亲网站就没啥好脸色了。因为很多普通人都是想白嫖,或者花很少的钱,就能见非常多的备选。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你想见的人,大概率是不想见你的,毕竟大家都是掏了钱的,人家凭啥围着你转?

这时候婚托骗子就该趁虚而入了,因为也就只有他们能24小时在线。

所以网站对这些人,基本上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有这群婚托在,才好刷KPI。等出了事儿,网站拿出免责条款,确保自己没事儿就行。

那普通人在相亲网站上,能收获什么?

估计能收获智慧,因为吃一堑长一智么。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讲,这并不能算是网站的错。但从人情礼法上讲,这。。。

以上就是当下相亲市场的现状了,想明白这些,才能知道将来婚恋市场会发生什么变化。

很多时候,相亲市场之所以会发生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现象,本质上就是大家对婚恋市场当中,男女价值的计算方式不一样。

因为爱情的确是没法计算价值的,只问愿不愿意。

另外,也别跟我杠,扯什么人的价值是不能计算的。

咱都到相亲市场了,肯定都是货比三家。既然是货,那自然就有计算价值的方法,否则哪来的什么优质男女。

不过为了搞明白,相亲市场的价值,咱们先得搞明白消费市场的价值。

众所周知,在消费市场当中,女性的价值是非常高的,当之无愧的第一位,剩下以此是孩子,老人,宠物和男性。

之所以这么排,很多人都说互联网是女性统治,是情绪价值更为重要的市场。

这话听听就得了,真信就傻了。

什么叫情绪价值,直接翻译过来,不就是感觉么。

那为什么消费市场当中,感觉非常重要呢?

因为它能体现人的价值?

不是。

直说吧,因为它的制作成本最低。

再强调一遍,就是它的制作成本最低。

比如以女性经常消费的产品包包为例,这东西的生产成本是多少

就算是鳄鱼皮的,它的成产成本也不可能超过几千。

但最后售价能变成几万甚至几十万。

那怎么填补这中间的差价呢?

一言以蔽之,就是靠宣传。

比如使劲宣传这个包包的历史悠久,设计师非常出名,再或者这个款式可以引领时尚。

其实真实含义就一句话:成功人士,或者说的高大上点,有艺术品味的人士都用这包包。

因此只要你用了,你就有了艺术品味,你就是成功人士。

类似的逻辑,比如各种化妆品,或者各种女性用品,都是如此。

它们相同的特征都是,制作成本都非常低,但售价都很高,导致毛利很高。

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强调情绪价值,也就是所谓的感觉。

背后的原理稍微一想就明白,因为感觉是没法进行对比量化的。

比如一个包背在身上,让女性感到很快乐,觉得自己很有面子,或者很有人生价值。

那这种价值该值多少钱?

这事儿自然是没法算的,更没办法找什么东西当标杆进行对比。

全看女性消费者愿意付多少钱。

当然,这么消费也无可厚非,自己挣钱自己花,让自己满足一会儿也不容易。

但如果进入相亲市场,这钱可能就不是自己花了,而是让相亲对象花。

如果商家再把这种消费,跟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地位绑定起来。

那这花费基本就没谱了,毕竟东西便宜了,反而显得相亲对象看不起人。

你看,多好的一个商业闭环。

相比之下,男性,尤其是成年男性,在消费市场当中,价值就非常低了。

因为两个原因。

第一,男性创造出来的收入,大部分都给家庭其他成员花了。比如老婆孩子父母啥的,轮到自己基本也就剩不下什么了。

第二,男性选择消费品,都有基本的性价比概念。

因为男性一般不是很看重品牌,更看重性能。

就像现在手机行业,或者电脑行业,都卷的厉害,基本上技术是一年一革新。

因为你不革新,对手革新,男性用户立马就换品牌了,哪有什么忠诚度可言。

因此产品发布会,也就都变成了比拼参数比拼性能。

这种搞法,产品的毛利自然上不去,毕竟有竞争对手当参考标杆。

所以男性产品,基本上不会花太多钱去搞宣传。

因此,男性产品基本上都把研发和质量当做首要考虑因素。

由男女消费习惯的不同,就会很自然的推断出,消费市场谁拥有更多话语权。

毫无疑问是女性。

可惜如果仅仅只是这样,那也还算是在商言商。

毕竟挣钱么,不寒碜。

可女性产品的市场价值重塑,必然包含很多价值观层面的引导。

比如为啥女性非要背一个价格特别昂贵,但实际上使用作用跟麻布袋一样的LV包包。

这就不能从生产价值,或者产品历史之类的角度解释了。

毕竟这些跟女性消费者本人有什么关系。

因此基本上只能从女性的人生价值角度进行解读。

比如背上这包的女性,才更有内涵,更有艺术品味,才是真正高雅的现代独立女性。

那为什么要宣传旅游呢?

同样的道理,人生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生活的不同阅历,会极大的提升一个女性的眼界,才能让女性更加睿智。

当然,这话不能算错。

但问题是这个行万里路,是像徐霞客那样的行万里路,而不是坐在飞机上去各个旅游景点逛一圈,就算行万里路。

同样,为什么使劲宣传女性会烘焙很重要,这是为了打造一种贤妻良母的感觉。

当然,也因为烘焙看起来很有艺术范。

不像厨房里头颠大勺,看着就是烟熏火燎,而且还未必颠得动。

这就是消费主义的实质,把女性的消费行为,用人生价值重新解读一遍,把本来该算消费类的行为,全部改算成人生投资。

那花起钱来,自然是是心安理得,而且越花越多。

毕竟给自己投资么,那自然是投入越高,收益越大。

只不过这个收益,不能有量化标准,否则立马就露馅了,而是强调一种感觉,一种人生成长的感觉。

这样就投入无止境,进步也无止境了。

现在大家可以留言讨论了,我相信今儿的留言,肯定会特好看的。正所谓理越辨越明。大家讨论讨论,看看到底谁说的对~

THE END
1.起底闪婚闪离背后灰色产业链:结婚三个月挣三十多万另有熟悉贵阳婚介市场的人士告诉记者,暴利之下,一些大的婚介往往有多个关联公司,为了“规避风险”,这些公司往往法人不同,甚至在多地注册,业务上“也不会有合同往来”。 笑颜在婚介公司的工作是负责招聘“客服”,客服主要工作是在交友App或社交媒体上,用备注为男性的ID和女性聊天,“网站会自动给你匹配女生。”对方通http://news.hnr.cn/shxw/article/1/1860863490393989121
2.婚恋也是盘“大生意”!被狩猎被诈骗,婚恋行业的未来在哪里?艾媒咨询分析师在接受《南风窗》采访时表示,如今中国婚恋服务市场线上线下总体规模达到了约100亿,展现出了庞大的市场潜力。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观念的不断转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在线平台和线下婚介服务来寻找伴侣。当然,当前的婚恋平台和服务机构在服务内容、用户体验、信息安全等方面仍有极大的提升空间。https://www.iimedia.cn/c1086/99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