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位朋友,年已33,虽然有着不俗的条件,却在结婚的道路上举步维艰。她常常以条条框框来评判男士,把对方的价值细分成可见和不可见的部分。可见部分有工作、收入、家庭背景等,而不可见的部分则是三观、处事态度等。她的理想伴侣评判标准既高又严,很多符合条件的男性要么被她拒绝,要么正在进行着永无止境的比较和筛选。
这种高标准的设定不仅让她错失了良缘,还让她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感到愈发孤独。她总是愿意相信,那些如同电视剧男主般的理想伴侣是存在的,偏偏在现实中,大多数人却都不那么完美。相反,在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中,理想化往往掩盖了我们身边那些值得珍惜的美好。
就拿我另一位朋友来说,她的婚姻已经走过六年,然而,她对丈夫的抱怨几乎从未停止。每个周末,她都感觉家中像经历了一场战争,洗衣、收拾、照顾孩子更是让她心力交瘁。但更深层次的争执在于,夫妻俩对于教育孩子和生活琐事的看法相差甚远。她希望孩子能以妈妈为中心,要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而丈夫却想以自己为重心。这种对待家庭的不同态度让她烦恼不已。
可在她的内心深处,难道这真的值得以离婚为思考的选择吗?我曾对她说,或许只要丈夫不触碰原则性错误,其他的问题都可以通过沟通和包容来解决。因为作为父母,盲目的离婚只会让孩子承受不必要的心理负担。犹如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家庭的完整性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理想的伴侣像是一本美好的书,但在现实生活中,书页的撕裂和褶皱才是每个人的真实写照。我们不妨给自己的生活减去一些不必要的负担,少些理想,多些包容,珍惜眼前的幸福。相互理解,相互妥协,才是维护家庭和睦的重要钥匙。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理想的男主,但只要他能给予你和孩子安全感,让日子过得安稳、踏实,便已经足够。
在婚姻中,理想和现实总是充满冲突的。但对于那些身处婚恋中,尤其是妈妈身份的女性来说,是否有勇气去放下心中的那些条条框框,重新审视生活中的每一次小幸呢?也许,爱就是在这些小事中厚积薄发,从而成就彼此。
因此,心理学告诉我们:生活永远不完美,只要你敢于接受不完美,心态上做到退一步,反而能看见更多的幸福希翼。希望每位读者能从中得到启发,在婚姻中学会取舍,活出自我幸福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