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演“爷爷”的是剧组在村中现场找到的“素人”。
短片成功地营销大家过年回家团聚的心理。
导演透露,片中硬核佩奇这个接地气的形象,来自于网上流传的“佩奇像是吹风机”的梗。
图中右2为导演张大鹏。
《啥是佩奇》为啥刷屏,导演和专家答疑
1月16日16时,“@电影小猪佩奇过大年”微博发布预告,互动量为11。
1月17日11时,一个营销号“@吐槽小天才”再一次发布“啥是佩奇”预告片,共有4509次互动量。
1月17日17时25分到22时之间,正是微博流量的高峰期,从“@思想聚焦”开始,共有13个营销账号发布了#啥是佩奇#正式版TVC,23点43分,王思聪等超级大V进行了转发,形成了微博的引爆点。
剧情素人“爷爷”本色出演
该短片讲述了李玉宝为孙子全村寻找“佩奇”的故事。
新京报记者从导演张大鹏处获得的一份剧情简介显示,临近年关,眼瞅三岁孙子要回村过节,李玉宝却难为坏了,孩子想要一个佩奇,可啥是佩奇?一头雾水的他借村里的喇叭问了一圈,得到的答案令人啼笑皆非,有人说是直播网站性感女主播,有人拿出同名洗洁精,还有人说是棋牌的一种。兜兜转转,懵懵懂懂,最后李玉宝用鼓风机自制了一个“佩奇”。
主题不是“消费贫穷”
■观点
专家:“情感商业化”操作
朱巍指出,短片导演本意是想戳中观众泪点,营销大家回家过年团聚的心理,现在看来,还是比较成功的,效果也不错。他认为,该作品构思上比较中规中矩,把过年回家和小猪佩奇结合,对小猪佩奇IP进行营销,“是一种情感商业化的操作”。
朱巍向新京报记者分析,《啥是佩奇》在传播过程中是有推演的,我个人觉得是在为贺岁片造势,跟情感绑定起来营销虽然“廉价”,但是效果最好的营销方式。
有声音指出,短片之所以刷屏,是在某种意义程度上,弥补了城乡与代际的沟壑。对此,朱巍认为,“佩奇”在这次现象级传播中,只是一个文化符号,“我觉得真正的核心点,是在手机和互联网”。
他向新京报记者补充道,留守在乡村和在外工作的人之间的纽带,是互联网和手机,“佩奇仅仅只是这桌大餐中的筷子而已,是根本拿不上台面的”。
■导演问答
张大鹏:不太准确,其实这个真人动画结合的电影也是我拍的,我是导演。所以其实我是为自己的电影,拍了一个宣发的视频,帮自己做宣传。
新京报:你认为短片“火爆”的原因是?
张大鹏:我觉得肯定是佩奇这个点,就存在热度,自带流量,可能我自己也拍得不错,也有可能是风格的原因,还有就是我们想要做的就是传递快乐。
新京报:拍摄这支短片的初衷是什么?
张大鹏:其实也是大家在一起商量,怎么样才能更有意思,所以才想到要拍摄短片。因为我春节也会和我的朋友一起拍很多回家过年的故事,而且我也经常去农村拍戏,有时候就会做一些假设:农村很多年轻人都外出工作,剩下的老年人自己在家,有些老人玩手机玩得很溜,有的老人就很固执,不愿意使用智能手机,所以如果他想得到佩奇这个信息,这个过程可能还是比较有意思、比较难的。
新京报:爷爷做的“佩奇”,是如何设计出来的?
张大鹏:那个本来是个鼓风机嘛,生活做饭吹灶,家家都有那个东西。其实之前有个梗就是佩奇像吹风机嘛。
新京报:片子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张大鹏:我自己也不知道有什么优点和不足,因为我交片也必须是我满意的东西,符合自己的内心,也是正常发挥吧,没有什么超水准。主要我觉得还是因为佩奇的热度也在这,我就只是正常发挥而已。我觉得也没有什么遗憾,因为我的拍片风格比较严谨,剧本所见是我所得,所以剧本上有的、我想要的,我都拍出来了。
新京报:预告片这么火,会有压力吗?
张大鹏:我觉得大家应该都是宽容的吧,大家看完短片应该就能了解我们的团队是很专业的,我们短片和正片的团队是同一个团队,包括摄影师和导演都是我们自己人。但正片我们是做的儿童片,并没有像网友说的有社会人的属性。(记者李一凡实习生罗婧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