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分类诊断系统将双相情感障碍笼统的归于“心境障碍”而无细分,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5版将其分为如下几种。
双相Ⅰ型障碍
至少一次符合了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躁狂发作和重性抑郁发作的出现不能用分裂情感性障碍、精神分裂样障碍、妄想障碍或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来更好地解释,为临床上很常见的情感障碍。
双相Ⅱ型障碍
至少一次符合了轻躁狂发作的诊断标准和至少一次重性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从未有过躁狂发作。这种轻躁狂和重性抑郁发作的出现不能用分裂情感性障碍、精神分裂样障碍、妄想障碍或其他精神病性障碍来更好地解释。
环境心境障碍
特殊类型双相障碍
本病的病因尚不明确,但大量研究研究提示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等对本病的发生有着明显影响。
直接因素
遗传因素
双相情感障碍有着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其患者家属的患病率为普通人的10~30倍,研究显示可能为多基因遗传模式。
神经生化因素
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及相应受体功能改变,可能与双相障碍的发生有关。
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
许多研究发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下丘脑-垂体-生长素轴的功能异常,与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有很大关系。
神经影像改变
双相障碍的影像学改变主要涉及额叶、基底节区、扣带回、杏仁核、海马等与认知和情感调节关系较密切的神经环路损害,也涉及这些脑功能区皮质下白质的微观结构变化,从而出现皮质和皮质下连接损害和脑功能连接损害,最终导致双相障碍的情感症状发作。
生物节律改变
社会生物节律对于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有一定的影响,如睡眠障碍、饮食紊乱等。
神经可塑性与神经营养失衡假说
心理社会因素
应激、负性生活事件等因素与本病的发病有明显的关系。应激性生活事件与心境障碍,尤其与抑郁发作的关系较为明显。
其他因素
人格特征:具有环型人格、情感旺盛型人格特征者更易患病,这些人表现明显外向、精力充沛、睡眠需要少。
季节:初冬时期(10~11月)为抑郁发作好发季节,夏季(5~7月)为躁狂发作好发季节。
其他:吸毒、酗酒、吸烟等易诱发。
典型症状
躁狂发作
思维奔逸,患者思维内容丰富多变,自觉脑子聪明,说话速度跟不上大脑思考的速度,语量大,语速快,讲话时眉飞色舞,联想丰富,讲话的内容常从一个主题很快转到另一个主题。
活动增多、意志行为增强,患者自觉精力旺盛,能力强,兴趣范围广,整日忙碌不停,但多虎头蛇尾;爱凑热闹,爱接近异性,喜欢打扮自己但多不得体,行为鲁莽,严重时甚至出现攻击和破坏行为。
睡眠需求减少,患者睡眠明显减少,终日奔波但无困倦感,是躁狂发作特征之一。
若躁狂发作较重,可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多与心境协调,但也可不协调),明显影响社会功能者称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
轻躁狂发作
患者可存在持续数天的心境高涨、精力充沛、活动增多,有显著的自我感觉良好,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轻度挥霍,社交活动增多。
有时表现为易激惹,行为较鲁莽,但不伴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部分患者有时达不到影响社会功能的程度,一般人常不易觉察。
抑郁发作
抑郁,心情低落,高兴不起来,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精力不足,容易感到疲劳。
焦虑,表现为莫名其妙地紧张、担心、坐立不安,甚至恐惧。可伴发一些躯体症状,如:心跳加快、尿频、出汗等。
运动性迟滞或激越,迟滞表现为活动减少,动作缓慢,工作效率下降,严重者可表现为木僵或亚木僵状态。激越患者则与之相反,思维内容无条理,大脑持续处于紧张状态,思维效率下降,表现为紧张、烦躁不安、难以控制自己,甚至出现攻击行为。
睡眠障碍,表现为早醒,一般早醒2~3小时,且不能再入睡;还可表现为入睡困难,辗转反侧,即使睡着了也感觉睡眠不深。
食欲、性欲减退,表现为进食很少,即使是以前爱吃的菜也不想吃,体重明显减轻;还有部分患者出现性欲减退、勃起功能障碍(阳痿)、闭经等,即使勉强维持性生活但无法体验到乐趣。
精力缺失,患者常感到精力不足,体力耗竭,能力下降。
幻想和妄想,患者可出现罪恶妄想,伴嘲弄性或谴责性的幻听;也可与抑郁心境不协调,如关系妄想、贫穷妄想、被害妄想,没有情感色彩的幻听等。
混合发作
躁狂症状和抑郁症状可在一次发作中同时出现,如抑郁心境伴以连续数日至数周的活动过度和言语迫促,躁狂心境伴有激越、精力和本能活动降低等。
抑郁症状和躁狂症状也可快速转换,因日而异,甚至因时而异。
其他症状
患者可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常见的有夸大妄想、被害妄想及关系妄想,幻觉相对少且短暂。极少数患者出现木僵症状,表现为不语、不动,面部表情却显欣快,缓解后,患者诉说其思维联想增快等典型躁狂思维。
双相障碍患者的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等精神活动多是协调的,而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活动是不协调的。
双相障碍多数是间歇性病程,间歇期基本正常,精神分裂症多数为发作进展或持续进展病程,缓解期常有残留精神症状或人格改变。
双相障碍的精神病性症状多发生在躁狂、抑郁的极期,纵向复习病史有助于鉴别。
焦虑障碍
相似症状
两者均可出现紧张、不安、难以控制的忧虑,呼吸加快,睡眠障碍等症状。
鉴别依据
需进行进一步检查,根据患者病史、症状等确定有无躁狂发作、轻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交替出现的情况,结合心理量表等进行鉴别。
治疗原则
综合治疗原则:应采取精神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包括家庭治疗)、物理治疗、康复训练和危机干预等措施治疗,其目的在于提高疗效、改善依从性、预防复发和自杀、改善社会功能及更好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个体化治疗原则:个体对精神药物治疗的反应存在很大差异,制定治疗方案时需要考虑不同患者的不同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
长期治疗原则:双相障碍容易反复发作,应坚持长期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
安抚患者情绪,积极倾听。
饮食上注意卫生,少食辛辣、刺激、生冷海鲜,引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药物治疗
心境稳定剂
锂盐
锂盐是治疗躁狂发作的首选药物。
老年及体弱者、与抗精神病药合用时剂量应适当减小。
丙戊酸盐
当碳酸锂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碳酸锂治疗时可选用此类药物。
临床常用丙戊酸盐(钠盐或镁盐)。许多研究显示丙戊酸盐对急性躁狂发作患者的疗效与锂盐相同,在用药第5日后开始起效。
丙戊酸盐的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症状、震颤、体重增加等。
抗精神病药物
适用于严重兴奋、激惹、攻击或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急性躁狂患者。也可用于抑郁发作的患者。
常用药物包括喹硫平、奥氮平、利培酮、阿立哌唑等。
应注意过度镇静、直立性低血压、体重增加和糖脂代谢异常等不良反应。
苯二氮类药物
躁狂发作早期治疗常合并使用苯二氮类药物。
应注意长期使用可能出现药物依赖。
心理治疗
心理治疗为贯穿病程始终的重要手段,常用认知行为治疗和支持性心理治疗。
支持性心理治疗指对患者积极倾听、引导其释放情绪、鼓励其正确面对自己的疾病。
认知行为治疗指帮助患者识别问题、找出问题、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引导其回归生活正轨。
其他治疗
对急性重症躁狂发作、极度兴奋躁动、对锂盐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患者可使用电抽搐治疗或改良电抽搐治疗,起效迅速,可单独应用或合并药物治疗,合并药物治疗的患者应适当减少药物剂量。
双相情感障碍为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经药物治疗后康复的患者在停药1年内复发率较高,终身复发率达90%以上,约15%的患者自杀死亡,10%的患者转为慢性状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社会功能。
发表于:2023-08-27
提示: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