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被身边的人直言是【不看重物质的典型代表】。
我自己当然清楚,这无关好坏,只是一种现象,仅此而已。
但还是小庆幸——若生活躲不过一些洪流,譬如不自觉地被同化,那之前的30年,我应该大方向是没有跑偏的。
图:网络、Jane
平时发朋友圈甚少,若不是去年开始了副业,更新频率大概在1年10次以内。
隐去了年少时候的多愁善感,渐渐靠近心里期望的豁达与通透,许多小感慨在还没打开九宫格的那一瞬间自动过滤——反射弧的长度变短,我知道,这是自己的一种成长方式——依然善感,但不再执拗于莫须有的误区。
慢慢的,从习惯性带着一颗同理心去理解身边的人和事,过渡为带着更宽的视角来正视眼前的世界——后来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有超能力,能够葆有如初的善良和信念,就能真正的尊重和平视。
最近,办公室刮起一阵小风。无伤大雅地开着玩笑,穿插着年轻人绕不开的话题:相亲。
年龄越大,我越喜欢在关键问题上有自省能力的人——少了很多弯弯绕,也不必再经历很多有的没的,自己和自己斗争良久还要装作云淡风轻的样子,多少会有些辛苦。
间接了解到一位女孩对相亲对象的“标准”(这位女孩应该不是一个人,应该是某一类群体的代表),听完之后本能变得安静,仅有的是“感觉和那个谁谁谁不太合适”这一句寒暄。后来和小伙伴闲聊交流这类现象,得到了更男默女泪的结论:我要是个男生,巨有钱,坚决不找那样的女生(捂脸。。。。。。)
这位女生的“标准”大致是关于:男生有没有房贷,开得什么车,底子厚不厚之类的。
坦白说,我宁可希望这个所谓的标准是假的,无关对错,只是单纯觉着过于粗暴,甚至...过于肤浅...
兴许就像看影视剧,大多数女孩子都喜欢不自觉地自我代入(包括我自己,看剧不多,但是每次也都习惯跟着剧情起伏安静地哭、不自觉地笑,仿佛是自己在平行时空经历了另一种人生。好了好了,戏精附体,打住打住...),在听到某个女孩的择偶标准的时候,完全没有恶意,但也容易带着主观看法去感知。
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之前网络上也有过类似的段子。大意是说为什么现在的单身那么多?因为整体是错位的。可能我们希望的那种类型的异性,他们希望找到的异性伴侣,我们根本不在范畴之内。打个有点露骨的比方就是:我们希望对方帅气多金爱运动,高高的个子里面藏着一颗有趣的灵魂,同时阳光干净对自己体贴有加。
于是问题来了:那样的他希望我们动静有度涵养丰富,身体健康精神独立不依附,同时拥有清水出芙蓉的颜值与气质,最好再有个殷实的家境加持一下,就像我们希望对方非富即贵一样的出发点。
发现了吗?如果把自己逼到现实的窄径当中,我们可能碰到的是一样,甚至更加现实的人。
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认清或者承认这种真相。
我们将物质条件划好了线,界限以上可以相处,界限以下只能saysorry,那也就意味着我们把自己当做了商场里明码标价的商品,自身底气足的位置可能是在橱窗。底气不太足的,是在普通的陈列区。
打到这里,更觉有些事情的索然寡味。如果这些言论放在开放的区域,估计我会被喷吧:你是谁?你凭啥?
嗯。是的。同样的问题也可以问问自己:我是谁,我凭什么。
关于感情观的一点碎碎念。权作纪念。将来再回头看。也是一种自我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