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聚焦原生家庭、亲子教育、婚姻出轨等社会热点话题的影视剧,因其能够多角度的映射真实生活,引发思考体悟的属性,只要一经播出就会被网友从各种角度反复讨论,从而带动热度迅速发酵,频频出现“出圈”爆款。一时之间,国产剧俨然已经进入了“话题的时代”。
然而正在热播的《不完美的她》,虽然集中了童年阴影、家庭暴力、未婚先孕等多重直戳女性群体痛点的尖锐话题,还不乏实力派演员的加持,却仍旧在热度与口碑上呈现出了明显的颓势,证明了融入社会热点并不能成为拉动剧集收视的万能灵药。
那么,对于话题剧而言,它目前的创作困境都有哪些?怎样才能提升品质,抓住观众的眼球?国产都市生活剧又最喜欢聚焦哪些话题?本文将一一分析。
家庭情感受众广热度高
职场创业大多“挂羊头卖狗肉”
那么国产影视剧中,制作方最喜欢聚焦的话题都有哪些呢?我们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类:家庭情感、职场创业、社会民生。
这一大类中又可以分出四个小类。第一类,亲子关系、原生家庭。展现了高考重压之下,父母与孩子之间代际冲突的《小欢喜》《少年派》。真实披露当前社会中“重男轻女”现象,塑造了愚昧、自私父母形象的《都挺好》《欢乐颂》。
第二类,婆媳关系。婆媳之间的关系由于先天性的难以弥合,又普遍存在,曾经受到很多影视作品的青睐。讲述上海姑娘丽鹃嫁给“凤凰男”,因为婆婆的到来最终酿成悲剧结局的《双面胶》。以温馨欢乐的视角审视婆媳关系与家庭生活,再现家长里短的《媳妇的美好时代》都是当时讨论度极高的大热剧。
第三类,夫妻关系、婚姻出轨。例如,《我的前半生》中的罗子君在经历了丈夫出轨被离婚后,最终完成了从家庭主妇到职场女性的蜕变。《第二次也很美》则涉及了“毕婚族”、“全职太太”、“争夺抚养权”等现实问题。
第四类,中年危机。《遇见幸福》以三个发小的生活切入,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人到中年所面临的艰难险阻。同样从三个婚姻失意的男人视角切入的《如果岁月可回头》,也探讨了中年时期的迷茫与成长。
总的来说,该类题材在话题剧中相对的好评率比较低,总是一不小心就落入了故事悬浮失真、专业性不够,“披着职场外衣谈恋爱”的窠臼。
社会民生这一类别在话题剧中属于“高精尖”题材,不论是创作的门槛还是政策审查的红线都相对较高,但同时也很容易出现口碑与流量双丰收的经典力作。
这一大类可以细分为三小类。第一类,住房问题。例如反映了在房价飙升、买房难的大环境下,人性剧烈震荡的《蜗居》。以中介为视角切入,展现普通人千姿百态买房故事的《我的真朋友》《安家》。
套路和狗血用的多了
就会忘了深耕话题的初心
例如,《少年派》和《小欢喜》中的主角都是高三学子,人设与想要传达的内核有一定的雷同之处。《安家》中的房似锦和樊胜美、苏明玉一样,深陷原生家庭的桎梏,有一个“奇葩”的母亲。如果话题剧中的角色一直似曾相识,走向单一化、脸谱化,各种桥段充满僵化的套路,相信观众早晚有一天会觉得审美疲劳。
还有一些话题剧为了引发舆论争议,刻意下猛料、撒狗血,制造焦虑、苦难和极端化的人物,最大程度地去刺激观众的感官神经。《安家》中的潘贵雨就是一个明显用力过猛的人物,比起樊胜美母亲、苏明玉母亲这样的同类角色欠缺了一点说服力,她几乎成为了所有恶的化身,没有一点对于女儿的愧疚或挣扎,沦为了成就“原生家庭”议题的一个扁平化“道具”。
另外,不少话题剧也会本末倒置的把社会性话题当成吸引收视的噱头,抛出以后就浅尝辄止。根本无意对这一话题进行展开刻画,最终的落脚点变成了普通的都市情感剧,毫无更深层面上的剖析与反思,丢弃了话题剧最大的魅力所在。例如《创业时代》,对创业部分描绘的“浮光撩影”,反到在男主、女主、女二的“三角恋”故事上着墨颇多。
第一,在真实与狗血煽情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上面说到话题剧切忌毫无节制的撒狗血,要尽可能的以真实细腻的内容与受众产生情感关联,引发共鸣。但影视剧作为一种经过了提炼与加工的艺术作品,它的真实不能完全等同于生活中的真实,否则就只剩下琐碎与无聊。
第二,人物是一部影视作品的灵魂所在,而对于话题剧来说更是少不了复杂立体的话题人物,脸谱化、扁平化的人物设定无法满足观众们不断升级的审美需求。例如又作又贪、自私冷漠,令人既愤怒又可怜的苏大强。常用非常手段,做事雷厉风行,却正直为民的书记李达康。都超脱了过往的千篇一律,有血有肉、复杂立体,高度概括的反应了真实人性,起到了承托核心话题的重要作用。
第三,话题剧因其紧跟社会热点的特殊属性,在题材选择上必须要敏锐的切中时代情绪,不断的更新迭代,只有聚焦当下大众生活中观众们最关心的东西,才能够真正的抓住他们的眼球。
同时,创新也是内容升级的关键,无论是将题材纵深细化,独辟蹊径的呈现各类都市人群的不同切面,还是以更新颖独特的视角去解读社会话题,都能给这一类型剧带去新鲜的“血液”,让它更有活力。总而言之,从话题剧到精品剧的蜕变,是一个“路漫漫其修远兮”的过程,无论这块“蛋糕”显得多么诱人,都要以好故事、好内容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