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漪园位于上海市西北郊嘉定区南翔镇,占地10公顷。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原名漪园,取“绿竹漪漪”之意。全园划分为逸野堂、戏鹅池、松鹤园、青清园、鸳鸯湖、南翔壁6个景区。以绿竹依依、曲水幽静、建筑典雅、韵味隽永的楹联诗词以及优美的花石小路等五大特色闻名。独到精巧的艺术构思,使古漪园更显出古朴、素雅、清淡、洗炼的气韵。
大暑时节的池塘里,荷花正开放着。加上古漪园有大缸育栽的荷花,盛开灿烂绚丽,风情万般。天越热,荷花开的越茂盛。微风吹来,荷叶摇动,花姿美丽,很招人喜爱。荷花的花瓣粉红晰白,晶莹剔透,润嫩婀娜。睡莲也是乳黄的、紫红的,蜜蜂飞翔其中。太阳虽高升,光线直射,照透薄薄的花瓣,反而多姿多彩,别具风采。只要拍摄时,把握好角度,悉心注意光线的照射方向,感觉红花绿叶的色彩韵调,能拍摄出层次分明、色彩丰富的好照片。摄影爱好者拍照,拍起来很过瘾,也顾不得烈日当头,汗流如注。对着荷花,拍下许多丽姿美色。据我的经验,从北方的齐齐哈尔,到南方的澳门,都拍到过荷花,不仅仅是“江南可采莲,荷叶何田田!”
中华文化泱泱博大,抒写荷花的诗歌就不计其数。在这里,仅摘几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和诗句。
《古风》
唐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风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次红芳年。
红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重台莲》
唐皮日休
欹红婧力难任,每叶头边半米金。
可得教他水妃见,两重元是一重心。
《秋凉晚步》
宋杨万里
绿池落尽红蕖却,叶犹开最小钱。
最小钱:形容新出水的小荷叶。
《踏莎行》
宋贺铸
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芳心苦:莲心味苦。此处为双关语。
《莲藕花叶图》
元吴师道
一、景触动情
景触动情,就是眼前景物触动联想,产生某种感情。在表现手法上称之为“触景生情”。触景生情,最早出现在元代无名氏的《闺怨》曲:“风,吹灭残灯,不由得见景生情,伤心。”
触景生情,在古今散文中俯拾皆是。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这句诗写出农村初春生机蓬勃的景象,随后触景生情,引发“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的感叹,为结尾抒发“乐天安命”的人生态度作铺垫。再如欧阳修在《秋声赋》中因听闻“淅沥萧飒”“奔腾砰湃”的秋声,展开了秋对自然万物影响的联想,最后是对人生命情状的思考。还有季羡林先生的《海棠花》一文,开头写在异域看到海棠花,于是想起家乡的海棠花,海棠花勾起了自己的思乡之情,景触动了情。以上示例都是触景生情的优秀作品,我们可从作者的写作中体味其中的含义。
二、景承载情
景承载情,即景中寓情。“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会将主观情感无形地融入到客观的自然景物描绘中。所以散文中的景物是具有灵性和情感的,它有别于日常所见,它带有作者的主观感彩。我们通过自然景物,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起伏和思想变化。
景承载情,具体可分为景明现情、景暗示情、景象征情三类。
1.景明现情,顾名思义,景物描写明显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我们通过所描写的景物,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或喜或忧或痛或愤的思想感情,一目了然。如吴伯箫的《菜园小记》中,“菜园大小不一,但都平坦方正”,“黄瓜、青椒、芫荽、韭菜、融解、香葱、茄子,各种蔬菜应有尽有,五颜六色,有嫩有老,有圆有长”。这段文字通过美丽的菜园景色,写出了大生产的勃勃生机。
2.景暗示情,即情隐藏于景中,需要通过观察、比较,仔细体味,方能感受到景物描写背后作者的思想感情。如《荷塘月色》第五自然段的景物描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流水般的月光,在牛乳中洗过一样的叶子荷花,杨柳的倩影……初读之,这是一幅朦胧的月色美图。而细读之,则不尽是美,“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稀疏的倩影”,美中给人以阴森凄清之感,尤其是夜色中“如鬼一般”的形容更是惊悚。有人认为这是本段写景的败笔,其实它是在暗示朱自清的情感在喜悦中夹杂着淡淡的悲愁,为第六自然段“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失落孤寂的情感张本。
3.景象征情。散文中的很多景富有象征意义,而象征意义中承载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如劳伦斯在《鸟啼》中对鸟啼极富表现技巧的描写,写出了鸟啼的象征意义――新生和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力的热情赞美和对新生的喜悦之情。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的地坛是荒凉甚至是衰败的象征,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但另一面它又充满了生机:“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地坛这样的衰败荒凉但又不失生机不正象征着“我”虽残疾却不屈不挠的人生态度吗?
景承载情,将写景和抒情融合在一起,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达到景语即情语的境地。景承载情,景与情往往是正衬的关系,乐景乐情,哀景哀情,我们在表现手法上称之为“情景交融”或“景中寓情”。
三、景反衬情
上述所说的景承载情,无论是明现、暗示,还是象征,景和情总有相通点,情景和谐融洽,它们彼此照应。而景和情还可以是相互对立的,景与情通过强烈的对比烘托来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让人读之出乎意料,品之又意味深长。如茅盾的《风景谈》,写沙漠风光的单调无味,反衬出人类创造“风景”的富有魅力;写原始洞景物的贫乏荒寂,却提及青年读书的情景,石洞之景反衬出人的精神生活的丰富高尚。而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开头与结尾的景与情也是对立的。“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首末段的景物描写宁静至极,而这样的静景反衬出的却是朱自清先生内心的不宁静。
“景反衬情”,或景美情哀,或景丑情乐,而在情景矛盾对比中,却能够更深刻地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了解了散文中景与情的关系,我们在赏析散文中的景时,应努力地去寻找景与情的相通点、融合点,以便更好地感受作者借景所抒发的情感。
【阅读训练】
雨中的荷
聂春友
参加南戴河举办的荷花节,看惯了映日荷花的我忽然心有闪念:这满园盛荷在一片风雨中,该是何等的风姿呢?
几天后,天还没亮,我被窗外的一片雨声吵醒了。走到湖边,我的心一下子被强烈地震撼了:只见湖中那一丛丛荷花,仿佛是一排排战士、一个个团队,靠着集体的力量,顽强地抗击着风雨。
在湖水的涌动中,在雨水不歇地敲击中,每个团队周边那些硕大的荷叶,不停地在水中起伏,在风中翻卷,越到团队的中心,那起伏、翻卷的波动越小……而那些姿态各异的荷花,在风雨中颤抖着,尽管有的被雨扫去了美丽的花瓣,有的被风扯乱了金黄的花蕊,那一株株纤细的荷茎,依然挺立着;那一朵朵残留的花儿,依然笑对苍天,用自己的身躯,遮挡着风雨,守护着下面幼小的花蕾……
我们乘船下到湖中观赏,尽量让船贴近花丛。在映荷桥下,一株盛开不久的荷花,在风雨的摇曳中,多数花瓣已经散落得无影无踪,失去了晴日的娇美,而那托举着花蕊的荷茎仍直直地伸向桥顶,直到顶上了桥底,依旧不肯折腰。她仿佛要用尽自己的力量,凭借自己稚嫩的身躯,支撑起这巨石垒就的桥梁。还有一株荷,她的茎干受到过伤害,曾险些被折断,然而,在伤口处,那细瘦的茎干只是稍稍向下弯曲了一下,便又直直地向上挺举起一个饱满的花蕾。在湖中赏荷与在岸上观荷不同,目光顺着水面望过去,风雨中,碧叶翻卷,万荷摇动,一片片荷丛中,有的是叶护着花,花叶相依,亲密无间。有的是莲蓬高举,昂首屹立,显示出铮铮傲骨。有的花形虽被风雨吹散,花瓣随波飘零,却神采依旧,真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泰然。还有几朵隐在荷丛深处,像是漂浮在水面上的花朵,任头上百花争艳,任身边水波涌流,她们纹丝不动,恍如一个个隐士,静静地听着尘世的风声雨声。荷花被誉为凌波仙子,在人们眼中,似乎她只是个娇艳的女子。今天看来,她更有志士的筋骨、君子的风范!
雨越下越大,我们弃舟登岸,走进荷园北侧的二仙居。这里供奉着和、合两位仙人的汉白玉雕像。这两尊雕像不像其他神仙那样正襟危坐,双眼俯视着人世间,而是像两个天真无邪的稚子,喜笑颜开地奔跑过来。多少年来,人们把和、合二仙作为家庭和睦与社会和平的象征,把生活美满幸福的愿望寄托在他们身上。人们让和仙背负着荷花儿,一方面是“和合”与“荷”谐音,另一方面,也是人们对荷的情操的敬重。讲解员给我们讲述两位仙人的故事时,我忽然忆起刚走进荷园时,那一个个荷的团队,协力同心、抗击风雨的情景……我们要创建一个文明和谐的社会,不正需要全社会的人们都具有荷的这种精神境界吗?
窗外雨声连绵,脑中忽然掠过古代文人雅士关于荷的种种咏叹。有诗曰“碧叶喜翻风,红英宜照日”,虽说出了荷的灵动、大气,但缺少荷的沉练、豁达;“映日荷花别样红”,绘就了荷的高雅,却又过于华丽,反而冲淡了荷的神韵、荷的情怀;而“留得残荷听雨声”,荷的韵致倒也勾勒出来了,但一个“残”字,总觉得内中含了太多的苦涩和惆怅。面对这满湖涌动的翠绿,一池抗争的嫣红,好像任何诗句都难以准确传情达意。
人生一世,花开一季,草木一秋,是自然规律。
其实荷的一生,不就是人生的缩影吗?从破土、发芽、开花到残落,历经风霜,坎坎坷坷,但始终不变的是一种向上的精神,一种不屈的傲骨,一种永不低头的信念。
我想,小雨、中雨、大雨,微风、大风、暴风,对荷仅仅是一个考验,是一种锻炼。失去的是荷芳,永存的是荷神。
(选自《青春岁月》2012年第12期)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衡量:对有特点的文字产生直觉的敏锐性,将文字信息还原成人、事、物的敏捷性,情感和思维活动的主动性和持续性。要达到这三个目标,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时的心理活动处在兴奋状态,对学生的注意力、联想和想象力、情感积淀、思维品质(语言的敏感性训练实际上也是这些心理品质的训练)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每一次具体的阅读教学活动,教师都应当有意识地围绕以上三个目标提出要求,进行指导和点拨,减少训练的盲目性,提高训练效率。
1对有特色的文字产生敏锐的直觉
2敏捷地将文字还原为人、事、物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塘月色》)品味这段文字,感受敏锐的读者应该会立即在脑海中浮现出月下荷塘的优美画面,他本人就变成了朱自清,荷塘的形状、规模,荷叶的姿态,荷花的神韵,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他还似乎闻到了淡淡的香气。
面对作品中的人物,也应该能根据人物的身份、地位和作品对人物的描写,在脑海中快速地浮现人物的外貌,演绎人物的言行。例如,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中,鲁四老爷是个讲理学的老监生,思想陈腐,但在鲁镇很有地位,他可能是这副模样:圆(或方)脸,稍胖,面部肌肉有点儿松弛,头发有光泽,辫子梳得颇顺溜,身材中等,穿长衫,而且颜色可能是黑色、棕色或深灰色。阿Q是农村中的无产者,靠帮人打短工过活,与鲁四老爷相比,他可能是另一副模样:长脸,较瘦,额头有明显的皱纹,脑后吊一根枯黄的小辫子,背微驼,披粗布短夹袄(或打赤膊),衣服颜色是褪淡了的灰色或蓝色。二人的言行举止:鲁四老爷见有身份的人应抱拳寒暄,平时在家人或下人面前应该不苟言笑;阿Q见上等人时应该是怯生生的,说话带点儿口吃,见到小D或王胡之类的身份卑微的人时应该是一脸的不屑,可能还破口大骂。
还原的过程,也就是展开联想和想象的过程。还原是否敏捷取决于联想和想象的速度,而联想和想象的速度既与文字自身的特点有关,也与读者的心理机制有关。我们试着将上文中引述的《荷塘月色》中的一段话,作一下改写:“荷塘上面满眼都是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叶子中间,散布着些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微风吹过时,送来缕缕清香。”描写去掉了,文字失去了形象性,读者只知道荷塘里有什么,而无法知道这些事物是怎样的。对象是模糊的,读者大脑中不能形成鲜明的画面,联想的触发就变得困难。
3自觉而持续的情感和思维活动
摘要:《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保留了大量关于先民情爱的诗篇,以其缤纷的异彩展示着先民自由纯真的情爱观念和情感生活;苗族情歌歌唱自由开放的情爱活动,表现了苗族特有的自由恋爱、自主婚姻观以及既开放而又圣洁的民族心理。二者有诸多相似之处。
关键词:《诗经》情诗;苗族情歌;婚恋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诗言志,歌咏言”[1]1,“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2]30。诗歌自产生之日起,就起着抒发感情、状物咏怀的作用。最早的诗歌不是四平八稳写在纸上的,而是唱出来的,飞流直下三千尺般的跌宕起伏,珠玉落银盘似的清脆响亮。正如口耳相传到今天的苗族情歌一样,即使在苗族文字产生以后,大多数苗族人民也不会使用它,他们只以惊人的记忆力,一代代地传唱着他们灿若群星的情歌,表达着对情爱的热烈歌颂和勇敢的追求。
最初的爱情不是依赖于文学而存在,最初的文学如“断木、削竹、飞土、逐`”[3]4也并不表现爱情。在我国,《诗经》首开先河,收入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纪),最早以文学形式记录了人们的情爱活动和婚恋习俗。情爱与文学的结合应该早于《诗经》,我们可以从古代婚姻的发展中看到其踪迹。
《诗经》中的情诗和苗族情歌也是这样产生的,其中的诗句是完全可以独唱或合唱的情歌,是“男女相与歌,各言其情者也”[5]4。
一、异彩纷呈的婚恋情歌
“苗族有歌千千万万,情歌就是小姻缘。游方不把情歌唱,短棍打蛇难拢边”。苗族爱情叙事诗和游方诗更是以其不可总计的庞大数量表明了情爱在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苗族情歌苗语称“HxakYexFangb”,主要是爱情叙事诗和游方诗,为苗族男女青年在社交时谈情说爱、互诉衷肠所唱的歌。爱情叙事诗一般都在几百句以上,描写完整而细腻,如《仰阿莎》《岗妮戛养嵘》《裴曼》等;游方诗又分为十六个类别:
《诗经》情诗和苗族情歌都以文学形式较系统的反映了古今人民的爱情心理,展现了多彩的情感生活。翻开这些诗篇,我们很容易看出它们具有种种与社会相适应的特点。
二、和生产劳动紧密联系的情爱文化
男女之情的产生和发展也往往离不开劳动,而且和劳动密不可分。《周南关睢》中的主人公对淑女的感情是随着对荇菜的“流之”“采之”“d之”而进展的;《召南野有死》的浪漫故事是在打猎后的草丛中发生的;《{风桑中》的自由结合是在采葑时的桑林中进行的;《周南卷耳》中主人公的思夫之情是随着采卷耳的劳动而变化的。其它如《汉广》“翘翘错薪”,《齐风南山》“析薪”,《豳风七月》“伐柯如之何?”《卫风氓》“抱布贸丝”,《召南草虫》“言采其蕨”等等都是边劳动边进行感情活动的。苗族情诗虽然大多是在游方时而不是在劳动时唱出的,但苗族也属于农耕民族,他们的情歌自然也不能不涉及劳动,其中包含了大量劳动的信息。“哥哥和妹妹……早上一起去做活,晚上双双转回家”“我俩商量咋种地,我俩商量咋养家”“妹妹挥鱼杆,哥把鱼网撒”“我使就一身劲,奋力开山劈岭,开出肥田九千w,开出梯田七百层”“妹在河边饮牯牛,哥在岸上打石头”。
苗族情歌中,“桃花朵朵红……桃李满枝开”“公鸡叫了,太阳才敢从东山出来;春风吹了,柳芽才敢从枝头绽开。我就是等春风吹和公鸡叫呀”“春雷鸣山岭,春雨伴风临”“地上的草绿了,木叶声响了,姑娘们的心动了,小伙子们有伴了”。这些诗句说明苗族青年的恋爱求偶活动是在春季进行的。清朝贝乔青说:“(苗族)孟春合男女于野以择偶,名曰跳月……自正月初三到十三,皆跳月之期。”[14]《续文献通考》:“苗人仲春刻木为马,祭以牛酒,老人并马箕踞,未婚男女吹芦笙以各,谓之跳月。”《峒溪纤志》:“苗人之婚礼曰跳月,跳月者,乃春日跳于求偶也。”[15]427除跳月之外,苗族在春季进行的大型青年男女求偶活动,还有花溪高坡的正月跳花场、凯里正月J笙节、二月吃姊妹饭节、三月爬坡节以及斗牛节等等节日(这些节日贵州其他地区的苗族也过)。这些节日本来都是进行宗教祭祀比如祭祖先的,苗族青年在这些节日中对歌求偶、恋爱幽会,于是节日就渐渐演变成了他们的“恋爱节”。这与“仲春之月令会男女”的习俗何其相似!
农耕民族是离不开山和水的。他们在山水之间劳动谋生,也在山水之间恋爱幽会。如《郑风褰裳溱洧》中的溱水和洧水、《周南汉广》中的汉水、《卫风氓有狐》的淇水、《魏风汾沮洳》中的汾水以及《郑风野有蔓草》《召南野有死》的野地、《秦风蒹葭》的河岸、《陈风泽陂》的池畔、《王风丘中有麻》的小丘、《王风中谷有》的野谷、《{风桑中》的桑林等地。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情爱活动也在城周进行,如《郑风东门之》《陈风东门之杨东门之池东门之》的城门附近和《邶风静女》的城角等地。苗族有专门的恋爱场所,叫“马郎坡”或“马郎场”,也多开辟在有山有水有树林的僻静之处。苗族人民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多居住在偏远的山区,那里绵亘千里的群山、纵横交错的江河、茂郁葱茏的树林就成了苗族同胞们纵情欢会的好去处。选择青山绿水之处,幽美的环境,柔和的气氛,流水潺潺,轻风悠悠,此情此景下的异性相处,自然会令人生发出万般柔情千种温馨,更有利于彼此感情的发展加深。
明媚春日之中,柔情山水之下,有什么比清越的歌声能与之相配且能传情表意让人心动和愉悦呢?青年男女用歌声来相识相交、了解景慕和相互追求,表达着率真的爱意。《郑[兮》即男女相遇要求相和而歌,“倡予和汝”;《陈东门之池》中“彼美淑姬,可与吾歌”是要求对歌;而《周关睢》中更要以钟鼓来使情人快乐,“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显然周时歌唱成风。《国语周语》召公谏厉王曰:“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吏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9]此处的“曲”“赋”“诵”的内容自然是指歌谣。前文所引的“献之太师,比其音律”等材料也说明当时自民间采集的诗歌是能咏唱的。苗族人民什么都用诗来表达,什么都用歌来发挥。苗族情歌当然全用于歌唱,就情歌本身来看也可以证明这一点。“阿哥嘴巴真甜蜜,阿哥唱歌真好听”。“姑娘哟,我十首唱不到,八首总是已唱完”。“有心打鱼就撒网,有心游方就唱歌”。“趁月光皎皎,同来唱道歌”。《诗经》情诗与苗族情歌不仅都是以唱传情,而且其歌唱的内容也大体相近。如下表1。
表1《诗经》情歌与苗族情歌对比
《诗经》苗歌情歌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想哥容易见哥难,油黑头发全脱完。
岂无膏沫,谁适为容。《卫伯兮》伯妈替我传句话,情妹难过这一样。
彼两髦,实难我仪。只怕爹妈不答应,相亲相爱也冤枉。
之死矢靡它,若是今生无法结成伴,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柏舟》死了投生也要结成双!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岸上的人们在走动,
虽则如云,匪我思存。年轻的姑娘多如萤火虫。
*缟衣綦巾,聊乐我员。《郑出其东门》*没有我的所爱在其中,使我忧愁心里空。
《诗经》情诗和苗族情歌依乐而歌,表达思念、爱慕、苦闷、追求、盟誓、埋怨、欣喜、幸福等种种丰富的感情。
三、朴素为美的恋爱习俗
四、形象美与意境美的巧妙创造
五、自由开放的爱情讴歌
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女性作品较多,《诗经》女性在作品中反而占主动地位而男子似乎只是偶尔作作柔情而胆怯的回应。这是母系氏族社会遗风的表现。虽然周代已进入父权制时期,但人们对母性的崇拜却一直延续了下来,人们仍然时时怀念着远古时期的母性始祖,如女娲、姜、简狄以及蝴蝶妈妈等。因此,在爱情婚姻上女性也因袭古老的母系自由传统,热情主动,坦率直朴,唱出了一首首爱情的自由之歌。就苗族情歌而言,其中的女主人公也占大多数。从文化传统上来看,苗族人民虽然从中原迁到荆楚,再迁到贵州山区,其居住相对集中,远离汉族地区,但他们带走了由《诗经》情诗承袭而来的自由传统和奔放开朗的中原情爱文化,并将这些文化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而且历代统治对苗民的压制使其对汉文化存在一定程度的抵抗情绪,因此,在其他民族的情爱文化戴上礼教枷锁的时候,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苗族情爱文化却呈现出自由开放的特点[14]。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未经现代文明过滤的那种健康、奔放的感情,感受到先民们选择自我、肯定自我的征服力量,渗透着坚韧的生命追求和无穷的生命乐趣。如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