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网络话术背后的陷阱!北京网友说系列微专题专题

摘要: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网络上有些视频和言论,貌似绝对正确,但只要你认真想了,就会发现挺无聊甚至很危险。这些内容概括起来,大都具有三个典型的特点:空洞、片面、危险。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网络上有些视频和言论,貌似绝对正确,但只要你认真想了,就会发现挺无聊甚至很危险。

这些内容概括起来,大都具有三个典型的特点:空洞、片面、危险。

所谓空洞,就是吸引眼球追流量创造流量,不知所云。可能除了标题和第一句外都是废话,没有对话,更没有观点,没有价值。网络上标题党、蹭热点和机器洗稿很多都是这样,用网络垃圾污染了真实信息传播的舆论场。

例如,某公司曾在其保健品的宣传材料中使用《让一亿人先聪明起来》和《天才与笨蛋并非遗传,关键在于孕妇的健康管理》这样的标题来吸引公众注意。

所谓片面,只取一方观点,或者即便90%正确,隐藏的观点却极其险恶。或者随意迎合公众,骗取流量和转发;或者斩钉断铁下结论,即便内核是完全错误或者偏颇的。比如宣称网红大V是网民捧起来的,就必须无条件迎合网民的“供养论”。

所谓危险,就是出发点就很坏。包含了明显的虚假信息,或者煽动情绪对立,营造信息茧房,圈住读者和流量,也圈住自我的利益;或者裹挟受众以自重,甚至想带领受众走上邪路。比如“普世价值论”“有钱任性”类似的观点。

这三个分类中,比起网络垃圾和明显错误的言论,有几种看似正确,实则错误且危险的表现:

在生活和影视中,那些装成好人的坏人最遭人恨,因为破坏力更大,还会连带着利益和关系、心态多重损伤。

这些看似正确的内容,同样也是祸害无穷。那么,它们都长啥样?我们揭开画皮看一看。

有网友表示:“世界是个草台班子这句话是一个来晚了的2023年度最佳总结,2023年我真的被马斯克的这句话治愈了。”属于典型的“凑合过”式的公共情绪渲染。

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第一款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第四,编造“历史虚无主义”和“历史为我所用”的方式。对历史事件或经典作品进行歪曲、恶搞,或者用现代标准和价值观去评判历史人物一切言行,或者以历史特定时刻的观点、例子来影射和评判现实中的观点或言行,混淆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和时代特征,只取对论证自己观点有利的部分。

近期,像《红楼梦》《西游记》这些经典作品的经典人物,被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肆意地扭曲篡改,不仅改变了经典剧作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和价值观念,也可能会扭曲社会对剧中时代的普遍认知。

12月7日,广电总局网络视听司发布《管理提示(AI魔改)》,规范了AI“魔改”影视剧的短视频内容。

面对这些内容,我们怎么快速判断其危害?其实也简单,可以对其进行三问:

第一,这种错误导向是无意的,还是刻意的?

第二,这种错误导向的伤害性有多大?

第三,这种错误导向,事实上是不是早有了定论?

所幸伴随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发展,这些年网民经过大量信息洗礼和真实舆情锻炼,愿意参与舆论场贡献价值,判断力和网络素养不断提升。虽不能火眼金睛,但“三个臭皮匠抵上诸葛亮”,一束束正能量之光,可以破除信息茧房;一个个沉默的螺旋转动起来,可以粉碎谣言并带动网络舆论场自我修复。

网络内容也属于供给和消费关系,有效供给和好的产品不是讨好,也不是言论绑架或者诱导。它也要符合本身的市场和价值规律,要有贴近情绪的暖暖力量,要能够被体验和认同,能够提供真正的观点和价值。

大多数网民现在除了是内容消费者,也在参与网络内容的创造和传播,对规则和玩法也很清楚,再想把他们当流量工具,或者当傻子愚弄,甚至想裹挟他们做坏事越来越难。网民的取舍力、对话力、判断力都有质的提升,他们可以点赞转发,也不惧立即开撕。

流量是把刀,它破开迷雾,厘清真相。

流量也是团火,有着热烈的光明的意志。

流量是条河不停向前,它合并了支流,冲刷掉泥沙。

劝诫那些想通过玩弄流量和欺骗网民获利的:“小心伤到你自己”。

THE END
1.人民网《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发布银保监会解读 市场监管总局:行政处罚公示期限拟缩至3年 外汇局:1月外汇市场运行总体平稳 跨境双向投资活跃 2020年全国公安机关侦办医保诈骗案件1396起 追缴医保基金4亿多元 人民法院调解平台提档升级 加快推动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 https://www.people.com.cn/GB/review/20210220.html
2.全国近万人已被骗走10亿元,你被骗了么骗子年年有,今年特别多 这不嘛,大早上央视又曝光一个惊天骗局 平台上虚假交易 骗到10亿元人民币 10亿元,是长这个样子么 科技日新月异了 诈骗招数也花样百变了 尤其是网络诈骗更是层出不穷 打开手机里的短信 全是银行卡催款、APP注册码、淘宝店宣传… https://www.sohu.com/a/138377354_471509
3.这些网络传销“陷阱”要当心!今年前9个月4627人被起诉不法分子利用互联网的虚拟性和便捷性,编造花样众多、真假难辨的“致富骗局”,引诱群众参与其中。有的直接将传统传销活动“搬到”网上。如刘某某等人组织、领导传销活动案。刘某某等人注册成立生物科技公司,开设专门网站,组织团队线上线下推广“兴中天互助平台”,以“投资返利”“拉人返利”的https://content-static.cctvnews.cctv.com/snow-book/index.html?item_id=2776527726061381480&track_id=938B8AAA-9F82-44E9-A859-1653FAFA695F_751776839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