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出品的首档婚恋节目,好不好看?原创刺猬公社编辑部刺猬公社收录于话题#90婚介所1个内容#孟非1个内容#非诚勿扰1个内容#恋综1个内容#文娱1个内容
铁打的婚恋节目,流水的年轻人。
作者|佳璇
编辑|石灿
2021年的夏末秋初,因《非诚勿扰》家喻户晓的主持人孟非,加入了一档新的年轻人婚恋综艺《90婚介所》。
在接到节目组邀请之初,孟非有不少顾虑。他自称是一个“老家伙”,在90后、00后居多的B站,担心自己在年轻群体中的接受度不够。孟非前前后后考虑了一个多月,又看了一些B站UP主的视频,在节目组的劝说下做了一次尝试。
孟非与年轻人婚恋节目之间的强烈反差,正应和B站这档综艺的名字——“90”与“婚介所”。二者之间隐隐约约的矛盾感,也正如当下舆论场中年轻人对于恋爱、婚姻、性别等话题的多元争论和普遍的复杂心态。
婚恋,是年轻人的诉求吗?
年轻人们需要一档婚恋节目吗?这是一个问题。
B站副总裁、《90婚介所》节目总策划杨亮告诉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90婚介所》这一想法的诞生,缘于B站内部员工社区的相亲帖。
在B站,大部分员工是90后、95后,这批人刚好进入面临婚恋的年纪。他们经常会在同事吧里发相亲帖,积极踊跃地为身边的人或是为自己寻求对象。杨亮表示,这类内容在内部员工社区非常常见。
更重要的契机在于,团队发现B站站内的情感类、婚恋类内容正在大幅增加。不少UP主都会发布视频宣布自己结婚、生子,呈现出一种非常密集的趋势,带动起了站内婚恋内容的氛围。
这股UP主“结婚热”要追溯到2019年。2019年12月,B站知名UP主@啊吗粽准备在百大UP主颁奖典礼现场求婚,在筹备求婚的过程中,却发现自己和另一位B站UP主好友@力元君“撞车”。当月,力元君发布视频《突然求婚》,在B站获得超750万播放、17万弹幕,登顶B站全站排行榜。一个月后,啊吗粽发布视频《我在百大求婚了》,获得超980万播放、23万弹幕,再度登顶B站排行榜。
图源丨B站UP主@啊吗粽《我在百大求婚了》
2020年,更多UP主开启结婚模式,这些与结婚有关的视频频繁出现在B站首页和全站排行榜前排。
从一般的网络舆论上看,当下年轻群体似乎大多在表达恐婚情绪。但从平台的内容品类和趋势上来说,年轻用户们对婚恋题材的兴趣异常浓厚,而且热衷于“直球式”表达。
这种矛盾现象,引发了B站团队的思考。年轻人们在网络上表达出的对婚姻爱情的恐惧情绪,或许也夹杂着一种情感宣泄?在宣泄背后,是否仍然有大量强烈的情感诉求尚未被满足?如果制作一档为他们服务的婚恋类节目,能否满足他们的需要呢?
男女嘉宾1V1对谈
图源丨B站《90婚介所》
市场方面的表现,最终证明了一档年轻人婚恋节目出现的必要性。
相亲,是一种速配模式
即便如此,就节目配对的成功率而言,B站团队内部最初不报太大期待。这也是他们把节目取名为《90婚介所》的原因。
杨亮表示,《90婚介所》的“90”暗藏一个双关语:第一层意思是90后,泛指这一代年轻人;第二层意思是90分的爱情,代表对婚恋并不激进的态度。
“本质上,相亲是一种速配模式,希望大家能够多尝试,但不要过于完美主义。在恋爱、相亲、社交方面,大家表达个人诉求的同时,也要为他人稍微想一想。去掉的那10分,代表不要全部以自我为中心。”杨亮说。
孟非解释“90分”的含义
某种程度上,对于速配成功率的低预期,从侧面反映出节目组对真实性的高要求。
为了提升有趣性和可看度,节目组设置了4个主题房:过去房、未来房、兴趣爱好房、价值观房。男嘉宾根据意愿选择分布在某个主题房,并等待女嘉宾到来。
节目玩法路线图
“其实这个模式还有很多玩法,我们还没有付诸实践。”杨亮补充说,“过去、未来、兴趣爱好、价值观,这其实是比较简单传统的立意。我们还有更多想法,比如四个房间是四首歌的名字,说不定你觉得这首歌曾经打动过你,你就走进去了。或者是四句非常经典的名人名言之类的。我们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切入点,让大家找到一个共同的聊天环境,而不是上来直接就是‘灵魂三问’:你是干什么的?你一年挣多少?你想要什么样的对象?”
在婚恋题材上减少功利性并加深维度,满足年轻人更广泛的社交需求,是《90婚介所》的真正目标。
B站观察到,很多年轻人其实并不想世俗化地去看待婚姻和爱情,而是希望从更全面深刻的维度看待这件事,真正解决一些在情感和亲密关系里面临的困惑。
因此,嘉宾招募过程中,相比收入,导演组更侧重兴趣爱好和价值观。《90婚介所》观察团中,复旦大学副教授沈奕斐担任学者型角色。在这个位置上,团队前期列举了多位教授和老师,包括文学、社会学、哲学等领域。杨亮透露,接下来播出的节目中,还会出现复旦大学中文系的梁永安教授。
90分的爱情,够“甜”吗?
从节目策划到播出,《90婚介所》始终面临着节目出发点与市场主流需求之间的矛盾。
纵观当下的恋综市场,观众最主流的需求仍然是看别人谈恋爱,也就是“嗑糖”模式。从市场反馈来说,《90婚介所》也是在“有糖”的时候节目就好看、互动就多、观众评分就高。一旦嘉宾们讨论的话题比较现实,男女生之间产生一些差异和分歧,观众反馈通常会产生落差。
“这个节目没有任何剧本,完全真实录制。有糖的时候就嗑糖,没糖的时候就可能会吵架。我们的确没法兼顾所有观众的需求。”杨亮说。
男女嘉宾成功牵手
然而,就节目自身出发点来说,《90婚介所》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团队最初的目标。
在B站、微博、知乎、小红书、即刻等各个社交平台上,观众能发现这些节目嘉宾们线下活动的冰山一角。无论同性还是异性之间,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成为了时常聚会的好友,而不只是局限在相亲的速配模式当中。
杨亮表示,《90婚介所》嘉宾们的线下日常比节目里更加丰富多彩,这才是节目组真正想要的。在他看来,现今之所以会出现“社交牛逼症”“社交恐惧症”等流行语,本质上是大家对情感交流与建立链接存在需求。相比节目里成了多少对情侣,更重要的是帮助大家走出去社交。
2021年,婚恋节目正在切入新的时代节点——90后迈进30岁。
在《90婚介所》里,年轻人面对婚恋时讨论的话题,再度发生变化。他们讨论“是否能接受丁克”“如何看待纸片人恋爱”“父母离异带来的多样化影响”“不婚主义者的有期限恋爱”等等;嘉宾们的职业身份也变得更加多元,美妆博主、说唱歌手、艺术家、旅行达人、自由职业者;节目中的女性形象也变得更加独立、成熟、优秀、强大。
女嘉宾付邦对30岁的理解
图源丨《90婚介所》
至今,《90婚介所》第一季已经全部录制结束,而节目出发点与市场主流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但杨亮表示:“《90婚介所》的第一目标不是流量,而是满足内容生态需要和用户诉求。我不认为我们的节目出不了圈,这是一个长期的赛道。我们有非常多的机会,把节目积累到一定的用户基础,它自然就会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