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到相亲这一步,要么是曾经太挑错过了对的人,要么是性格内向不善交际,也或许是圈子小接触的人有限。但是,无论走向婚姻的途径是什么,人的目的都大同小异,那就是找一个跟自己相匹配的人组建家庭。尽管目的相同,,但过程中遇到的“雷区”却各有不同,这些“雷区”往往折射出个人成长环境、教育背景、价值观等深层次因素。下面我就说几个相亲中的典型“雷区”。
这类女性通常具有强烈的自我提升欲望和阶级跃迁的意识,她们通过自身努力在职业上取得一定成就,但可能伴随着对自身条件的过高评估,以及来自家庭的“面子工程”压力。如事例所示,她们在交流中透露的优越感、对男方的高标准要求,甚至在彩礼问题上的突然变卦,都可能是相亲过程中的“雷区”。
场景二另一次经历,女方出身于鲁西南某县城,是一名省直机关的公务员,外貌平平,身形偏瘦,家庭条件在当地颇为可观,已在省城购置房产,日常驾驶大众甲壳虫。在我们的会面中,她不断鼓励我考取编制工作,对我关于编制工作薪酬较低的看法表示惊讶。随后,当讨论到生活中的互相照顾时,她似乎对我的回答——即夫妻应相互扶持——感到难以置信,那次餐聚后,我们之间便没有了后续联系。
场景三这是关于朋友的一段插曲。他本身条件不错,老家在鲁南某县城,事业稳定,家庭背景良好,同样在省城拥有住房。他的相亲对象来自相近地区的县城,同样拥有事业编制,家庭经济状况相对普通,父亲从事装修工作,母亲经营村里的小卖铺,家中还有一个弟弟。两人在感情上颇为投缘,看似条件匹配,但就在筹备婚礼阶段,女方家庭突然提出增加彩礼金额,并拒绝提供任何形式的嫁妆,导致双方争执,最终不欢而散。
场景四又一桩我个人的相亲故事。这位女士同样来自鲁南某县城,工作于我伯伯所在单位的二级部门,父母经营小生意,她的外表和体型均属中上,只是在仪表上不太讲究。她对我个人情况颇为熟悉,且在交往初期表现得积极主动,沟通愉快。然而,仅在初次见面后,她便急于确认关系,并试图通过共同的熟人向我施压,这不仅让我感到不适,还引发了家庭内部的不快,因为我家人不满于我没有迅速回应她的要求。这种过度迫切的态度最终使我决定终止了这段潜在的关系。
这类女性往往出生在地方权力家庭,享受着一定的社会资源与地位,但可能因此养成了一些不自觉的特权意识和大小姐脾气。她们在相亲中的表现,如爱答不理、迟到且缺乏礼貌等,不仅体现了个人素养的缺失,也反映了家庭环境对个体性格形成的影响。面对这样的“雷区”,个人的边界感和自尊显得尤为重要。
这类女性通过不懈努力实现了学术上的突破,但可能因过往经历中积累的竞争心态,导致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过分的好胜心和不随和的性格。她们在相亲中可能过于强调个人成就,忽视了情感交流的平等与和谐。
场景七在一次相亲场合,我遇到了一位有着独特学术背景的女士,她来自鲁南地区,具体家庭情况不明。教育履历显示,她从省内一所普通本科起步,最终在北京的一所知名211大学完成了博士学位,并在省城的高等学府继续博士后的研究。她的体态特点是上身匀称,腿部较为粗壮,初次见面时,她的着装风格较为朴素,类似于传统乡村的风格。尽管线上交流不多,她却爽快同意了线下见面。然而,实际会面时,她显得颇为急躁,似乎急于结束这次会面。谈话内容多围绕她的学术领域,反复强调“我们学术界”的话题,以及她的导师的卓越成就。她还提到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通常,最出色的女性都会剩下。”两个多小时的交流中,她不断地展示自己的“卓越”,并在察觉到我对她身材的小反应后,主动展示了过去的苗条照片,自信地表示减重对她来说轻而易举。
场景九我的一位朋友遇到的相亲对象同样是一位韩国留学归来的80后女博士,保持着单身状态,外貌与身材都属中上水平,家庭背景稳定,现为高校助教。她对国内现状持批判态度,频繁提及“韩国如何如何”。她的择偶标准显得非常特立独行:希望对方是企业家,能够支持她的国际旅行;坚持不生育的丁克生活方式;并且要求对方必须在各方面迁就她,因为她自认性格强势。显然,这样高度个性化的要求使她在现实生活中难以找到理想的伴侣。
1、从我的亲身经历而言,25至29岁这个年龄段,给你介绍的异性伙伴通常与你的条件旗鼓相当;但一旦跨过30岁的门槛,介绍对象的质量可能会有所波动。因此,建议不要过于苛求完美,适时抓住机会,婚姻大事宜早不宜迟。
4、首次约会时,务必展现你的绅士风度与慷慨,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如果顺利进展到第二次见面,不妨大胆一些,适时的肢体接触,比如自然牵手,不用过分犹豫,因为在相亲的情境下,大部分女性对此并不会反感。(当然,这条建议仅限于相亲场景,对于非相亲相识的情况需酌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