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情感挽回”服务真有效还是交“智商税”?专家:不靠谱
“情感挽回”真有效还是交“智商税”?
“挽回”的不是情感是生意
现象:挽回业务繁多情感主播“搭车”
当与对象发生争吵,闹出分手后,心急如焚的蒋小花开始四处“求救”。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刷到手机上有情感机构提供“分手挽回”服务,每个月3000元费用。然而,连续交了共9000元之后,她才意识到,自己预期的挽回结果并没有出现,且“与挽回目标关系丝毫没有好转”。
记者发现,类似主打情感或婚姻“挽回”的商家并不少见,价格从数千元到上万元不等。这些商家常常出没于搜索引擎网页、电商平台、短视频平台、生活服务软件等。
不论是在哪个平台上,一些“挽回”类服务的业务推荐中,除了标榜有“国家认证心理咨询师”之外,也不乏有效果或结果类保证性质的推销用语。诸如“教你6招成功挽回爱”“没效果不收费”“不成功不收费”等词汇吸引着顾客,甚至有机构宣称“7天挽回爱情”。
生意:套路层层推进引导客户付费
活跃于各个平台的“挽回”服务,是否有什么套路?
“之前分手心急如焚,在网上找了情感挽回的专业导师。效果不太明显,却步步深入,让报更高价格的服务。”另一名消费者表示,自己交钱后,没有什么实质性帮助,后来对方又建议购买8888元和16800元的挽回服务,不过自己并没有继续交费。
尴尬:合同多耍心思机构荣誉成疑
采访过程中,有消费者表示,情感“挽回”类机构或商家在面对消费者咨询时,往往会口头表示“问题不大”“有用”等模糊措辞,以吸引消费者购买服务。然而,真正落实到合同环节,却容易“耍心思”。
有消费者展示了自己与上海一家挽回机构的合同。在该合同中,竟然规定“除非是因乙方单方原因提前解除本协议,否则乙方已收取的咨询服务费概不退还。”“乙方有权利根据客观情况需要且无需事先经过甲方的同意更换执行咨询师……”
除了合同层面的“文字游戏”之外,一些情感挽回商家或机构的老师资质,也很难核实。
某电商平台上,一家月销量超过100次的店铺,开设了诸如“情感咨询”“婚姻挽救”“分手挽回”等业务。该店铺在“荣誉展示”的页面中,展出了诸如“中国婚姻家庭咨询师协会”“中国爱情学院合肥学院”等。不过,记者在全国社会组织信用信息公示平台输入以上两个组织,均未查获信息。
建议:挽回还得靠自己平台应增加监管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作家肖雪萍说,通常情况下,面临失恋分手或离婚的感情危机,人们心理和情感上会很脆弱,引发自我价值感和自我评价降低。“即使有时知道是自我欺骗,也要借挽回机构的鼓励、保证、承诺来平衡心理,得到暂时的‘安全感’”。
肖雪萍说,面临情感危机,花钱买安慰、请外人帮忙“挽回”往往是幻想,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自己去解决。比如,以成熟的态度跟对方发起沟通。如果希望破灭,最有效的方式是找值得信任的亲人、朋友倾诉,以获得情感上的支持。此外,也可以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在专业的帮助和陪伴视角下,学会面对自己的人生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