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年纪念傅璇琮:一位慈父般的良师

一月份,北京入冬以来最寒冷的一天,恩师傅璇琮先生远离我而去。傅先生辞世,学界震惊,新闻媒体以及诸位学人纷纷通过各种方式寄托哀思。《光明日报》刊文《缺少他的当代学术史是不完整的》,标题摘自清华大学刘石教授对傅先生的评价。陈尚君先生撰文慨叹学界少了一位开启风气的学者,认为傅先生是最近三十年唐代文史研究领域最有成就的学者,也是中国古籍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同时又对学术风气的转变起了导夫先路的作用。李白研究会前会长薛天伟先生发给我一首诗,说:“融通文史一炉中,当代宗师岂自封。不信舟沉人已去,千帆竟过破寒冬。”诗中盛赞傅先生“融通文史”,为“当代宗师”……

然而,天妒英才!本应长寿百岁的慈师离我而去!自一月二十二日始,一连十余日,我在纽约租住的寓所里,没有出过门,也不想见任何人。彼时,纽约积雪近一米厚,房东知我痛失恩师悲伤,不仅上下楼的脚步声比往常轻了许多,而且,扫雪等公共事务均没有让我参加。虽然,我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但是,我依然觉得傅先生就在我身边。追随恩师十年,往事历历在目。泪眼模糊中,我清晰地看到他的音容笑貌……

十年前的秋日,我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师从傅先生读博士,幸运地成为傅先生指导的第一位博士生。然而,我敬仰傅先生、听闻他的威名,则始于十几年前。1987年夏,我在西安买到《唐代科举与文学》,虽然不完全理解书中内容,但我的感受是,傅先生学识竟是如此渊博!那时,我做梦也想不到,有一天我能成为傅先生的弟子。到西北大学读研时,硕士导师李浩先生指导我们阅读傅先生和李珍华先生合撰《〈河岳英灵集〉研究》,看到傅先生深厚的文献功底、渊博的学术史知识、宽广的文学史眼光、宏富的材料搜集、睿智的材料辨析、严谨的行文逻辑以及准确的语言表达等,倾佩之情益深——阅读中,我真切的感受到了名师大家的学术风范。

傅先生勤奋著述、思常人所未思。钱钟书先生曾将力作《管锥篇》赠给他,在扉页上题“璇琮先生精思劬学,能发千古之覆”,简短的两句话,概括了傅先生的超凡学术造诣与贡献。回忆他的一生,傅先生成功之路并不平坦。他少时家境并不阔绰。1951年,他进入清华大学,次年转入北京大学。他受知于浦江清、王瑶、游国恩、林庚等古代文学名家。大学毕业后,他留校任教,为浦江清先生助手。然而,他遇到了一个特殊时代。即便如此,傅先生以其良好的学术基础、坚忍不拔的毅力,加上严谨、博学、精思的学术风格,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编《傅璇琮先生学术研究文集》时,收到大量稿件。黄霖先生称他“明道之要,学术之宗”,陶文鹏与张剑先生称他是“在中国当代的文学史学领域,如果我们要找一位既有精深的文史功力,又有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文化意识,并且怀着深挚的人文情怀,时时组织、领导和影响着文学史学研究,自觉地推进学科建设的人,恐怕傅璇琮先生是众望所归的人选之一”,葛兆光先生称傅先生的研究“勾勒出一个时代的风貌”……这样的赞誉,长期以来,见之于媒体报刊杂志者甚多。不难看出,傅先生卓著的学术成就留给人们的印象。

傅先生是蜡烛,燃烧了自己,换得一部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辉煌成果。他把自己交给了学术,换得著述等身的惊人成就。从早年的《杨万里范成大研究资料汇编》到《唐代诗人丛考》、《李德裕年谱》、《唐代科举与文学》、《唐翰林学士传论》,从《俄罗斯文学史教学大纲·苏维埃文学》到《唐才子传校笺》、《唐人选唐诗新编》、《唐诗研究集成丛书》、《中国文学大辞典》、《中国古代小说珍秘本文库》、《全宋诗》、《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中国藏书通史》、《续修四库全书》、《唐代文学研究论著集成》、《五代史书汇编》、《二十世纪中国人文学科学术研究史丛书·文学专辑》、《宋登科记考》、《中国古代诗文名著提要》、《宁波通史》、《中国古籍总目》、《宋才子传笺证》、《中国民俗传统文化丛书》,等等,著述之丰,世人震撼!这样的成就,纵观古今,可比肩者,有几?

傅先生关心后学,奖掖学术新人,这是有口皆碑的。先生辞世的第二天,蒋寅先生撰文《傅璇琮印象:其学百代者,品量亦百代》说:“傅先生的学术造诣和学术境界,除了取决于他的学术才华与勤奋之外,与他过人的品量也是分不开的。我追随傅先生多年,对他的长者之风感受至深,也从他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包括如何对待学术,如何对待批评,如何对待前辈、同侪与后学,如何应对学术环境的变化。”蒋先生回忆说,毕业后,他从前辈学者那里受到教益最多的就是傅先生。

赵昌平先生在《寒夜忆璇琮师》中也表达了近乎同样的感受。他说:“从1986年初始先生起,直至现今,对先生我一直执弟子礼,去信时,总以‘学生’、‘生’自署——我虽然从未师从过先生,然而早从踏上唐诗学研究之途的第一天起,我己自承为先生的私淑弟子。”

龚延明先生也曾回忆他的治学经历说,直到七十年代末,他也没有明确的学术方向,仍彷徨在科学殿堂之门外。正是得到傅先生指引,他确立了学术方向,撰写《宋史职官志补正》一书。后又得到傅先生的帮助,撰写《宋代官制辞典》,将他推向宋代官制研究的最前沿。1991年后,再次得到傅先生指导,撰写《宋登科记考》,开拓学术新境界、填补了该领域的学术空白。

我编撰《傅璇琮先生学术研究文集》时,赵逵夫、卢盛江、吴在庆、木斋、毕宝魁、程国赋等先生,在回忆学术之路时,无不谈到傅先生的帮助与影响。以学术地位而论,诸多学者,今已成为名家、大家,有的甚至是一派宗师。以年龄而言,有青年才俊,有中年学者,有的甚至到了耄耋之年。然而,他们皆尊称傅先生为师、执弟子礼。傅先生有这样的学术地位,绝不是“自封”能获取的。

傅先生关心后学,其宗师“品量”,还体现在他对古代文学研究的设计层面。他说:“我最大的心愿是为学术界办一些事实,我最大的快慰是得到学界友人的信知。”他像一位设计师,不仅根据不同学者的文化背景、学术兴趣,设计他们的近期与长远研究目标,更重要的是,他心中有着古代文学的大棋局。杨庆存先生曾评价傅先生的学术思想有“使命意识、国家意识、创新意识”。我读硕士时,西北大学阎琦老师对我们讲,他没有见过,还有谁像傅先生一样,除了个人的研究,心中总是勾画着整个古代文史研究的蓝图。恩师主编了《中国古典文学史料研究丛书》、《唐才子传校笺》、《全宋诗》、《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中国藏书通史》、《续修四库全书》、《中国古籍总目》、《宋登科记考》、《中国古代诗文名著提要》等大型书籍,通过这些,我们不难看出,也只有傅先生这样的人,才能策划这些足以能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现在与未来的研究成果。

因为工作等各方面原因,直到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聘傅先生为博士生导师,他才正式开始指导博士生。此后,他又被清华大学聘为全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在这两所高校,他先后指导了我与张骁飞、鞠岩、刘珺珺、徐珊珊、杨朗六位博士生。对待学生,他如慈父。

记得我刚到中国人民大学,傅先生担心我节日思乡,便带着师母到人民大学陪我过中秋节。事后,我才知道,师母晕车,已近很多年没有乘车远行过。开学后不久,恩师担心我刚到学校,手边研究唐人的诗文总集资料不够,便多方面帮我搜寻。一个和风煦煦的早上,我到公交车站接他,只见他两手提着两个大包,步履艰难地、笑呵呵的向我走来。除了带给我他的专著《〈河岳英灵集〉研究》以及他主编的《唐人选唐诗新编》等资料,他还带给我一只大烤鸭!

张骁飞回忆说,2007年底,傅先生知道他硕士学的是中国古典文献学,便推荐他协助中华书局孙通海先生做《困学纪闻》的汇校集释工作,他也因此而撰写了《〈困学纪闻〉元刻本考索》,该文发表在《文史》2008年第3期。此后,又在傅先生指导下进行王应麟文集的校点,每成一卷,把它交给先生,先生第二天就反馈意见,他再行修改。那时,先生已经76周岁高龄!在傅先生的帮助下,该书于2010年5月由中华书局以《四明文献集(外二种)》之名出版。师妹徐珊珊回忆说:“傅先生为我是真的操碎了心。除了帮我一起想选题和角度,还反复帮我修改。第一篇小论文,写了整整两年,不晓得经历了多少次大大小小的修改才完成。不仅傅先生帮我修改,师母徐敏霞先生也帮我修改。”这样的事,在我们的记忆中,太多,太多。傅先生对待学生论文问题,他不是采用批评的方式,而是通过他自己辛勤的付出,牵着我们的手走进学术殿堂。

THE END
1.当你有个情绪价值拉满的老公,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习近平将出席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 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谢芳逝世 曝特斯拉中国工厂负责人宋钢离职 数说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 研究生导师辱骂马龙孙颖莎被处分 千寻情感动画 1跟贴 打开APP 不能怨美国,而是前苏联!古巴的困境,需要大胆突破 二虎涛哥 3457跟贴 2.飞机危机:1993年俄罗斯拒绝援助,中国飞机得到美军基地https://m.163.com/v/video/VCIR3OELM.html
2.中国通史第七卷中古时代1949 年后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民族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在学术上涉猎广泛,对古汉语、语言学、考古学、古文字有人间生活情感等特点,是佛教艺术世俗化的集中体现。罗汉像除木雕、石雕、夹纻髹漆外,大量属于泥塑。罗汉群像组合有十六、十八、四十、五百不等,他们是佛教徒http://datongshuhua.cn/page101?article_id=313&pagenum=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