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2019年度中央团校重大课题“共青团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职能定位和作用发挥”(课题编号:666150120)的阶段性成果;
共青团的职能既取决于党与团的关系,也取决于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使命任务。共青团自诞生以来,其职能的内涵、外延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扩展。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历史进程中,团的职能也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确。本文尝试将共青团职能划分为元职能、派生职能、具体职能三个层次。共青团职能是指以其元职能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包含派生职能和具体职能在内的层次不同但又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职能体系。
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这一表述不只体现在文字上,更见证于实践中,是共青团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各个历史时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实践作为的真实写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团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广大青年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团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广大青年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改革开放新时期,共青团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广大青年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奋勇搏击,开风气之先;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共青团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带领广大青年积极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圆梦洪流。从原初意义上进行追溯,党之所以缔造共青团,是因为需要有一个先进青年的组织,作为团结教育青年群众的核心,更有力地推动青年运动发展,带领广大青年协助完成党在各个时期的任务并源源不断地为党输送人才,不断壮大党的力量。党的领导是共青团的生命线,“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这一职能定位既具有逻辑先在性,也经得起实践检验,是共青团与生俱来当之无愧的元职能,履行好这一职能是共青团安身立命的根本。
派生职能是指从元职能中分化出来的职能。“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共青团另一与生俱来并延续至今的重要政治职能定位。我们可以把这一政治职能看作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派生职能。因为广大青年在这个学校的教育引导下成长为“忠实、强健的共产主义者”,不仅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其终极价值和行动指向。在建团之初,团就被作为“共产主义预备学校”进行了职能预设,这个“学校”肩负的使命“除了要在原理上对团员进行关于共产主义的教育之外,最重要的是将这些团员在行动上训练成为忠实、强健的共产主义者”。1957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团章将其表述为“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1983年团十一大修改团章时改为“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突出教育的实践性,2003年团十五大在团章中表述为“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此表述一直沿用至今[1]。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时期,为适应社会转型需要,共青团元职能又相继分化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和“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两种重要派生职能[1][1]。如果说“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共青团的政治职能,那么,“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和“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两种派生职能则偏重社会职能。具体来讲,这两大社会职能的主要内容包括共青团联系服务青年、协助党和政府管理青年事务、承担适合的公共职能以及“在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同时代表和维护青年具体利益,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适合青年特点的独立活动,关心青年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切实为青年服务,向党和政府反映青年的意见和要求,开展社会监督,同各种危害青少年现象作斗争,保护和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9]。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共青团还承担了协调督促青年发展规划落实、服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新的任务内容。
综上,按照职能层次进行划分,可以将共青团职能划分为元职能、派生职能、具体职能。共青团的元职能是做好“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这一职能定位是党赋予的。为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相继从共青团元职能中分化衍生而成,构成了共青团的派生职能。共青团具体职能侧重指操作层面的职能,是共青团元职能和派生职能的微观化、操作化。在操作性层面,引领凝聚青年、组织动员青年、联系服务青年是新时代共青团的三项基本职也是共青团的三项具体职能。历史地看,不管共青团的派生职能、具体职能如何演化拓展,从根本上说都是为了适应形势变化更好地辅助于、服务于元职能的履行和实现。共青团对元职能的履行既是共青团百年辉煌的根本所在,也是新时代共青团继往开来的关键所在。对共青团元职能的理解既是理解共青团工作价值的核心依据,也是评判“先锋主义”“取消主义”等错误论调的根本标尺,更是把握共青团自我革命再出发的逻辑起点和最终落脚点。
此外,按照职能性质,还可将共青团职能划分为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做好新时代的共青团工作,既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元职能与派生职能、具体职能的关系,也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政治职能与社会职能的关系。共青团的政治职能具有逻辑先在性,是社会职能的价值灵魂和行动指向,必须用政治职能实现对社会职能的引领;共青团的社会职能具有现实基础性,是政治职能的重要依托和实现路径,需要用社会职能实现对政治职能的有力支撑。
中国特色青年工作制度体系是共青团职能赖以实现的制度基础。从根本上说,国家治理本质上是制度之治,国家治理现代化意味着现代国家制度体系的成熟与完备。共青团作为参与国家治理的重要力量,需要跟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步伐,推动完善中国特色青年工作制度体系,为有效履行自身职能提供制度支撑。
共青团要把中国特色青年工作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就要适应现代治理之变,以新的理念方式探索实现自身职能的有效路径,把握时代新要求和青年新特点,增强一体化思维、社会化思维、网络化思维、法治化思维,切实提高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
国家治理现代化既是治理体制机制上的变革完善,也是治理理念方式的创新重塑。与传统的管理模式相比,现代国家治理强调“良法善治”“多元共治”“社会自治”,突出契约化、社会化、网络化,注重参与性、协商性、互动性。作为参与国家治理的重要力量,共青团需要在历史坐标中锚定自身职能定位,跟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步伐,推动完善中国特色青年工作制度体系,为有效履行自身职能提供制度支撑,亦应适应现代治理之变,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和运行方式,把党的青年工作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切实提升对大局的贡献度,彰显共青团工作的时代价值。
[1][4][6][7][8]胡献忠.共青团职能历史演进与拓展的文本分析[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5):65-67.
[2][3]共青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中共中央青年运动文件选编[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154,152.
[9]共青团中央.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8:8.
[11][12][13][15][16][17]共青团中央.共青团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团结引领广大团员青年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贡献的行动纲要[N].中国青年报,2020-01-17(1).
[14]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33.
[19][20]王冬梅.扩大共青团工作覆盖面的四个维度[J].人民论坛,2019(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