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长江中下游的支流皖河之上,有来水量较大的三百里长河,河的中游岸边,有一座古称黄泥港的老镇,它位于安庆潜山市西南部,座落潜山、太湖、怀宁三县交汇处。岁月造化出这里的洲岸陆地,河流为港镇带来人流与物流,三十二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两万一千多名质朴的黄泥人农商竞技,代有风流;鳞次栉比的街区店屋,一如长者般笃定又蔼然地迎来送往,走进去,你会发现这里有岁月的沉淀,更有新时代活生生的商贸活动、农家田园生活乃至精彩纷呈的文化传承。
▲八番锣鼓
古曲新词唱黄泥(一)
文|郑炎贵曹冬艺
天柱山,
怀抱出长长的河,
名字就叫那长河;
大元朝,
船家店户人相望,
从此崛起黄泥港;
......
黄泥镇古称黄泥港,位于安徽省潜山市西南部,座落潜山、太湖、怀宁三县交汇处。岁月造化出这里的洲岸陆地,河流为港镇带来人流与物流,三十二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两万一千多名质朴的黄泥人农商竞技,代有风流;鳞次栉比的街区店屋,一如长者般笃定又蔼然地迎来送往,走进去,你会发现这里有岁月的沉淀,更有新时代活生生的商贸活动、农家田园生活乃至精彩纷呈的文化传承。
鱼米之乡
港镇三面环水,其中长河最为丰沛。长河源于岳西黄茅尖(大皖山范围),经太湖县花亭湖流出,过境潜山,滋润黄泥,下通怀宁石牌,最后汇入皖河干流,东归长江。中游形成一天然港湾,北岸的黄泥“象形地”与南岸的怀宁狮子山隔河相望,人称“狮象把口”。碧空之下,水光山色,风吹苇拂,沙白鱼戏,鹭鸟低徊。
▲长河
向北向东还有金家河、牌楼河、黑河缓缓流过,为地处江北的黄泥镇增添一抹“江南水乡”之韵。
沿着时光的河流追溯,早年这里是一片号称潜江的水域,与天柱山下的另一条舒江(潜水)相对。直到宋元之际,这里才有了河南容家洲与河北的黄泥洲,进而有了人烟辐辏的港镇与周边农耕村庄。
▲长河大桥
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这里常年光照充裕,雨露温润。天柱山余脉丘陵与长河冲积洲交汇形成盆地圩畈地貌,土肥水美,成为先人垦荒的良择,经年累月,深耕细作,方成田畴阡陌,孕育农耕文明。新中国以来,农田水利得以全面整治,1959年新开一条横兜西南诸水的粮川河,加之增修的几十处涵闸与电排站,解决了七湖畈区的内河水患,据最新统计,黄泥镇耕地面积1634公顷,其中水田达1410公顷。
▲黑河
得以优越的自然条件为基础,传统水稻种植与多经生产获得长足发展。黄泥镇不仅是潜山商品粮基地县的重要粮仓,也是四季常青的菜蔬园地。平畴之间,如今三大干渠贯通河湖塘堰,形成了自流灌溉的水网体系,农村普遍实行了稻麦连作,或双季水稻种植,河湖澄澈,水草丰茂,鱼肥虾美。棉麻、甘蔗、菱角、莲藕、茭白、芡实等果蔬次第收获;鲈鱼、黑猪等养殖红红火火。人勤地不懒,科技种养来助力,黄泥优质米、水产与畜产各创品牌,纵然不是风调雨顺,黄泥人也能创造小旱大旱都丰收的奇迹。
商贸古镇
黄泥港始兴于宋末元初,发展于明,鼎盛于清,有“一脚踏三县,一帆达三江”之便。长河是连通皖水至长江上下游的黄金水道,港镇为三百里长河中游的天然良港,在水运为主的时代,无论是输出还是输入,都绕不开黄泥港,山区的土特产如竹木原料或加工成品、生漆、桐油、皮油、茶叶、板栗、药材等,畈区的粮、油、棉、竹席等农副产品均至此汇聚上船,运往长江中下游各大城市,同时又把城市的工业品如盐、糖、布与日用百货以及舶来品运回转供广大山区与农村。直至上世纪初,这里每日抵岸的船筏不下百余艘,黄泥镇刘家巷便是船家最集中的码头,人称“河街”,此处茶馆酒家林立,旅店众多,生意兴隆,市口热闹,货主船工吃酒打牌,通宵达旦。夜月之下,岸抱清流,船灯渔火,倒影其间;岸上光影陆离,声浪阵阵;加之三县交界于此,边贸互市更是助推了这里的商贸繁荣,于是黄泥港有“小上海”“二苏州”之誉。
▲黄泥老街
从元代初年的“河南一条街,河北六家店”的初兴到明洪武大移民时期,黄泥街已渐次扩张,尤以清道光年间为鼎盛,商铺达到三百五十多家,人口三千五百余人,成为潜山响当当的第一商贸大镇。即使到民国初年兵燹后,这里仍然有“商铺200余家,有警察局、警佐,有邮局、厘卡,商货以棉布、米谷、竹簟为大宗。”(民国九年潜山县志语)
随着河道泥沙不断淤积,自上世纪二十年代以来,长河行船逐渐受阻,进而影响到黄泥作为三县边贸重镇的地位与老街的活力。
历史上凭舟楫往还,曾带来了建筑艺术的交流,古镇在绵柔水乡中嵌入缜密与巧思,老街兼具江南风韵与皖派风格;由上街、中街、下街构成“三街”主道,“三街”又延伸“六巷”,即刘家巷、霹雳巷、营盘巷、油坊巷、车水巷、苗竹巷,堪舆家便称此为“九龙戏珠”之风水格局。入街便见商铺与民居,青砖黛瓦、穿枋架梁、石槛女墙,前店后坊、下店上房,二层居多,但还有两幢三层楼阁分立中街的一头一尾。
▲老街巷
如今古香尚存,却处处疮痍,依稀可见那渐行渐远的繁华背影,在有对比感的老人眼中不乏几许遗憾,然而新的建树正在慰籍怀旧的心灵,通过收购修复一些老宅,残缺的颓势得以疗救。推开一扇扇木板门,就如走进了历史的隧道;拐过一个街口,仿佛梦回曾经的历史天空之下;抚摸那带字的古砖与础石,一种厚重的文化感漫上心头。仔细一看,这石板路下有排水道通向封火塘;街巷之口曾有栅门,后讹称为闸门,全镇曾有四城门与十五闸的完整体系,劵洞式的闸门之外曾题有“港中砥柱”等门额,绕镇有护城池,防火防盗、护镇护民,精妙的规划建设充分显示出古人的智慧。
有趣的是民间还戏说:黄泥街了不得,中间藏个螺丝县!其实,这是方言造成的讹误,原来在上街与中街之间有一片很大的空地,地师称之为“螺丝旋”活地,黄泥方言便说成了“螺丝县”,早年这里是露天的娱乐场与年货交易市场,而今街区扩建,便成了一条新街,与老街相映成趣。
体会老街的深藏与回环,不由啧啧称道起昔日的辉煌。三街六巷曾囊括了京货店、杂货店、山货店、饭店澡堂、茶馆客栈、丝绸布匹、铁锅瓷器、日用百货、锡店银楼、染坊酱坊、药店医院、粮行鱼行竹木行、油条粑店、糕饼点心、各种工匠作坊乃至妓院酒楼等三百余家。据史料记载,黄泥仅药店就有十余家,中街“老同仁堂”药店开业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为安徽省境内历史悠久的药业大亨,黄泥会馆多,有徽州会馆、湖北会馆、江西会馆、青阳会馆等,既为各地商人、船家服务,亦兼协调内外交流事务;曾在大王庙坝上建“栖流所”,收容外来乞丐流浪无着之人;另在下街建有“从善局”,收葬亡故无人收殓者,灾年亦开展救助活动,有商家从京城弄来两代帝师翁同龢手书“为善最乐”的真迹匾额,黑体金字,悬挂于大厅之中。这些慈善机构所用资金由各商会与会馆共同协商筹措,一种和谐社会的运行机制与传统于此可窥一豹。
【未完待续】
▲传统民居
作者简介:郑炎贵,安徽潜山市人,安庆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协会员,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1982年毕业于安徽师大中文系。历任潜山县委宣传部部长、天柱山管委会与县人大副职。曾任安徽张恨水研究会副会长、安庆皖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天柱山旅游协会会长、安庆诗词协会名誉主席。负责天柱山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材料总把关。发表论文与文艺作品数种多篇且获奖。2021年7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个人专著《皖耕集》,主编《天柱山科学指南》与《天柱山旅游》(二人合作主编)。
作者简介:曹冬艺,安徽安庆人,安庆师范大学新闻学专业学士,供职于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秘书处,爱好文学研究与写作,已有论文、散文、诗词等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