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河南省民政厅答复省人大代表韩宪保“关于关心乡村性别比例失衡问题的建议”,提出部分农村男青年遇到婚恋难题是由多种因素导致,解决好乡村青年婚恋问题,事关社会发展与稳定大局。
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下,乡村婚恋问题越发突出,部分农村男青年遇到的婚恋难题,更是多次出现在公众讨论中。为此,新京报记者对话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张艳霞,谈谈在乡村婚恋问题中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张艳霞。受访者供图
婚恋观应与时俱进
张艳霞提出:“农村大龄青年择偶难比较深层的原因之一是农村人口结构失衡,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原因,特别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我认为,乡村婚恋问题的研究,应该着重在深层次原因的挖掘,这样后面提出的解决途径以及政策建议,才更有说服力。”张艳霞说,特别不能直接将原因归结到某个群体身上,比如说女性不愿意吃苦,这是没有依据和说服力的。
张艳霞指出,农村大龄男青年娶亲难,还源于传统的“男高女低”婚恋观的影响。“这受到私人或者长期以往形成的传统观念的影响,过去社会比较主导的还是女性要向上婚配的这样一种模式,也因此,男性的教育水平、经济状况以及社会地位等,会成为在择偶时候比较突出的方面。这在婚姻市场中,就容易产生所谓的‘错配论’。”张艳霞说。
乡村婚恋问题远不只是大龄男娶亲难
针对大龄男为何娶亲难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朝阳区某婚姻介绍所的负责人沈先生,他说:“来婚介所注册登记的乡村大龄男青年比较少,其中成功婚配的案例就更少了,一年有个三两位就算很多了。”在沈先生看来,女性会员提出的择偶要求,以前更多会包含经济能力、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条件,而现在对于男性配偶的外貌要求、身高要求等比重正在加大。“但确实不可否认,女性在选择对象的时候,会比较介意男方的户口,从现实的角度来讲,像农村户口的条件一般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地位。”沈先生说。
张艳霞说:“在农村,特别是一些发展相对落后的地方,文化水平、经济条件、社会地位等各方面相对较差的男性在择偶时处于劣势地位,归根到底还是区域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造成的问题。但向往幸福的生活,追求个人发展,是无关性别的所有人的基本权利。”
谈乡村婚恋问题要以个人幸福感为前提
社会学家李银河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婚姻,她问:什么样的人适合结婚呢?答案是:“两个人发生一种‘绝对排他’的爱情,两个人喜欢的不得了,他们俩人就想终身厮守,两个人全都不往外面世界看一眼。两个人感情好到,我一定就是你,你一定就是我,我永远不会改变,我就愿意跟你在一起,想和你一起生孩子养孩子。如果将来还依旧保留婚姻制度的话,最适合结婚的是这样一种人。”也就是说,当下以至未来,婚姻制度下的双方,更多是基于感情因素为前提的,在谈婚姻问题的时候,并不能只谈论其中一方,或者只讨论其中一方而忽略了另一方的自我能动性。
“有的人浅薄,有的人金玉其表败絮其中。有一天你会遇到一个彩虹般绚烂的人,当你遇到这个人后,会觉得其他人都只是浮云而已。”这是电影《怦然心动》中的经典台词,它将个人追求的幸福感表达为遇到“彩虹般绚烂的人”,电影由此获得了大量观众对此爱情观的认同。
对于乡村婚恋来说,也是一样的道理。张艳霞提出:“婚姻,对个人来说是追求幸福的,不管城市还是乡村,这都是一个前提。”
王女士是北京某婚介所的注册会员,她说:“从宏观角度来说,解决乡村婚恋问题需要重视到其中的各种现状,大龄男青年娶妻难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没错。但是,婚姻是双向选择的,在讨论如何提升乡村男性幸福感的同时,并不能以牺牲女性的个人幸福感为代价,女性同样拥有追求幸福的权利。”王女士今年三十岁,是一名公司职员,她认为:“女性也是独立的个体,不应该是解决问题的工具。”
“还有一个,就需要我们从根本上去推动和促进性别平等的观念,不能隐匿女性本身的幸福感,而去片面强调男性的幸福感和婚恋问题,否则,对乡村婚恋问题的讨论就失衡了。”张艳霞说,“树立普遍的性别平等观念,实际上也是对传统婚恋观的修正,分解传统婚恋观下男性主导婚姻、主导家庭的权力,推动平等婚姻关系的形成,促进和谐。”
而普及现代婚恋观、发展乡村经济等方式方法,张艳霞提出不能急于一时。“解决光棍问题也不是说解决,就能一下子解决的。”她提出,“乡村的发展以及观念的改变是需要从根本上去把握的,比如观念的重构,是需要从日常的文化传播、文化交流过程中慢慢积累的,比如一些标题党、比较奇葩的词语,就尽量少出现。而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需要精准的策略和规划,因地制宜去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