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网络游戏装备交易:在网络游戏中假意售卖装备、账号等,骗钱后失去联系。
4.低价购物:发布虚假低价手机、二手车等信息,以缴纳定金、交易税、手续费为由骗取钱财。
5.交友诈骗:通过抖音、YY等谈朋友后以过生日、索要路费等名义骗钱。
6.网站会员:开设不健康网站吸引受害人注册、充值,会员升级等名义骗钱。
女性群体
1.假冒代购:以海外代购等为饵,骗受害人付款后失去联系。
2.网购退款理赔:谎称货品有质量问题可以退款,诱骗受害人扫二维码骗取钱财。
4.网上购物:开设虚假购物网站、冒充微商,受害人付款后失去联系。
5.伪造特定身份:伪装成高富帅、香港成功人士等与受害人网恋,后以家人有难、有赚钱投资渠道等骗取钱财。
6.积分兑奖:冒充银行、通讯运营商等发送网银升级、积分兑换短信,骗受害人点击木马链接,转账诈骗。
老年群体
1.医保、社保:冒充医保、社保工作人员,称受害人账户出现异常,诱骗汇款。
2.冒充公检法: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以受害人涉嫌犯罪,要求配合调查实施诈骗。
4.虚假保健品:以低价旅游吸引中老年人,冒充医生向老年人兜售“高价保健品”。
5.收藏品诈骗:冒充鉴定机构,以藏品鉴定升值名义骗受害人出鉴定费。
外来务工群体
1.网上贷款:伪装网络放款公司以月息低、无需担保为名骗受害人支付保证金、验证费等。
3.娱乐节目中奖:冒充热播节目组群发中奖短信,骗受害人缴纳个人所得税等。
4.高薪招聘:以高薪招聘为幌子,骗受害人汇款培训费、服装费。
5.冒充房东短信:冒充房东群发短信,要求将租金打入其他账户。
6.伪造特定身份:伪装成高富帅、白富美等与受害人网恋,后以家人有难、有赚钱投资渠道等骗取钱财。
7.虚构色情服务:发布虚假提供色情服务信息,骗受害人先付款后服务。
财务人员群体
2.冒充秘书:冒充上级领导秘书向下属单位推销书籍、纪念币等,实施诈骗。
3.机票改签:以“航班取消、退票改签”等理由,骗受害人转账汇款。
4.金融交易:以股票讲师名义,谎称有内幕消息骗受害人在虚假交易平台、股票指数软件上的充值操作。
5.换号了请惠存:不法分子假冒机主给手机里的联系人发短信称换了新号码,再以借钱等名义诈骗。
7.提供考题:声称提供考题或答案,骗考生汇款。
已被诈骗人员
1.找网络警察:冒充网络警察身份,假称帮已被骗受害人网络侦查破案,骗其汇款。
2.网络投资渠道回本:已被骗人员急于回本弥补损失,在网络寻找理财投资网站。
3.侥幸心理:网购、网贷被骗人员仍存有侥幸心理,希望下一次在网上购物或者寻找网络贷款不会被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