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市场咨询机构KantarMillwardBrown(凯度)公布了2022年度BrandZ意大利品牌价值30强榜单(BrandZ2021Top30MostValuableItalianBrands),Gucci(古驰)第四次蝉联榜首。
与2021年相比,Gucci的品牌价值增长了12%,达到379亿美元。
时尚奢侈品牌在榜单中份额最大,占30个品牌价值总和的44%(572亿美元)。其他7家上榜的著名意大利奢侈品牌依次是Prada普拉达(排名第6,价值56.42亿美元)、Fendi芬迪(排名第7,47亿美元)、Bvlgari宝格丽(排名第12,23.24亿美元)、Armani阿玛尼(排名第13,23.13亿美元)、BottegaVeneta葆蝶家(排名第14,22.11亿美元)、SalvatoreFerragamo菲拉格慕(排名第22,12.36亿美元)、Versace范思哲(排名第28,8.43亿美元)。
BrandZ还连续第二年发布了意大利奢侈品牌价值10强榜单,除以上8家品牌价值30强内的品牌外,Valentino(华伦天奴)和Dolce&Gabbana(杜嘉班纳)分别以7.26亿美元和5.55亿美元的价值排在第9和第10位。
奢侈品牌在榜单前10强和增长最快的品牌榜中均占据3个名额。这十大奢侈品牌价值总和为584亿美元,较去年增长17%,是意大利整体经济增长速度的三倍。这并不意外,意大利的奢侈品牌是其国家的标志性象征:制作精致、受全球消费者喜爱,不仅仅被视为高质量产品,而是显示人们的身份。
此外,其他10个不同行业的意大利公司也进入了这份榜单,前10名中包括了电信、能源、食品、汽车和保险行业。
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Enel以125.95亿美元的价值排名第2,其次是食品品牌Kinder(排名第3,98.24亿美元)、电信服务商Tim(排名第4,88.76亿美元)、汽车公司Ferrari法拉利(排名第5,88.36亿美元)、能源公司Eni(排名第8,38.94亿美元)、食品品牌Nutella(排名第9,38.75亿美元)、保险公司Generali(排名第10,32.46亿美元)。
意大利公司的品牌价值总体呈上升趋势:总的来说,疫情没有影响BrandZ榜单上前30家意大利公司的表现,这些公司的品牌总价值在2022年增长了12%,达到1287亿美元,增幅几乎是去年意大利GDP增幅(6.5%)的两倍,是2022年预测GDP增幅(4%)的三倍。过去四年,意大利品牌价值增长了51%。
新进品牌:Versace范思哲(排名28,8.43亿美元)成为2022年唯一新进入该榜单的品牌。
最快增长:Fendi芬迪(排名7,47亿美元)和Bvlgari宝格丽(排名12,23.24亿美元)同比增幅最大,增幅均为47%。Prada普拉达(排名6,价值56.42亿美元)增幅第三,为42%;其次是汽车公司FIAT菲亚特(排名18,15.09亿美元)增幅第四,为37%;以及能源公司Eni(排名8,38.94亿美元),增幅第五,为34%。
按行业来看,榜单上8家时尚奢侈品牌的价值总和比去年提高了19%至571.56亿美元;食品和饮料类品牌的价值总和比去年提高了2%至188.06亿美元;公共事业企业类品牌的价值总和下降5%至139.17亿美元;电信服务商品牌的价值总和下降了2%至114.98亿美元;汽车品牌的价值总和提高了25%至98.45亿美元;银行品牌的价值总和提高了22%至54.92亿美元;能源企业品牌的价值总和比去年提高了34%至38.94亿美元;保险机构品牌的价值总和比去年提高22%至32.46亿美元;酒类品牌的价值总和提高了30%至23.3亿美元;零售品牌的价值总和较去年提高13%至7.98亿美元。
报告中显示的品牌价值的三大核心特点是:
1.有意义。意义能够衡量一个品牌是否满足消费者的功能需求,并且与其建立密切关系。品牌若能够持续满足这些需求,尤其是能够反映消费者价值观,消费者就会信任、依赖品牌。
2.差异化。差异化是保持品牌定价能力与韧性的强有力工具。疫情期间,差异化帮助品牌缓解疫情冲击。
报告分析的品牌增长的关键因素:
1.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群体更希望奢侈品牌在社会事件中起带头作用。而亚洲消费者,尤其是中国消费者正呼吁改变,尽管只针对特定议题。75%的中国消费者愿意为更好的产品付出更高的价格,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2.创新成为品牌价值增长的关键,但相较于其他国家的品牌,意大利品牌还未充分利用这一增长机会。
Kantar意大利创意、媒体、洞察力部门总监StéphanieLeix给出如下四点营销建议:
1.从一个创意点子开始。第一步是确定正确的组织理念和品牌定位的创意表达,激发与消费者的沟通,并始终如一地应用于实际操作和与顾客的接触之中。
2.运用内容创造长期持续的印象。这一点的关键是专注于引人注目的创造,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品牌印象而非立刻刺激消费的信息。
4.保证创意能够触及到尽可能多的潜在消费者。选择真正反映目标消费者习惯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