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设计是由一连串有实际意义的连锁效应所引导:需求—材料—技术和生产。在这样的逻辑下,设计以功能为主要目的:一个物体之所以存在,首先诞生于人的需求,然后才有了制造它的生产方式。但当社会发展到了某一阶段,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时,这些物品——家具、配饰等,就可以成为一种“无用之物”。那一刻,设计成为了美的创造者——美能以许多不同的方式存在,包括“无用”。
设计一直具备“解决生活问题”和“满足生活需求”的实用功能,但它也能够推动产生新的场景和想象。设计产生美,这种美不再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东西”,而是代表了“对个体而言的某种必要性存在”。在当代生活中,设计更接近于一种“艺术的次等物”(Minorarts)。比起单纯的物体,它更像是填满我们生活空间的装置作品。有时候,它甚至象征着一种非物质性的存在。
Q:哪里才是意大利的设计之都?
意大利是“多中心”的
设计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必然需要扎根于工业发达且富有潜力的土壤。得益于当地发达的工业水平,米兰、都灵和威尼斯成为了第一批经历并主导了意大利设计兴起的城市。
米兰不仅拥有足够的潜能和实力成为工业之都,它也是意大利向世界展示其设计创意的主要阵地。自20世纪起,米兰相继举办了多届FieraCampionaria、米兰国际家具展(SalonedelMobileMilano)等影响力深远的设计展会。并且,自1961年成功举办第一届之后,米兰国际家具展至今已发展成为全球设计行业一年一度的重要活动。这些历史事件促使米兰成为了“BelPaese设计之都”(BelPaese:意大利语“美丽的国家”,也是一种常见的意大利芝士,此处泛指意大利设计)。多年以来,米兰持续吸引着整个设计界的目光:制造商、设计师、代理商们都一致认同,如果想要进入设计行业,米兰则是当之无愧的首选之地。第一届米兰国际家具展宣传海报,1961年
往届米兰国际家具展历史资料图,1969年
展览“乐趣与智慧”中所呈现的众多重要作品,也与米兰有着深远的渊源。在当代意大利设计史中,一个名为“孟菲斯小组”的设计团体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孟菲斯小组正式诞生于1980年的米兰,并集中活跃于80年代。本次展览的发起人兼展陈设计师安多·西比克(AldoCibic)便是该小组的创始人之一。1981年9月,孟菲斯小组在当届的米兰国际家具展期间于Arc’74Showroom举办了他们的“出道首秀”,并立即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在后续的几年内,孟菲斯小组持续于米兰举办展览,并逐步扩大了其在国际设计领域中的影响力。
孟菲斯小组首次展览现场,1981年
Arc'74Showroom
孟菲斯小组展览海报
1982年&1983年
Memphis-Milano官网
孟菲斯小组的作品色彩鲜艳奔放,其设计中充满丰富的几何图案。同时,它们的形态天马行空、不拘一格,甚至并不以物体本来的功能和用途作为首要设计原则。它们的存在本身似乎就是一种具有反叛精神的宣言,乍一看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这群汇聚于米兰的意大利设计师们以一种积极面对挑战的精神,摆脱了现代主义的束缚,摸索出了一条前所未有的全新道路。
作为无可厚非的设计之都,米兰也有许多和它颇具相似之处的邻邦。
同样在意大利北部地区,都灵位于米兰的西侧,是意大利的第三大城市。都灵以机械和汽车制造闻名世界,著名汽车品牌菲亚特汽车公司的总部和工厂均设在都灵,意大利国家汽车博物馆也坐落于此。自上个世纪以来,“速度”这一概念便流淌在这座城市的血液之中,都灵也被称为“意大利汽车之都”。
(原)菲亚特林格托工厂,都灵
菲亚特林格托工厂(FiatLingottoFactory)于1920年代为菲亚特公司建造。在当时,它曾是欧洲最大、最现代化的汽车制造厂,并同时配备了屋顶测试轨道。这座工厂于1980年代初关闭,后由意大利建筑师、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伦佐·皮亚诺(RenzoPiano)建筑工作室进行改造成为了一个更加适应当代都市生活的多功能建筑空间。2021年,林格托工厂顶层的试驾跑道再次经过翻新,成为欧洲目前最大规模的屋顶花园。这座曾经象征着20世纪汽车工业历史的现代工厂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处具有地标性意义的城市绿洲。从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来说,都灵也为当今的设计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RenzoPiano工作室设计的“Bubble”屋顶会议厅与LaPista500空中花园
2008年,世界设计组织WDO(WorldDesignOrganization,原名国际工业设计协会)将都灵定为第一届“世界设计之都”。都灵在工业设计和制造领域的历史成就,以及其在20世纪90年代从工业城市向文化旅游城市的转型,使其成为全球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则成功案例。
下面我们将到达今天的最后一站——威尼斯。这里除了是著名的旅游目的地以及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双年展举办城市,也拥有着世界顶级水平的玻璃制造工艺。
穆拉诺小岛
威尼斯拥有天然的港口,并占据着连接东西方世界的重要地理位置。基于其得天独厚的自身条件,自古以来威尼斯便肩负着东西方国家通商和文化交流的功能。
穆拉诺(Murano)小岛位处于威尼斯环礁湖区域内,这里拥有悠久的玻璃制造史。中世纪时,来自中东国家——特别是叙利亚的玻璃器皿流传至威尼斯,为日后当地玻璃制造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14世纪时,来自穆拉诺岛的玻璃工匠AngeloBarovier第一次发明了无色的透明玻璃。到了16、17世纪,威尼斯,特别是穆拉诺生产的玻璃在欧洲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追捧。在当时,威尼斯的玻璃匠人们发明了名为“filigree”的独家技法,起初仅限于在透明的玻璃上添加奶白色的条状纹路。后来,匠人们成功将更加复杂的交叉花纹添加至各种颜色的玻璃器皿表面。这一进化后的技法成为了穆拉诺玻璃制品的一大标志,其名为“Reticello”,即“网纹玻璃”。
Bottigliainfiligranaareticellobianco
1845ca-1848ca
PietroBigaglia
1921年,维尼尼(Venini)玻璃制造厂在威尼斯成立,并在过去一个世纪中不断邀请了富尔维奥·比安科尼(FulvioBianconi)、吉奥·庞蒂(GioPonti)、拿破仑·马蒂努兹(NapoleoneMartinuzzi)、埃托雷·索特萨斯(EttoreSottsass)等数十位不同细分领域中颇负盛名的意大利设计师参与品牌的玻璃设计。在本次展览“乐趣与智慧”的“色彩捕捉光线”单元中,观众们也可以看到以上众多设计大师为品牌所创作的玻璃作品。
Deco花瓶
1930年
拿破仑·马蒂努兹
FazzolettoaCanne三色花瓶
1948年
富尔维奥·比安科尼
Oman花瓶
1994年
埃托雷·索特萨斯
20世纪见证了许多装饰艺术(Decorativearts)登上艺术殿堂的历史性进程。其中,著名威尼斯建筑师卡洛·斯卡帕(CarloScarpa)对玻璃设计与制造的革新,直接推动了威尼斯玻璃制造在20世纪的发展,并对艺术与设计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斯卡帕于1932至1947年间担任VeniniGlassworks的设计总监,在其任职期间,斯卡帕创造了20余款经典设计,为玻璃制造这一传统工艺在技术与美学方面都带来了现代化的革新。在1930与1940年代,Venini的玻璃工艺品多次在米兰三年展和威尼斯双年展等重要国际展览上被展出,这一突破性的“出圈”使玻璃这一媒介在国际艺术与设计舞台上得到了更加广泛的认可。
TessutiBattuti花瓶
1940年
卡洛·斯卡帕
Serpente玻璃盘
从20世纪起到今天,这场在意大利版图上开启的设计之旅见证了越来越多的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设计作为一种先锋文化,重新考量了意大利当地的工艺水平,并促使众多面临历史性困局的传统技艺加速完成了现代化改革。
意大利是一个汇聚了众多设计、技术和文化的素材库:从小村庄到大都市,设计对意大利各区域当地的发展都起到了催化作用。如今在意大利,无论你走到哪里,都能发现设计的烙印存在于各个细节与角落中。
原标题:《意大利设计史绕不开的三座城市:米兰,都灵,威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