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在中国人的精神生活里一直扮演着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人们生活轨迹的转换,社会历史的变迁,都在电视剧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电视剧亦然,它与大众生活向来存在着一种微妙的互动关系。从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电视剧进入蓬勃发展的初级阶段,一直到现在,电视剧一直忠实地演绎着现实生活,同时也被生活所导演。50年浩如烟海的电视剧集,一幕幕叠加起来,就构成了一部国家和社会的变迁史。
一、拓荒期(1958—1977):中国电视剧的“星星之火”
1958年6月15日,北京电视台播出了我国电视剧的开篇之作《一口菜饼子》,并确立了这一剧种的“电视剧”名称。9月4日又播出了第二部电视剧《党救活了他》。从1958年电视剧诞生到1966年,中国电视剧在各个电视台共播出八十余部。中国电视剧就此迈出第一步。
1966年到1976年间,是动乱的“文革”10年。电视成了转播的工具,最主要是转播“革命样板戏”主要指京剧剧目:《红灯记》《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杜鹃山》《海港》《龙江颂》,和两个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电视剧的拍摄基本停止,“十年动乱”之中,北京电视台只拍摄了一部电视剧《考场上的反修斗争》,这部电视剧便成为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唯一的一部用录像设备拍摄的黑白电视剧。1974年10月1日北京电视台宣布,彩色电视正式播出,这之后又有两部电视剧制作播出。它们都由上海电视台在1975年录制播出,剧名为《公社党委书记的女儿》和《神圣的职责》,都是反映知识苞年上山下乡扎根在农村的特定内容。
1976年10月,10年灾难结束。12月29日到31日,北京电视台播放了被长期禁锢的优秀故事片《洪湖赤卫队》和舞台艺术片《东方红》。
二、探索期(1978—1983):海纳百川的年代
刚刚经历过历史巨变的中国人对于丰富的精神生活极度渴望,迅速普及的电视机日益成为占据文化生活的重要道具。电视剧事业自然而然地被带动发展了起来。一批外来电视剧如《安娜·卡列尼娜》《大西洋底来的人》《加里森敢死队》以及港台电视剧《霍元甲》《射雕英雄传》等在内陆播出,带给人们崭新的认知。
1978年9月1日,时任南斯拉夫总统的铁托来华访问,北京电视台播放了南斯拉夫故事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这标志着外国电影和电视剧开始出现在中国的电视节目里。与此同时,外国电视剧开始进入中国的电视节目,1978年1月中央电视台播出了10集电视连续剧《安娜·卡列尼娜》。1980年1月5日播出了美国索罗制片公司出品的17集科幻系列剧《大西洋底来的人》,同年10月11日开播了美国的26集惊险系列剧《加里森敢死队》。
1978年4月中国广播电视剧团和北京电视台合作录制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部电视剧《三家亲》。1979年8月18日至27日,全国电视节目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是第一次专门探讨电视节目的全国会议。会议号召全国有条件的电视台大力制作电视剧。
1981年2月,中央电视台录制的我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播出,全剧9集,由著名导演王扶林执导。这是一个可喜的探索,虽然今天看来它的剧情漏洞不少,但是它接触了电视剧的本质特点。1981年共播出了新制作的电视剧128集。广播电视杂志编辑室举办优秀电视剧评奖活动,设立了全国优秀电视剧奖。
1982年1月4日,电视剧艺术委员会宣告成立。
1983年,全国共计生产了电视剧428部集,电视小品153集。同年,全国优秀电视剧奖正式定名为“飞天奖”,它的性质是政府奖。此外,《大众电视》举办了首届“金鹰奖”,这是群众投票奖,从此两个在电视剧领域里引领电视剧制作和评价电视剧艺术水平的大奖正式产生。
1984年是电视剧发展的转折点。不仅在电视剧创作方面开始了大规模的创作活动,而且在对外交流和理论研究方面有所突破,主要表现在中日交流。1984年1月第一届中日交流活动分别在北京、上海、沈阳三地举行,日本代表团为中国观众带来了《阿信》《人到老年的时候》《出航》《假如没有爱》等17部作品。
1984年是电视剧创作丰收的一年,全国共生产电视剧740集,中央电视台播出541集。引人注目的剧作有连续剧《今夜有暴风雪》,单本剧《走向远方》《新闻启示录》。此外值得注意的作品有13集电视剧《夜幕下的哈尔滨》,10集电视剧《花园街5号》,8集电视剧《故土》,7集电视剧《徐悲鸿》等。
1985年,一大批高质量的电视作品出现了。1986年产生广泛影响的电视剧目有《红楼梦》《雪野》《长江第一漂》《努尔哈赤》《蛙女》《凯旋在子夜》等。应该说,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中国电视剧艺术全面确立的时期。
这是中国电视剧发展的第一个阶段,中国电视剧虽已具雏形,但荧屏还主要被“外来剧”占据。本土创作上,虽然从1981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起已有不少连续剧出现,但这时期电视剧的主流艺术样式是依据电影的方式拍摄的单本剧,故而,这一时期被称为“电视单本剧”(长度1集到2集、每集长约45分钟的电视剧样式)时期。
三、成长期(1986—1989):名著拍摄的高峰
1986年被称为中国连续剧阶段的起点,自那一年起,连续出现了几部引起极大轰动的连续剧作品:《四世同堂》(28集)、《寻找回来的世界》(12集〉和《新星》(12集)。更重要的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接二连三被搬上荧屏。《红楼梦》《西游记》都在这一时段完成,并且都是在有限的技术条件下拍摄的,它们让中国电视剧第一次走进了海外市场。20世纪80年代后期,获得新生的电视剧在最后几年里飞速发展,从创作到理论,从国内播出走向国际市场,中国电视剧艺术逐渐走向成熟。
1987年,36集电视剧《红楼梦》第一次完整地将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搬上荧屏,被红学家周汝昌称之为“首尾全龙第一功”;1988年,25集电视剧《西游记》第一次将全本《西游记》搬上荧屏,也首创了电视剧出国拍摄的先例。1988年中国电视剧艺委会改名为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同年.10月,中央电视台对电视剧作出了篇幅的划分:3集以上的电视剧为连续剧;只有1、2集的称为单本剧,每集50分钟;30分钟的称为电视短剧;15分钟的为小品。10月,上海举办了“88电视节”,设立了“白玉兰奖”。
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市场经济成熟和繁荣的10年。电视剧事业也得到了更快的发展。不仅表现为制作单位的增加,电视剧创作队伍扩大,更主要的是电视剧作为一种新兴的独立艺术的地位得到了确认。
四、成熟期(1990—1995):平民情结的回归
这一阶段,通俗剧创作显现出强劲发展的势头,视角开始瞄准人情冷暖。如《渴望》主人公刘慧芳就是一种真诚的呼唤,她给我们这个人情渐趋冷淡的社会带来了一种期望,所以,该剧播出时才会出现举国轰动的场面,被人们称之为“渴望现象”,另外,农民工大量进城,应运而生的电视剧《外来妹》让人们把目光投向了沿海地区;而《北京人在纽约》则展现了当时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以及20世纪90年代初的“出国潮”、对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十六岁的花季》是真正代表当时中学校园生活和青春思潮的一部标志性电视剧。
1995年再创作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强化精品意识的质量要求。受到好评的剧目有《英雄无悔》《咱爸咱妈》《苍天在上》《宰相刘罗锅》《武则天》《孔繁森》《青年毛泽东》等。
1996年在指导思想上提出了强化现实题材创作的精神。全年生产电视剧约9000部集,优秀的有《问鼎长天》《远东阴谋》《姐姐妹妹闯北京》等。
这一阶段,电视连续剧在艺术手法、播出方式等方面所显示出的全新特征,从创作上确立了电视剧作为一种独立艺术的地位。这也是中国电视剧的成熟期。
五、发展期(1996—2000):娱乐风气的兴起
这一阶段,大众的审美趣味开始向娱乐化转变。偏重于“戏说历史”的电视剧让人们乐在其中。《还珠格格》让琼瑶实现了最成功的转型;《宰相刘罗锅》让“戏说”成为热点后,接踵而来的《康熙微服私访记》成为中国电视剧史上续拍最多的系列电视剧。《将爱情进行到底》和《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则使以“海岩剧”为代表的偶像剧浮出水面。
20世纪90年代后期是指1997一1999年这3年的电视剧。这是20世纪的最后几年,每一年在政治生活领域都各有大事。1997香港回归,1998年全线抗洪,1999年是世纪年,又是建国50周年纪念年。电视荧屏上各种晚会、文艺节目异彩纷呈。这3年也是中国电视剧史上十分辉煌的3年。每年的电视剧年产量都超过了1万部集,重要作品不断出现,古代四大名著的最后一部《水浒传》也搬上了屏幕,并获得了1997年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一等奖。一大批思想深刻,内容充实,艺术性强的作品获得了大众的喜爱。电视剧已经成为各个电视台的主打节目,有了自己的专业频道,题材也覆盖到政治、军事、社会的各个方面。
这一阶段的作品更为多元化,也更加良莠不齐。虽然形式更为创新,但由于部分作品缺乏对现实生活的深入挖掘,从而对社会的影响也有利有弊。
六、繁荣期(2001—2009):多元化题材的汇集
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精良的大制作影视剧走进观众的视线,在各地收视冠军宝座上轮番出现的电视剧,题材可谓丰富多样:革命军事剧、家庭情感剧、青春偶像剧……在互联网的冲击下,电视剧在娱乐中所占的分量虽有所下降,但是仍不乏重量级电视剧出炉——《闯关东》的轰动效应,《金婚》的全民共鸣,《士兵突击》“许三多”更成为“年度人物”……
2004年最惹人注目的是对电视剧播出环境的管理提出的以下三大举措。
第三,5月25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出《关于“红色经典”改编电视剧审査管理的通知》。《通知》指出,全国所有电视剧制作机构制作的以“红色经典”(即曾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的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剧,经审查机构初审后,都要报送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审查委员会终审,并由国家广电总局电视剧审查委员会出具审查意见,颁发《电视剧发行许可证》。未得到许可的“红色经典”电视剧一律不得播出。这是对我国文学经典的保护,也是对一个时期以来电视剧创作领域借“红色经典”吸引眼球的颠覆改编风和庸俗改编风的有力纠正。
离我们最近的2005、2006两年,北方剧尤其是东北剧似乎在收视排行榜上站了顶峰。赵本山风格小品的渗透,产生了东北民俗幽默剧,《马大帅》《别拿豆包不当干粮》等优秀剧作在沿袭反映“三农”题材的同时融入了地方民俗的幽默,让许多观众逐渐接受了这种娱乐形式。
参考文献
1.电视剧艺术论-刘晔原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02
2.电视剧鉴赏-中国传媒大学,刘晔原主编
3.中国艺术史话19中国电视艺术上-邢春如编著-沈阳:辽海出版社,2007.05
4.电视剧批评与欣赏-刘晔原著-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