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新编历史剧《觉醒年代》

《觉醒年代》这部革命历史剧,是怎样讲述历史的?又是怎样表现“觉醒”的革命意义的?这就涉及到对历史和革命这两个大问题的解释了。

如何看待《觉醒年代》中的那段历史?

既然是历史剧,必然涉及对历史的解释角度问题。不同的阶级从不同的立场出发,对同一段历史的解释当然不同。《觉醒年代》对其所讲述的那段从1915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历史,是如何进行解释的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对这部历史剧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

剧一开始,主要人物李大钊就表达了自己的“毕生所求”就是“为中国寻找一条救国之路”;随后,陈独秀又发出了“光复中华昔日之辉煌”的豪言,并将“探索出一条振兴中华的道路”称作是他们这“一代人的责任”。而诸如此类“救国之路”、“光复中华”、“振兴中华”等言论,在整部历史剧中可谓数不胜数、比比皆是。

如果按照剧中的逻辑,高喊着“民族振兴”的民族主义者陈独秀、李大钊们所创立的中国共产党,竟然在建党时就把共产主义定为最高纲领,岂不是荒谬得难以说得通吗?究竟是后来的历史出错了呢?还是这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电视剧”对历史的表现和侧重使观众产生了错觉呢?显而易见,《觉醒年代》对历史做了不易察觉的歪曲。

通过对剧情的梳理,人们不难看出:有一条贯穿整部历史剧的主线,那就是“民族救亡”与“民族复兴”。这条主线的两部分相互联系又各有特点,为了看清《觉醒年代》是如何解释历史的,我们先对这两部分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剧中由山东问题引发的五四运动,便是“民族救亡”的一个直接表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民族救亡”及其影响下的具体运动,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我们可以看到,实现救亡图存、民族独立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过程和必要手段。因此“民族救亡”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进步性。但是《觉醒年代》将“民族救亡”作为解释历史的主线,直接把救亡图存和民族独立提高为一切行动的最高目的,而民主革命则只能沦为实现这个最高目的的手段。像这样颠倒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的地位的历史剧,就已经背离了唯物的、辩证的历史观。

至于“民族复兴”,属于资产阶级开始巩固民族革命的成果时,不愿意将革命继续进行下去,逐步走向历史反面的产物。例如国民党特务组织“军统”的前身——“复兴社”,就将“复兴我中华民族”作为自己的最高宗旨(滕杰《计划书》)。而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知识分子,更为关心的是迫在眉睫的“民族救亡”问题。因此,与“民族救亡”不同,“民族复兴”是对历史的反动,谈不上什么历史的进步性。《觉醒年代》却将这样的货色当作全剧的主线,这就更加彻底地背离了唯物的、辩证的历史观。

现在,我们可以对本节开篇所提的问题做出回答了:这部历史剧是从与无产阶级相异的立场出发,用民族主义观点对历史进行解释的。透过历史剧,我们仿佛听到作者模仿着中世纪神学家的腔调,高喊着“革命应当像婢女服侍主人那样为神圣的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服务”的口号了。

历史问题是一个被资产阶级历史学家弄得极为混乱的问题,近代中国的历史更是一段极为混乱的历史,想要厘清其中的头绪,就只有从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出发,才能避开资产阶级的形形色色的蛊惑和歪曲。《觉醒年代》虽然号称“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却把革命置于“民族振兴”的领导之下,这样强烈的民族主义倾向正是符合资产阶级的历史观点的,也就是说,“觉醒年代”被《觉醒年代》弄得极为混乱了。我们必须克服剧中的偏见,拿出一个清晰的历史解释。

编剧龙平平这样说过:“新文化运动6年之后,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显而易见的。”《觉醒年代》也确实着重表现了这点,毫不讳言剧中所歌颂的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就不妨讨论一下共产党成立的历史逻辑。斯大林在谈到中国革命问题时说过:“决定中国革命性质的基本事实是:(甲)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和帝国主义的财政经济的统治;(乙)因军阀和官僚的压迫而加重的封建残余的压迫;(丙)千百万工农群众日益发展的反封建官僚压迫、反军阀、反帝国主义的革命斗争;(丁)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的软弱性,它对帝国主义的依赖性,它对革命运动规模的畏惧;(戊)无产阶级日益增长的革命积极性,无产阶级在千百万劳动群众中的威信的增长;(己)中国邻邦无产阶级专政的存在。”(斯大林全集,第九卷,第199页)

这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也揭示了近代史的基调:无产阶级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史。有了这样的共识,接下来的问题才可以讨论。共产党是共产主义的革命党,在实现共产主义之前,所有共产党的共同任务就是革命,而在近代中国,共产党是响应了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任务而诞生的。不难看出,共产党的普遍任务与中国共产党在近代的具体任务是有差别的,我们认为,这是抽象的革命与具体的革命的差别。什么是抽象的革命?就是普遍的无差别的革命,也即革命的本质:推动历史进程的政治的最高行动。抽象意味着普适,抽象的革命是所有革命的共同特征,因此没有具体的要求。具体的革命因而也就很容易理解,就是抽象的革命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的具体内涵,在近代中国,它就是推翻三座大山。

然而历史的混乱就在这里,推翻三座大山有着丰富的内涵,除了是共产党的具体革命任务以外,还包括实现民族独立。我们并没有要反对民族独立的意思,不过是要强调,实现民族独立是共产党的革命行为。但这个历史事实同时也意味着民族主义者也可以从共产党的革命行为中找到自己想要的民族主义内涵。《觉醒年代》中不正是这样强调的吗?剧中不是共产党通过推翻三座大山和实现民族独立来实现革命,而是民族主义者通过推翻三座大山和革命来实现“民族振兴”了!这里不得不指出编剧的一个基本错误:在近代中国,除了中国共产党,没有人能领导推翻三座大山的历史任务,而剧中的党创始人,却都被塑造成了民族主义者而非共产党人,难道编剧认为把共产党换成民族主义者,照样能领导推翻三座大山吗?这难道不是矮化党的形象吗?显然,编剧作为中共党史权威,不会意识不到,也就是说,编剧明明知道历史上共产党并不是在民族主义的领导下进行革命实践的,但为了渲染观众的民族主义情绪,仍旧要这样写,把光辉的共产党人形象矮化成了民族主义者,把共产党人的历史功绩归功于民族主义者。这说明他为了鼓吹民族主义,是不惜改写历史的!

戚本禹说:“历史是阶级斗争的教科书。反映阶级斗争的历史,可以使人民群众和革命的新一代受到深刻的阶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红旗》杂志1965年第13期)而《觉醒年代》是一部合格的“阶级斗争教科书”吗?该剧的阶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在哪里呢?民族解放本是民主革命的一个具体实践和环节,在剧中两者的地位却被颠倒了,这样毫无底线地拔高民族主义的地位,究竟是想教育观众些什么呢?这不能不再次让我们想起这部剧“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电视剧”的标签,剧中讲述的是一百年前的历史,但却是按照剧中成立的党一百年后的旨意播放给今天的观众看的,剧中的民族主义宣传无法改写历史,却能随着播放量的攀升改写观众的思想倾向,拔高民族主义在观众心中的地位。

但是历史不会看电视剧,编剧妄图拔高民族主义在历史上的地位,也只能是痴心妄想,否则何必展现一段被扭曲的历史呢?由此可见,《觉醒年代》根本谈不上什么“历史教育”,完全是按照官方的民族主义立场解释历史从而达到政治目的的宣传工具:剧外人通过剧中人的民族救亡,来宣传剧外的民族复兴!也是官方对历史解释权的又一次进攻,不信请看近些年有关近代史的文艺作品,有任何一部的历史观和《觉醒年代》有区别吗?

资产阶级专政必然要对无产阶级全面专政,必然导致阶级斗争全面激化,意识形态领域也不例外。历史观的斗争、历史解释权的争夺就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一个具体表现,阶级斗争是客观存在,它必然要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用这种或者那种形式反映出来,在这位或者那位作家的笔下反映出来,而不管这位作家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觉醒年代》就是这种阶级斗争的一种形式的反映,该剧以资产阶级的历史观,来解释无产阶级的革命史,这不是对无产阶级的进攻又是什么呢?如果该剧作者不同意这种分析,那么明确请他回答:在2021年,人民从歪曲历史真实的《觉醒年代》中到底能“学习”到一些什么东西呢?

我们认为,《觉醒年代》在对历史的解释中扭曲了历史和观众的历史观,而标题中的“觉醒”更是完全无视了革命的客观规律,扭曲了革命群众的革命观。

如何看待觉醒与革命的关系?

先看知识分子的觉醒,这是作者花了整部剧的大部分篇幅表现的。剧中的知识分子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大多数教授和极少数的学生,第二类是少数保守的教授和广大的学生。前者在时局形势的推动下,通过自己的思考摸索,逐步觉醒了反帝反封建的先进思想,而后者的觉醒,不仅受到时局形势的推动,更受到了已经开始觉醒的前者的影响——即通过教授间的学术争鸣;教授们办杂志宣传思想;教授们对学生演讲等各种方式。第一类知识分子对第二类知识分子的这种影响,在剧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作者花费了大量篇幅表现教授们的讲座在学生中间有多么受欢迎。这容易使观众产生一种错觉,好像知识分子已经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且在如此广泛的宣传下,觉醒者理所应当地越来越多了。可是,我们冷静地想一想,剧中用大量篇幅所表现的知识分子是全民族的主体吗?难道知识分子对知识分子的宣传、知识分子与知识分子之间的觉醒,能称得上“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吗?作者似乎没有遗漏这一点,因此,我们依然可以在剧中找到另一个群体的“觉醒”。

工农大众的觉醒,在剧中的表现就可怜的多了。剧中工农大众的觉醒是类似于第二类知识分子的,这也是观众容易将他们与学生这两类群体的觉醒相混淆的原因。但是工农大众“文盲的数量实在是超乎想象”,因此很少有能接触到《新青年》等思想启蒙杂志的,更不可能有机会到高等学府里聆听教授们的演讲了。他们的觉醒,剧中主要是通过“工人夜校”、“平民教育讲演团”等形式表现的。不过,我们对此有个疑惑,作者是不是担心“工人夜校”这类表现形式抢了知识分子的戏份呢?如果不是,那么“工人夜校”这类可以表现工农大众觉醒的篇幅,在剧中为何如此之少呢?对于剧中觉醒的知识分子,观众可以说出一长串名字来,可是对于觉醒的工农群众呢?除了一个葛树贵,观众还能想到谁?

上文提到,《觉醒年代》颠倒了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的地位,把革命当作了“民族振兴”的手段,而贯穿全剧的“觉醒”,则是作者给革命设定的手段,到了这里,我们终于发现了第二个问题:作者给出的“觉醒”真的是革命的道路吗?这样的觉醒符合革命的规律、能引领革命走向胜利吗?

然而这里不是很奇怪吗?既然有了思想先进性,那么行动先进性在哪里?两者的关系怎么体现?既然知识分子有了自觉性,那么工农群众的自发性在哪里?灌输的过程怎么体现?我们认为,这些革命的关键内容在剧中是基本缺位的(除了李大钊和工人讲话的少量片段)。显然,由于作者认为拥有先进思想就是“觉醒”,那么“不觉醒”的工农群众的“问题”也就在于没有先进思想,而作为“榜样”的知识分子的任务就是把先进思想教给群众,然后“改造社会”、革命也就水到渠成了。因此,群众的自发性,和划分行动先进性的标准,也就是多余的了,作者是否认为,革命并没有这些内容?

革命不可能是水到渠成的事,而是草鞋无样,边打边像。革命群众在剥削制度的压迫下满腔怒火,但仅仅因为群众不懂马克思主义,难道作者就不许群众革命了吗?自发性的要求并不高,葛树贵在对李大钊说出“穷人不是跪着的命”时就已经展现了自发性,不需要他有李大钊的学识。葛树贵在李大钊的教育下逐渐有了阶级自觉性,了解了社会主义和十月革命,这本是灌输的优秀范本,然而作者宁可花费大量篇幅表现北大师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知识分子找到先进思想的过程,以强调思想觉醒的重要性。显然,在《觉醒年代》的作者看来,自觉性对自发性的灌输不是觉醒,知识分子学习先进思想才是觉醒;人民群众不需要在受到压迫时立即拿出行动来反抗,只要等待某一群知识分子恩赐的先进思想传播广泛后,革命立刻就能胜利。

一般说来,崇拜思想先进性往往会导致崇拜工人的自发性。因为思想上宣传先进思想,宣传马克思主义,目的是为了培养尽可能多的思想先进分子,然而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是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不是群众化的内容,也不是群众化的形式,也根本和群众生活、群众斗争相脱节,因此很难被群众接受,正如《觉醒年代》所表现的,这种思想先进性的标准会把绝大多数群众排斥到“不先进”的范围。即便按照这种思路培养了思想先进分子,然后呢?就是指望他们做出先进的行动,但是一个人懂得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就能在行动上是革命的、先进的吗?君不见历史上多少人读马列读成了反革命。因此崇拜思想先进性并不能保证群众行动的先进性,最终还是得求助于工人的自发性,也就是指望工人自发的革命行为就能是先进的,但是工人又怎么能自发地做出先进的革命行为呢?所以实质上是在指望工人能自发产生先进思想,犯了崇拜自发性的错误。幸而作者崇拜的是知识分子,并没有强调工人自发性的意思,《觉醒年代》犯的也就不是这个错误。

那么《觉醒年代》的错误在哪里?既然是革命历史剧,我们就来看一看作者通过这段革命历史宣扬了什么?剧中,自发性与自觉性、行动先进性与思想先进性在少数几个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身上合为一体,而广大群众失去了革命的要素,与知识分子完全脱节,革命的方法因此从灌输被偷换成了觉醒。而这种对知识分子、对思想先进性的崇拜,是违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学说的,是资产阶级混淆是非、恐惧无产阶级找到真正的革命道路而制造的假象,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有责任揭露这种假象,破除这种迷信。《觉醒年代》恰恰相反,它不但不去破除这种迷信,而且在新编历史剧的名义下百般地渲染错误的革命观,加深这种迷信,扭曲观众对革命的认识。如果该剧作者不同意这种分析,那么明确请他回答:在2021年,人民从歪曲革命真实的《觉醒年代》中到底能“学习”到一些什么东西呢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THE END
1.给近四年最好的5部年代剧排个名:《人世间》第2,第1名没有争议有人说年代剧无聊,我笑了! 你真的看过这些年的年代剧吗?它们不仅仅是在讲故事,更是在讲述每个中国人心中最深处的记忆啊! 不信?我给你细数这5部神作,看完绝对让你大呼过瘾! 第5名《山花烂漫时》,宋佳这次简直演疯了!没错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MjU4MzAyNw==&mid=2650837326&idx=4&sn=8af9eaa5567851a2e51ddddf801cb1fc&chksm=852ede982fea692366007c05bd9a839b406243dab87d88a0f189ccaebe56cb9cd00c0778d47c&scene=27
2.中国最经典十大年代剧好看的年代剧有哪些怀旧年代剧推荐→年代剧区别于古装剧和现代剧,多在清末后的民国时期但也不局限于此,很多怀旧年代剧都让人有着强烈的代入感或是有充足的想象空间,你喜欢看年代剧么?觉得好看的年代剧有哪些?maigoo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中国最经典十大年代剧,如港剧上海滩、国产的父母爱情、九九归一、北平无战事、我这一辈子等等,这些特定时期的年代戏你https://www.maigoo.com/top/412065.html
3.关于7080年代剧情的电视剧都有哪些?70-80年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涌现出了大量的优秀的电视剧作品。以下是一些在70-80年代期间https://www.hongxiu.com/ask/qvxlwamen
4.70年代电视剧都有哪些呢?怀旧80年代电视剧大全都有哪些呢?70年代电视剧有《生于70年代》、《我们生活的年代》、《蹉跎岁月》等等。怀旧80年代电视剧有《四世同堂》、《篱笆、女人和狗》《末代皇帝》http://news.wybstv.com.cn/xw/2022/0721/35725.html
5.虚妄世界中的真情所以,观众的期待越多,《旺达幻视》所要承载的也就越多,如何能在观众知晓一切都是幻象的前提之下拍出新意,这才是《旺达幻视》将面临的最大问题。看完这一季,回头来看,《旺达幻视》在开拍之初,显然是有“囊括一切”的野心,然而看完之后我们发现,它所串联的美国时代情景剧断断续续,浅尝辄止;所谓的各种反派的隐秘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3141828/
6.属于他们的互联网细糠,短剧用7080年代元素抓牢中年人年代剧爆火除了本身内容优质之外,还和春节的时间节点、演员的选取息息相关,小人物做主角观众更有代入感,接地气的主角和故事背景更能激发观众的认同感,最重要的是能做到让观众感同身受。 正如阿泽所说,年代题材的剧是给观众造梦,替观众发声,帮助观众完成那个年代没完成的梦想。http://www.bianews.com/news/details?id=180039
7.对话剧版《繁花》顾问还原1990年代初期中国股市,阿宝是时代的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当时投资者可以获得的股票资讯,可操作的资金数量,市场可选择的管道,都是非常有限的,以及市场的风险,例如上证指数从1200点跌到300点。所有的这些,早期的投资者都是经历过的。我们希望给年轻人一点启示,这个市场未来还是有机会的。 应健中在剧中扮演了一位股评家https://static.zhoudaosh.com/1A5A8C2DBD3F36686DE810964183861078B048034B504D330DAD2F4003DEE929
8.「新片新剧」白志迪20222023年有哪些电影电视剧作品拍了什么戏上映:2019年10月24日 类型:剧情/年代剧 地区:大陆 主演:佟大为/蒋欣/赵达/梁爱琪/徐飒/李解/李欢/张戈 简介: 1960年,年轻技术员常汉卿刚留学回来,与从铁道兵部队转业分配到厂里来的女战斗英雄金灿烂相遇了。他们从互相看不顺眼到相知、相爱,克服了来自家庭和外界的干扰,最终结合在了一起。婚后他们一起克服来自http://www.manmankan.com/dy2013/mingxing/201306/2373_xinju.shtml
9.100部知青电视剧大全(100部知青电视剧大全70年代).docx该【100部知青电视剧大全(100部知青电视剧大全70年代)】是由【鼠标】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100部知青电视剧大全(100部知青电视剧大全70年代)】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https://www.taodocs.com/p-908332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