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中国·北京电视剧盛典高峰论坛“电视剧发展论坛”上,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祝燕南发布了《2023中国剧集发展报告》。《报告》中分析了中国电视剧、网络剧及微短剧发展呈现出的五大发展态势。
态势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剧集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首先,电视剧创作生产减量发展进一步深化。2022年,获得《国产电视剧发行许可证》的电视剧共160部5283集,同比下降17.53%和21.41%。其中,电视剧部数连续十年递减,2022年总部数仅为2012年的三分之一;集数总量连续七年递减,比2015年的16540集减少了近三分之二。2023年前三季度,获得发行许可证的电视剧数量是109部3223集。
其次,网络剧创作生产减量提质。监管数据显示,2020年至今,网络剧上线数量连续三年呈小幅下降趋势。2022年全网共上线网络剧171部,相比2021年下降15%。
第三,高口碑品质剧破圈传播。2022年虽然剧集的上线数量有所下降,但内容有效播放量和网络热度明显提升。全年长视频平台共上线国产剧301部,较2021年总量减少18部,但会员内容有效播放量反而较上年上涨24.81%,全年国产剧TOP50的播映指数平均值较2021年上升9.3%。多部高口碑品质剧破圈传播,引发网络热议,如《人世间》播出后在央视收视率平均达到3.784%,创五年来电视剧收视新高,收视人数破4亿;在网络平台的正片有效播放为47.6亿次,领跑2022年全网连续剧市场。
中国视听大数据(CVB)显示,2023年《狂飙》《我们的日子》《人生之路》三部剧集在央视收视率均超过2%,一时成为社会文娱热点。在豆瓣平台,83万网友为《漫长的季节》打出9.4分,86万网友为《狂飙》打出8.5分,成为网播剧集发展的年度标志。
态势二:创作生产呈多元化发展,常规赛道与创新赛道交相辉映
当前,中国剧集在题材、类型、视听表达、创作主体等多方面多元化发展态势日益凸显。
一是题材丰富度显著提升,类型表达日趋多元。剧集行业创作推出的《大考》《县委大院》《运河边的人们》《山河锦绣》《麓山之歌》《我们这十年》《大山的女儿》等多部主题剧集,从不同侧面生动讲述和热情讴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革命历史题材剧强化宏阔叙事,创新革命历史事件的艺术表达,2022年以来,《大道薪火》《冰雪尖刀连》《数风流人物》《破晓东方》《信仰》《虎胆巍城》等多部作品保持了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较高品质;乡村振兴题材剧聚焦国家重大战略,2022年,全国卫视频道共播出乡村振兴题材剧38部(占比4.3%),黄金时段共播出26部(占比8.2%),《山河锦绣》《大山的女儿》《那山那海》《高山清渠》《富春山居》等作品书写新山乡巨变,再现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景象。
二是现实题材作品成为主流,年代剧和行业剧致力创新。2022年,现实题材电视剧数量达到129部4143集,分别占总部数、集数的80.63%和78.42%。2023年前三季度,这一占比再创新高,分别达到81.65%和79.24%。网络剧方面,2022年在总局备案的重点网络剧共计660部,现实题材作品占72.49%。2023年前8个月,在该系统备案的现实题材网络剧共422部,占比接近70%。现实题材剧集的稳健增长形成了良好的创作风尚。
年代剧不断创新,频频成功破圈。2022年以来,《人世间》《父辈的荣耀》《人生之路》《铁马豪情的日子》《梦中的那片海》等多部年代剧成功破圈,以宏大历史下的个人成长故事和独特的艺术质感,将观看群体拓展至年轻人。
行业题材剧拓展叙事维度。工业题材剧成为创作热点,比如《麓山之歌》《沸腾人生》《大博弈》等作品用生动影像,记录中国工业由“制造”向“智造”的发展升级;公检法题材剧兼具专业与温情,呈现烟火气息,比如《警察荣誉》《底线》《罚罪》《冰雨火》《对手》《他是谁》等司法、涉案剧详细描摹公安、检察院、缉毒、国安等工作的复杂性;体育题材从大众化走向多元化,冬奥题材剧以“青春+竞技”的融合展现奥运精神;科技创业剧也有新进步,比如《青春之城》首次用剧集的形式讲述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创业故事。
三是视听表达日益多元,多形态创作探索成效明显。首先,剧集集数和时长匹配内容含量,“注水”情况明显好转。广电总局备案数据显示,电视剧部均集数连续六年递减,目前剧集的总集数在12集到40集不等,单集时长则在25-90分钟不等。剧集情节日渐紧凑的同时,剧集创作呈现出多元的视听表达,如《漫长的季节》《平原上的摩西》根据内容需求进行了更长制式的探索,从60分钟到80分钟不等;《鹊刀门传奇》采用传统情景喜剧的结构,单集时长在25分钟左右;《庭外》采用AB单元剧的形式。这些探索让剧集篇幅、形式、播放节奏越来越灵活,成为剧集创作中新的发展态势。
其次,体量轻、节奏快、时长短的微短剧品类特色日渐成熟。2022年取得上线备案号的重点网络微短剧336部,微短剧发展品质不断提升,已涌现出《大妈的世界》《未来商店》《非常警事》等一批颇具口碑的作品。
态势三:剧集发行和播出格局深刻变革,台网合作向纵深发展
其次,总台与省级卫视播剧形成新的差异化定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凭藉多方面优势,积极打造“大剧看总台”品牌。省级卫视播剧竞争力大幅下降,晚间黄金档播出二轮剧、多轮剧和联播已成常态。
二轮剧已成为二三线卫视播出剧集主流。索福瑞数据显示,2022年只播二轮剧的卫视占整体卫视数量的比例约50%左右,2023年上半年则上升至近60%。播出量方面,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卫视晚间黄金档播出二轮剧分别占总播出部次的81%和80%。其中两年内的热剧是卫视跟播和重播的重点。比如2022年以来,15家卫视重播了《人世间》、14家重播了《大决战》、11家重播了《扫黑风暴》《山海情》和《狂飙》。
第三,现当代题材倾向台网同播,古装、悬疑剧以网播为主。CVB数据显示,2023年1至9月,央视播出首播剧57部,均为台网同播;地方卫视播出首播剧57部,46部为台网同播,11部先网后台。其中,现当代题材倾向台网同播,古装剧和悬疑剧以网播为主。比如,各大平台近期发布的2024最新片单显示,爱优腾共将推出300余部剧集,其中古装剧将超过100部。
第四,借鉴电视台和电影排播模式,网络制播创新不断深入。一是深耕剧场化和排播带运营。“迷雾剧场”“国风剧场”“季风剧场”等等剧场化排播,以同品类剧集整合为主要方式,有利于视频平台以垂类内容更加精准抵达目标受众。此外,部分平台开始探索排播带运营,加深用户对内容特色的整体印象,如腾讯视频推出的以喜剧为主的“板凳单元”和面向女性观众的“萤火单元”。同时剧集的“档期效应”越发明显,比如《人世间》《狂飙》《三体》播放的“春节档”,主打全民性;暑期档主打“年轻态”,主要排播古装剧、都市剧、悬疑剧及罪案剧等。
二是剧集营销强化社交化、圈层化推广。比如,借助短视频进行营销联动,“因为一个片段看了整部剧”的传播现象越来越普遍。同时,营销推广方式更加多元。除传统官方微博账号及话题标识外,角色微博、衍生联名、影知联动、点映礼等新型互动方式在反哺剧集的同时受到观众热捧。
态势四:产业发展态势向上向好,商业模式创新层出不穷
二是商业模式不断创新,产业链内外联动加强。2022年以来,最为典型的就是“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的影视助力文旅的跨界融合。比如,电视剧《狂飙》取景地广东省江门市,2023年“五一”假期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84.29%;《人生之路》主取景地陕西清涧县2023年“五一”旅游收入是去年同期的16倍;《去有风的地方》成功点燃了观众的“追风热”。另外,影视内容的内部联动不断增多,比如剧集售后综艺化,就是衍生剧综,既反哺剧集IP,又丰富了综艺创作的路径,实现剧集和综艺两个不同赛道的融合,拓展剧集长尾效应。
态势五:海外传播能力日益增强,继续强化多元立体传播格局
一是电视剧出口额同比增长四成,出口时长占比达到八成。近年来,中国电视剧出口额保持快速增长。2021年,全年出口总额5683万美元,同比增长1.18倍;2022年,全年出口额达到8274万美元,同比增长45.6%,占全国节目出口总额的64%。与之相对,出口部数和时长也显著增长。2022年,中国电视剧出口803部次14.2万集共10万小时,比2021年的714部次增长12.25%,出口时长占节目出口总时长的80%,充分显示出电视剧在国际视听产品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三是发行区域仍以亚洲为核心,其他地区正在涵育。从海外出口和国际传播的国别、区域看,亚洲核心市场进一步巩固,非洲、阿拉伯、东欧、拉美国家和地区新兴市场正在涵育。在对73家影视制作机构的调研中,发行到东南亚的剧集占出口剧集的86.3%,其中以韩国和日本占比最高,分别达到了45.21%和39.73%。此外,非洲、中亚、中东和拉美地区的市场逐渐开拓,占比分别达到20.55%、15.07%、10.96%和10.96%。
四是古装剧以鲜明的文化辨识度受到海外观众喜爱,现实题材剧积极讲好中国当代故事。从题材内容看,古装剧(此处的古装剧为泛指,包括了武侠剧、仙侠剧、戏说剧、历史剧等)继续保持较强的国际传播能力,正在形成品牌。Netflix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22—2023年Netflix华语剧集热度前十的作品中,古装剧有5部。究其原因,一是古装剧因鲜明的文化辨识度、独特的东方美学及世界观而备受海外观众喜爱。二是近年来古装剧品质提升明显,精美的服化道及特效,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现都给海外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对中国剧集发展的未来展望:
一是立足传统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两大业务融合发展的重要连接点,剧集创作生产要发力内容资源和渠道资源整合。未来,电视剧和网络剧的创作生产主体会越加交融,电视剧和网络剧的发行渠道会越加融合。剧集的高质量发展将会进一步打通网上网下,推动传统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的资源进一步整合,合力做大、做强、做优大视听背景下的剧集产业事业。
二是立足服务最广大人民群众,剧集创作要进一步强化筋骨、道德和温度。毛泽东同志提出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必须到群众中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中国剧集的下一步发展,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现实中来,到现实中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向,强化扎根生活、扎根人民,以赓续历史文脉的高度自觉,做好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创作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
三是立足技术产业属性,剧集创作生产要成为文化事业产业建设的主力军。技术和内容是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新一轮科技创新将为剧集发展带来全新生产力,以生成式AI为代表的数智化工具将持续为剧集行业带来理念变革和生产消费方式革命。中国剧集的下一步发展,要积极引入科技创新的变革性力量,主动拥抱在策划创意、拍摄制作、存储传播、评价监管等环节的革命性创新和重塑,主动推进剧集制作生产行业的变革。
四是立足高质量发展,推动剧集快速发展和行业综合治理两加强两促进。《“十四五”中国电视剧发展规划纲要》《全国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等发展规划,经纪机构与人员管理等领域政策文件正在落实,从顶层设计到实施方案,从标准制定到人才培养,从专项行动到行业综合治理,剧集产业发展都面临日益优良的行业环境。要进一步发力健康发展,迎接剧集行业新的“黄金时代”如日之东升、光耀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