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刘IP火到海外,本土科幻影视也不甘示弱。无论电影还是剧集,无论原创还是IP改编,影视公司、各大平台对科幻项目都跃跃欲试、纷纷加码。
科幻向来都是市场的九牛一毛,在常见类型中不见踪影,项目数量也寥寥无几。高风险高回报的项目像一场未知的赌局,入局的头部都想在这个领域分一杯羹。
再转向近2-3年待播的近20部项目。
表:近
2-3年20部待播科幻影视项目盘点
由于科幻类作品的创作难度与工业要求较高,这些上马的项目在内容上有什么特征?它们偏好什么次类型?哪些题材与科幻设定匹配度较高?为什么开始入局的是它们?
类型借力,有“幻”缺“科”
从近两年落地与待播的项目中,可见“科幻”依旧更多作为次类型,与“科幻”匹配度前三的类型是悬疑、动作、爱情。为何科幻在这些类型上最好借力?
“科幻电影严格说来是一个复合类型,也就是说,没有单一的‘科幻’电影,所有的科幻电影都必须和其他电影类型结合,只是看比例多少。”导演张小北告诉河豚君,“当下中国科幻影视作品中,科幻多和悬疑、动作、爱情、喜剧等类型结合,是因为科幻作为一个中国影视中的新类型,还缺乏必要的市场号召力,所以要结合当下市场上成熟的类型来作为依托,借力打力,才能发挥科幻类型的优势。”
目前这种借力打力的实质还是奇观与刺激。科幻作为科学与幻想的结合,本身具有一定的创作与欣赏门槛。而奇观与刺激便是打破门槛的快速通道,又恰恰是科幻故事可以实现的东西。奇观离不开技术,刺激则可以通过曲折的情节与眼花缭乱的打斗得到满足。因此,在悬疑剧情与动作设计上花功夫,是低成本讨巧的入局方式。
一是成本相对较低。像《流浪地球》系列这种高投资高回报的项目毕竟是少之又少,半路夭折的作品不计其数。王红卫在某创投论坛中直言,“我估计2023年能开机六百部左右电影,科幻片只有1%-2%,最多也就10多部,但是它的影响力非常大,只要有一部,成和败大家都会盯着你。”
二是观众接受度高。科幻不是科普,固然不能用一堆物理学、天文学的概念让普通人望而却步,因看不懂降低观看兴趣。科幻对其他类型元素的借力更容易使观众接受,除了悬疑元素,喜剧、家庭、爱情类型的观众年龄层更为广泛。
另外,由于电影和剧集在创作与欣赏方式上的不同,大屏与小屏上的科幻表达必然也会有所差异。大家走进影院更期待一场特效奇观与硬核概念并存的科幻体验,结合技术加持的硬科幻也更能在电影上实现。
虽然科幻元素有所增多,但整体而言,目前这些项目更多还是有“幻”缺“科”,未来有没有可能出现更多《三体》这种硬科幻剧集值得期待。不过,软科幻也是科幻,科幻属性的增多未免不是一种培养科幻观众的策略,也给了小公司入局的机会。
IP加码,未知系数高
优酷选择加码新人新作,买下95后小说家天瑞说符的《泰坦无人声》《我们生活在南京》。这两部作品是近两年霸榜热作,分别斩获银河奖与星云奖。
另外,这些IP几乎都偏硬核男频。科幻创作者是否会思考如何在不失科幻底色的基础上,更接地气、更加平衡大众喜好呢?就此张小北认为,科幻本身并无性别偏好,而是看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观众群体,任何类型的混搭尝试都是值得鼓励的。
从待播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创作者对科幻作品的一些大众化策略。一方面,爱情、家庭等情感元素有所增多。另一方面,人设与选角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比如《我看见两朵一样的云》《仿生人间》主打“爱情+科幻”,集结了王源、文淇、宋威龙、李鸿其的搭配;《火星孤儿》看上去是讲男性热血,但费启鸣与赵弈钦的双男主搭配也会吸引女性观众的喜爱;《怪力奇》据悉由张子枫、宋祖儿双女主出演,青春向十足。这些作品更加年轻向,也与科幻网文创作的年轻化趋势契合。
概念>情感?情感>概念?
奇观、刺激固然是入局策略,但科幻的应有之义离不开对人类未来的思考,情感才是长久之计。糟糕的奇观也会令人反感。
可以说,科幻不仅是对类型创作的考验,更是对想象力的考验。如果类型元素都没有做好,想象力无法令人信服,观众更不会买账。当被问到《被光抓走的人》创作时遇到的最大难题,导演董润年也说:“当我们把一个科幻的概念或者一个想法视觉化、实体化以后,我们面临的挑战是能否让观众相信。”
类型及格之后,看的则是情感。张小北告诉河豚君,中国科幻影视当下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在一个“合理”的成本内完成一个既具有视觉想象力同时又能和观众完成情感共鸣的影视作品。任何影视作品的重点都肯定是人物和情感,其他的都是技术手段。科幻的优势在于可以设定一个脱离日常生活体验的环境,在这个极端环境下去讲人物和情感的故事。
另外,《我们生活在南京》创作灵感来自新海诚的《我的名字》,也是末日求生的故事。讲述了2019年的高三男生通过无线电台联系上了一个生活在2040年同一地理位置的女生,二人共同面对末日天灾。
另外,就主题而言,科幻影视还有很大的开发潜力。从科幻网文作者们的创作趋势中也能看出,创作者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科幻元素套用,进化超能、未来世界、星际文明、超级科技等多个子类别的创作日益多元。
AI作图by娱乐资本论
从科幻作为元素,到科幻作为主体,随着科技的发展,这股科幻势头想必还将继续下去。只不过,大家需要的是更加“长期主义”的心态,等它慢慢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