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兴奋剂风波最早始于2014年底,当时德国的ARD电视台于12月3日播放长度60分钟题为《禁药密档:俄罗斯如何制造出它的冠军们》的纪录片,揭露俄罗斯田径界存在“系统性”的使用兴奋剂的行为。这一猛料的爆料者,正是自家人俄罗斯女子800米选手尤尼亚·斯特潘诺娃,以及她曾供职于俄罗斯反兴奋剂机构的丈夫斯特潘诺夫。除了田径,他们的证据还显示俄罗斯反兴奋剂机构帮助著名运动员掩盖兴奋剂检查结果,涉及游泳、自行车、现代冬季两项、举重和北欧两项滑雪等项目。
斯特潘诺娃、斯特潘诺夫、罗琴科夫。资料图
节目播出后,国际奥委会立即要求对纪录片曝光的黑幕进行调查。当月16日,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ADA)组建三人独立调查委员会,由前WADA主席庞德领衔,对俄罗斯兴奋剂传闻和腐败问题展开调查。
到了2015年11月9日,WADA在日内瓦公布了长达300多页的调查报告,证实俄罗斯田径界存在“有组织的”、“系统性的”使用禁药的问题,呼吁全面封杀俄罗斯田径运动员参赛。
但这还不算完,又有一名自家人火上浇油,俄罗斯反兴奋剂机构实验室前主管罗琴科夫在藏身美国之后举报俄罗斯在2014年索契冬奥会期间由奥委会牵头组织运动员服用兴奋剂,有问题的阳性尿液样本在俄罗斯特工的帮助下通过实验室之间一个小如“老鼠洞”的秘道被替换。于是加拿大籍体育律师理查德·麦克拉伦(McLaren)受WADA委托又展开独立调查,并在今年7月18日再次公布了100多页的“独立个人报告”,将俄罗斯运动员使用兴奋剂问题从“重灾区”的田径扩散到了整个体育界。报告称有充足证据显示俄罗斯运动员在俄罗斯政府的帮助下集体有组织的服用兴奋剂,至少从2011年底持续到2015年8月,俄罗斯以国家行为,支持至少30种不同项目的运动员服用兴奋剂,并指在俄罗斯联邦安全局的支持之下,俄罗斯体育部、俄罗斯反兴奋剂机构以及俄罗斯国家队体育训练中心等机构也积极参与舞弊行为,例如上述的调换送检样本等。
至此,尽管俄罗斯国内对报告仍然不愿承认,但俄罗斯体育界在世界体育界已是名声狼藉了。
背景:体育大国复兴梦
在上世纪的苏联时代尤其是冷战时期,美苏对抗体现在各个领域,体育上自然不例外,难以在战场上兵戎相见更使得在体育赛场这个正面交锋的地方不能输给对方。事实上,在战后的几届奥运会中,苏联也确实击败了美国。在1952年至1976年的7届夏季奥运会中,苏联4次战胜美国,夺得金牌榜首。
随后的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美国抵制未参加,再四年后的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苏联也抵制未参加,在没有最强对手的情况下,这两届奥运会双方都在自家主场拿到了有史以来最多的金牌数量。
因为互相抵制,美苏再次对决已是12年后,1988年汉城奥运会,苏联队豪取55枚金牌再拔头筹,大胜只有36金的美国队。这也是在无抵制的情况下奥运史上的单个国家一次最多的金牌数量,至今无人超越。3年后,苏联解体,这届奥运会也成为“美苏大战”的绝唱。
此后,苏联时代的举国体制在俄罗斯时代画上句号,和社会其他领域一样,体育领域也进行了激进的市场化改革。国家包办一切的旧制度被推翻,而市场化的新制度却未能有效运行,俄罗斯的体育职业化转型并不顺利。
1972年第20届夏季奥运会后美俄(苏)金牌获得数量情况。制图:国际在线
在没有充足的财政资金保障下,体操、举重等依赖国家支持的传统项目优势逐渐丧失,优秀老运动员竞技状态下降,而新运动员又出现断层。加之90年代俄罗斯经济状况不佳,更使得体育行业更加低迷。为苏联体育运动发展立下大功的“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于1991年被废止,这一全民健身制度的终结,让俄罗斯的全民健身意识下降。
从1996年至今,俄罗斯在奥运会上一直被美国大幅领先,逐渐跌出前三。
到21世纪后,俄罗斯社会逐渐走上正轨,恢复强国地位。作为凝聚国民,激发爱国情绪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一环,体育再次被提上重要位置。
之后,成立总统体育委员会、大幅提升体育预算、制定《俄罗斯联邦2006至2015年体育运动发展计划纲要》和《俄罗斯联邦2020年前体育发展战略》、投入大量资金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运动员和教练员待遇、提高高水平运动员训练水平等措施,有力提升了俄罗斯在国际赛场上的竞技水平。
2013年的喀山大学生运动会,主场作战的俄罗斯队狂揽155枚金牌;同年的莫斯科田径世锦赛,俄罗斯时隔12年再夺金牌榜头把交椅;2014年索契冬奥会上,俄罗斯举全国之力,以创纪录的巨大耗资,成功举办冬奥会,并且在最后时刻超越挪威,以13枚金牌雄霸金牌榜榜首,这样的荣光上一次出现还要追溯到前苏联时期的1988年,之后几届均未进前三,2010年甚至跌至第11名。
索契冬奥会闭幕式颁奖典礼上升起三面俄罗斯国旗。视频截图
在索契冬奥会的最后一天,东道主一改惯例,将赛会最后一个项目——越野滑雪男子50公里集体出发的颁奖仪式设在了闭幕式现场,而该项目的前三名都是俄罗斯运动员。文艺演出开始前,体育场上升起三面俄罗斯国旗,包括普京在内的4万多名观众高唱国歌,场面令人心潮澎湃。
索契冬奥会也被认为是俄罗斯复兴超级体育强国的重要里程碑。
阴影:“兴奋剂之战”似谍战片
根据罗琴科夫的举报,索契冬奥会至少15名奖牌获得者参与了兴奋剂计划。而今年国际奥委会也通报称,参加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8名俄罗斯运动员的兴奋剂A样本复检结果呈阳性。
根据调查报告显示,为能使用兴奋剂不被查出,俄罗斯使用了包括行贿、样本替换等手段。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曾报道称,8名伦敦奥运会俄罗斯金牌和银牌得主为了逃避药检向国际田联前主席迪亚克以及国际田联前反兴奋剂总监多勒贿赂了120万欧元。
而样本替换等作弊手段更加“系统”,仿佛谍战片。
莫斯科实验室是WADA在俄罗斯的唯一分支实验室,主任即是上文的“叛国”爆料者罗琴科夫,他掌管着数以千计的奥运会运动员的兴奋剂检测。这个实验室安保规格极高,进入实验室要经过层层安全检查,角角落落都有摄像头,还有一名反兴奋剂的独立观察员会时不时来督察。
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找到了突破口。在奥运会中,比赛中的前三名必须要接受尿样检测,运动员一次尿两瓶,分别为A瓶和B瓶,A瓶当下就会进行检测,B瓶存着遇到纠纷的时候用,最长要储存10年,主要是为秋后算账使用。
这种瓶子技术含量极高,本身是一次性的,一旦盖上,只有通过正产公司的专业工具才能打开。而瓶身也不会标注运动员的姓名,只有一个7位数的代码。
莫斯科实验室,通过储物间和样本储存室之间墙壁上的“老鼠洞”调换样本。资料图
但只要技术到位,完美高仿的瓶子是可以被复制出来的。运动员在取尿时都会拍下尿样瓶上的编码,经由俄罗斯的体育部官员,交给罗琴科夫。所有采集好的尿样被俄罗斯打通的自己人密封运往兴奋剂检测实验室。每次俄罗斯运动员的尿样总会特地被安排到最后一批运送。随后,他们在存放待检尿样的办公室和储物间之间的墙壁上凿开了一个小洞,然后将尿样掉包。
以上过程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如果没有包括俄罗斯联邦安全局、俄罗斯体育部、俄罗斯反兴奋剂机构以及俄罗斯国家队体育训练中心等机构的支持是很难实现的,在麦克阿伦的报告中正是这样描述。
莫斯科实验室还曾在WADA调查前故意销毁1417份尿样。
质疑:肮脏的政治?
尽管来自WADA的两份报告看起来可信度很高,但也有声音质疑报告过于针对。7月18日麦克阿伦报告公布后,普京回应称体育已经沦为“地缘政治施压”工具。
俄国家杜马体育委员会主席斯维谢夫:美国是这一事件的始作俑者,抵制俄参加里约奥运会与体育无关,而与对俄实施经济制裁相似,几个国家联合起来,以未经证实的事实为借口对俄实施制裁。“这一切都是反对俄人民和运动员的行为。”
俄国家杜马议员胡佳科夫:这完全是西方国家的一个阴谋。“西方国家此举并不奇怪,欧洲及类似WADA这样的组织都要服从其主子的命令。我们清楚,他们的主子就是美国。如果国际奥委会让我们失去这一机会,那么我们应当与盟友一起宣布抵制里约奥运会。因为这已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场肮脏的政治。”
德国《巴登日报》:过去几十年有不少国家使用兴奋剂操纵体育运动。不过只有俄罗斯成了被严惩的合适代表,因为该国在西方不太受欢迎,尤其他们的总统普京。
中国社科院信息情报院院长张树华:“现在西方已经形成了一条全面打压俄罗斯的结构性阵线,用了信息战、心理战等各种混合手段。”很多看似民间的行为,实际上美国的身影无处不在。他说,现在西方世界和非西方世界之间界限越来越分明,“俄罗斯学者以‘冷战’来定义目前的态势是正确的”。
回到兴奋剂本身,也有专家认为,客观来说人类的体质本身是有极限的,但观众对于运动员不断突破极限的期望,以及出于一些其他目的,使得兴奋剂在体育行业是难以避开的话题。现代的兴奋剂研发和反兴奋剂机构甚至已经处于科技竞赛状态,没有被检测出来未必代表没有使用,从某种程度而言,兴奋剂并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