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钩沉影史,国产谍战片作为一种特殊片种,从过去到现在经历的类型变化也值得挖掘、观察。
《悬崖之上》,在《悬崖》之前
“在中国,谍战电影不多,这次碰到令我心动的剧本,希望能拍出特别感。”第一次接触谍战片的张艺谋选择《悬崖之上》,其实不无道理。
《悬崖之上》可以说是电视剧《悬崖》的故事前传,剧本都是由作家全勇先创作。这部在2012年播出的谍战革命剧在当年不仅收视夺冠,也斩获了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电视剧、最佳女演员、最佳编剧三项大奖,质量过硬。
《悬崖》成功塑造出周乙这一潜伏在敌方特务科的经典共产党特工形象,外表冷淡、孤傲,内心复杂而细腻。
他与组织上派遣的女报务员假扮夫妻,两人在老奸巨猾的特务科科长高彬的眼皮底下持续了六年的谍报工作,最后却百密一疏,陷入险境。这是一个在理想信仰中凝结着爱情与友情的悲剧故事,也被称为“泪点最多的谍战剧”,直到现在,《悬崖》在谍战戏迷心中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该剧于卫视播出时周乙的结局是死于枪下,因为全勇先有写续集的计划,他对这一结局处理特别不满,之后在央视播出的版本中又修改成比较温情的开放性结局,一度引发争议。现在通过电影《悬崖之上》,周乙和高彬又回来了,也更能看清《悬崖》系列人物和故事的全貌。不过没看过《悬崖》的观众也不必担心看不懂电影,因为这个故事是全新原创。
《悬崖之上》以四位曾在苏联接受特训的共产党特工为主线,他们被派往东北哈尔滨执行代号为“乌特拉”的秘密行动。特务科长高彬掌握他们的部分线索,而卧底在特务科的周乙则要暗自为他们保驾护航。
相比电视剧主要围绕周乙展开故事,电影则采用群像视角,张艺谋说:“在群像中把每个角色塑造好是很难的,是对导演功力的一种考验,需要面面俱到,更要画龙点睛。”
“我希望在冰天雪地的氛围中去强调人和人剑拔弩张的悬疑关系,体现出人性的魅力”,这是张艺谋的创作初衷。同样,编剧全勇先也提出,《悬崖之上》和普通谍战片的区别,就是在于对人的复杂性的深入刻画。
这种人性的复杂魅力源于共产党特工这群无名英雄的坚定信仰,正如“乌特拉”在俄语里的意思——“黎明”。也如电影《风声》所指明的:“敌人不会了解老鬼、老枪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从“反特片”到“谍战片”
随着第五代导演崛起,反特片或惊险片因为缺乏市场热度,创作也陷入困境。直到2009年的《风声》以“中国首部谍战巨制”的口号横空出世,更具有商业意识和娱乐性的“谍战片”代替了意识形态色彩较浓的“反特片”。
《暗算》《风声》原著作者麦家曾说:“跟风是我们创作界的一大悲哀,谍战剧火了,大家就蜂拥而上,肯定不是喜事。”在《暗算》《潜伏》过后,虽然谍战剧作品数量出现扎堆现象,但热度却没有大幅衰退。
而在《风声》过后,短期内在大银幕上的确出现了一批谍战题材电影,但质量参差不齐,谍战片也没有变成受到市场欢迎的主流类型。据1905电影网不完全统计,自2009年以来上映的15部国产/合拍谍战片中,有10部豆瓣评分均低于6分,观众评价不及格。
《风声》后的谍战影像
谍战片有多难拍?谍战类型对剧本要求较高,故事要建立起持续吸引观众的悬念感,要严密展现特务和反特务工作的逻辑性和合理性,不能凭空创作,既要符合历史实际,也要制造戏剧性看点。
《风声》过后11年,它依然是国产谍战片类型化程度最高的一部,目前没有哪部已上映作品可以超越。它在创作上的成功便是紧紧围绕“谁是老鬼”这一谜题铺展开悬念,持续索引观众寻找谜底,并在密闭空间中塑造出彩的群像。尤其是关键角色顾晓梦和李宁玉的双女主搭配,在以男性为主的谍战角色系统中尤为出挑,她们不同的人格和价值观丰满了谍战片的精神内涵。
另外,电影对多种酷刑、暴力的展示,强化了敌人的残暴和革命者的坚强意志,也有效刺激到观众。
这些作品收获的评价都不低,不过谍战都是以次要类型的形态融入到他们对战争革命历史的宏大书写中,不占主轴。
谍战片同样十分考验饰演特务演员的演技,他们需要训练动作戏,当进入“戏中戏”的表演情境,扮演之扮演的身份变化和情绪态度的细微转变都要拿捏得当。
从“风声”响起,再从“悬崖之上”前行,无论国产谍战影像能否卷起类型浪潮,都希望能多出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