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元学校:培养中华民族之元气(1916-1952年)
1915年,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的部分师生捐资在这里建起一座基督教堂,也叫福音堂,让人们来这里聆听上帝的福音。
然而带给人们福音的不是上帝,而是这位穿着长衫子的普通人王仰之和他的夫人宏馥卿。
培元女子小学开学时,有30多名学生,分四个年级一个复式班;首任教师叫任爱德;课程有国文、算术、英语等。
1925年,学校因经费不足停办。1927年复校。1928年成立董事会,由董事会管理。学校由军机处搬到泄水湖院内,改成了初级四年级小学。
1931年事变后,全校师生愤怒声讨日军罪行,在日常生活中和课堂教学中学校都灌输爱国主义思想:教师不讲日伪课本,自编教材,如《劳工神圣》、《最后一刻》等,教唱爱国歌曲:《义勇军进行曲》、《九一八》、《大路歌》《中国万岁》。讲述29军英勇抗战,打击日寇的英雄事迹。
出狱后,祁国栋一面通过教会募捐,一面请马连良、程砚秋、小翠花这些名角义演来筹资。
1948年11月,北京郊区解放。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培元师生走上街头迎接解放军进城。10月1日,培元师生徒步到天安门广场,参加开国大典。
1950年10月,培元同学积极报名入伍,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
1、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2、扶贫济困的乐于助人精神;
3、自强不息的自立之道、厚德载物的立人之道;
4、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办事的实事求是态度;
5、天地人和的和谐发展观等。
二、理想闪烁、初露锋芒(1951-1959年)
新中国成立后,市政府为解决蓝靛厂地区工农子女上学问题,在海淀区第四中心小学基础上附设公立中学班,1951年正式招生开学。
蓝靛厂中学班的校舍大部分在长河旁边的立马关帝庙内,学生住在离学校3里外的破旧娘娘庙里。晚上上完自习以后,学生们都是提着油灯回宿舍。每月伙食费3-5元,一天三顿饭都是窝头、咸菜、白菜汤,有时候是葱花盐水汤。
蓝靛厂中学班尽管条件很差,但因为它是解放后海淀区第一个公立中学班,第一年报名报了700多人,因校舍不够,只收了120多名,编了3个班,其中2个男生班,一个女生班。
在求学学生数和校舍严重失衡的情况下,政府决定由蓝靛厂中学部主任高云负责,在蓝靛厂中学班基础上筹建海淀区第一所公立中学。
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烧杀掳掠,万泉庄这片神奇美丽的地方和慈禧太后命名的苏州街被大火焚毁,梁家花园只剩下梁先生和他夫人烧焦的坟丘。
看到被西方列强践踏过的断壁残垣,向来爱国的共产党员高云,有意将十九中的校址选定在这里。
北京市第十九中学于1952年宣布成立,当年9月破土动工,1953年4月,教学楼、办公楼、职工宿舍完工,1954年学校大礼堂、学生宿舍、实验室、图书馆完工,占地75亩,建筑面积9300平方米。校园坐北向南,进了校门有一条笔直的路直通教学楼,路两边是操场,操场西面两排平房是老师的办公室;东面靠北是大礼堂,南面是老师的宿舍;有24间教室,能容纳1200名学生;教学楼前是花坛,花坛中间是升国旗的地方。宁泽任校长,高云任教导主任。祁国栋因病退离。
学校学生80%以上是海淀区方圆十几里的工农子弟,还有华北革命大学、华北局机关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及一些科研单位教职工子女。
1955年,《光明日报》发了一篇报道,标题是《一所为工农服务的完全中学》,赞扬十九中教师无私奉献精神,表扬学校品德高尚,学习勤奋的工农子弟。全国人大、政协、教育部给了很高的评价。
由于全校师生的努力拼搏,建校初期的十九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教育质量初露锋芒:1956年第一届高中毕业的两个班,升入大学的为98%,而且大多是名牌大学,升学率在北京是排名第10位,超过一些老校、名校。初中毕业生直升高中的同学达到85%以上,另有一部分同学参工、参军或升入中专、中技等学校。
建校初期,十九中不仅教育教学质量是高水平的,而且课外活动也是丰富多彩的:科技方面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无线电、航模等小组;体育方面有:田径、足、篮、排、垒等球类,以及体操等各种代表队;文艺方面有:合唱团、舞蹈队、民乐队、鼓号队、钢琴、美工小组等。
1956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对19中突出的办学成绩作了深入报道。可以说那是学校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标志)
为了进一步团结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1956年在校党组织的领导下,学校创建了以副校长彭庆遐为领导的海淀区第一个民进支部,随后在西颐中学、101中学、清华附中、174中学建立了民进支部,当时全区民进支部发展到20多个,有会员200多名。在海淀区开创了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先河与成功范例。
我校现有民进会员46名,民进支部及其成员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连续多年获市、区先进支部称号。
三、提高质量、全面育人(1959-1966年)
六十年代初,学校组建了新的领导班子和一支高质量师资队伍,培养出了一批品德优秀,成绩拔尖的好学生。1961年,学校被评为北京市海淀区重点学校。至1965年,高考升学率直线上升,我校1965年高中毕业生87%考上大学,仅著名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这一年就录取我校7名同学。哈军工副校长曾带队来十九中学习总结我校的办学经验。这时迎来学校教育管理的第二个黄金时期。
四、遭受破坏、跌入低谷(1966-1976年)
五、落实政策、恢复元气(1976-1984年)
文革后,担任学校革委会主任的老革命干部安丰钧,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落实教师政策,让十年浩劫中受到摧残的教职工队伍逐渐振作了起来。
1984年,赵武秀校长主持学校工作,开始对五十年代建校以来的旧校舍进行大规模改造,新建了教学楼、实验楼、音乐楼,修好了田径场、手球场。铺设了水泥路,修整了树木花卉,更新了教职工的办公设备、学生的课桌椅,添置了实验器材、图书资料等。从此,19中花园式校园环境初步形成。
教代会在新建的电化大教室里召开,全总教育工会、市区领导和兄弟学校领导参加了这次大会。大会讨论通过了校长工作报告和学校发展规划,确定了每年两次的教代会制度;统一思想,在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深化改革;加强党组织建设,稳定教师队伍,整顿校风校纪,恢复学校元气,增加凝聚力,为全面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为十九中振兴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六、特色兴校、重新崛起(1984-1992年)
加强班的孩子们有音乐、美术爱好,对文化课也有了很高的兴趣,一年后,音乐加强班文化课成绩上升到全年级第一,三年后中考成绩优良达到96%,这样一来,那些家长和社会的担忧才逐渐消除了。
此后,北京市金帆书画院海淀分院设在十九中校内,学生美术作品多次获奖。
七、深化改革、全面发展(1992-2000年)
1993年学校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改造,建成7300平米的教学大楼、修建了400米跑道的大操场、增添了600米看台和排水设备、修建了400平米的学生食堂和400平米的学生公寓,自筹资金100多万元,添置了各种教学设备。
八、建设示范性高中校时期(2001-2008年)
2003年学校进行了第三次大改造,海淀区政府投资1.1亿元对学校进行了全面的硬件建设。2004年区教委将阳春光华新建学校划归十九中使用(十九中中校区)。2005年将45中合并到十九中(十九中西校区)。
九、承培元精神,创领先业绩(2008年至2016年)
2008年7月余晓灵校长调到十九中任校长。
当时学校有三个校区,占地10.2万平方米(153亩),各类建筑共6.8万平方米。共有78个教学班(其中初中46个,高中29个,国际部3个)近3000名学生,近300名教职工。
(一)历史悠久、条件一流、环境优美的学校
(二)办学理念先进、办学目标明确的学校
办学理念: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
办学目标:建设全面优质的理想学校
培养中华民族之元气
为孩子幸福人生奠基
幸福是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一个过程。通过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良好心理素质的训练,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和优秀的人格,拥有为幸福人生而奋斗的激情、理智、意志和本领。
在遵循身心发展、教育、教学和管理等规律的基础上,选择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开发潜能、发挥优势、鼓励创新,实现每个学生的幸福成长,并为幸福人生打下良好基础。
总体目标:把十九中学建设成为全面优质的理想学校
全面优质的理想学校:理念先进、师资雄厚硬件现代、管理一流质量优秀、特色显著、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三年习得终生受益
(三)教育质量优秀、享有良好声誉的学校
师资力量明显提升:学校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人数由2007年的25人增加到2011年的53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由23人增加到39人;高级教师由53人增加到65人;担任区兼职教研员的教师有14人,进入区名师工作站的7人,参加区级比赛的获奖人次达303人次。
(四)艺术体育科技教育成绩显著的学校
(五)大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学校
(六)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方兴未艾的学校
学校教育当以何为本?曰健康。健康与否当以何为据?曰身体与心理。前者多为显性,人易见之,亦易察之,固当警惕;而后者多为隐性,人易蔽之,亦易忽之,尤须重视。二者兼顾,体、魄皆健矣。
而培养心理健康之途径又有二:传统者重在远离不良因素,排除已成痛苦,化解负向情绪,有如深沟高垒,御敌于国门之外,然终不免被动。积极者重在扶正祛邪,固本强末,开发潜能,培育自身优势,增强免疫机能,激扬生命活力,有如主动出击,无往不胜,以至不战而屈敌之兵,此乃善之善者也。
以上两段阐述了我们对身心健康和培养健康心理途径的基本认识,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地诠释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特征,极力推崇之意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