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完美男性。年纪不大不小,可进可退,正好是完美的29岁;面庞清秀,帅气程度离彭于晏只差半个(年轻时的)吴彦祖;身材有致,并且秀身材的照片也拍得格外清新可爱阳光;更夸张的是,这个男的还热爱艺术、美食,文案写得令人怦然心动:找一个你,同我一起卸载。
二、家里有矿。这类男嘉宾的年龄、工作与颜值,绝不是他们的自我推销重点,看起来,当他们这么有钱,还坚持到交友软件上来普渡众生时,不大量展示头等舱、车钥匙,是会被他们群体内部鄙视的。
四、空空男。空空可以表达脑中空空,也可以表达态度敷衍,这类仅从昵称即可判断:“右滑遇见爱”、“右滑有惊喜”、“右滑请你吃饭”、“一次只滑一个”、“我只滑漂亮的”、“叫什么好呢”……“aguy”。
《巴黎寂寞不打烊》剧照
五、无脸男。照片1——背影;照片2——黑暗中的剪影;照片3——大手挡住镜头的全身照;照片4——腹肌;照片5——红烧排骨;照片6——麻婆豆腐。
六,180以上男。这类仅从昵称也可判断:“182”“185”“190”……“不要问了不打篮球!”。是的,这些仅是男嘉宾的昵称,众所周知,部分男性只要过了180,就算死了也要把身高刻在墓碑上。
七、爱新觉罗后裔。(爱新觉罗四字后面无需阐释。)
当然,还有一个大类,俗称骗子。
《爱很难》剧照
不断有新的创业者,看上婚恋交友市场,试图做出一款别致的软件。本人类观察学家得出的结论是,当某款软件上,某类文案出现的时候,多多少少意味着,创业者可以庆祝一下了,毕竟当骗子都对他青眼有加,足以说明用户池子值得下手。这也是我一直管我的社交软件叫作黄色六边形软件而绝口不提它名字的原因。道理跟你绝不希望常去的小饭馆,有一天被陈晓卿老师做成节目是一样的,用户多了,它就再也不是原来的质朴模样。
但即便我守口如瓶,昨天晚上,当我痛定思痛,重新打开黄色六边形软件,等它更新完毕,没滑两下时,我心中的标准骗子文案还是赫然入目。
心里于是咯噔一下,来了,来了,骗子终于来了。
人类学风景
有时候,即便你知道他是某种类型,你也会忍不住右滑,仅为满足好奇心。比如上述骗子,我还是忍不住右滑了,不出意外,match成功。
再比如某些“文化人”。他们会在简介上罗列出20位导演、40本书,如果你听的摇滚乐队不在70年代,那你算什么品味;如果你没有看过保罗·奥斯特,那你就是没读过书。你最好接受他的推荐,不然他就要开始说电影和哲学啦:“你作为女性是不是不知道波伏娃?那你不是女权主义者,我是诶,没有人比我更懂女权。”
碰到这种人,我一般会告诉他,我最爱的电影是《小时代》,最喜欢的导演是郭敬明。
还有一种人,可遇不可求,只听过,没见过。那是我在豆瓣上看到一位友邻晒出来的男嘉宾,其文案如下:包邮区一线城市上层中产家庭出生。早年北上苦读,广泛涉猎土木工程、社会学、中国文学等多个学科;后欧洲游历,荣获克莱登大学博士学位——是的,看到“克莱登大学”的时候,已经有什么不对劲了。再往后看:三闾大学的高级知识分子,伦理学副教授……
读到此处,一个名字缓缓浮出水面:嗯?方鸿渐?再仔细看照片,果真是年轻的陈道明老师!这大概是一个交友软件能贡献的最好笑的文学笑话。
借用卞之琳的诗句,“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在社交软件观察人类,早已有人在上面观察你的观察。而方鸿渐老师的出现,更是将这一切提升了一个段位——若非体验丰富,一般用户如何能想到。我心想,如果我有幸能划到方鸿渐老师,我一定要问问,“交友软件人类学”是不是你的博士论文题目。
我假想中的人类学家,总在乞求理想研究对象,就像都市男女,总希望遇到理想对象。
我记得我第一次在影视作品里看到著名交友软件的元素,是《破产姐妹》,那起码是七八年前了。这款软件诞生于10年前,也是第一个发明左滑/右滑的交友软件。到今天,它已经非常主流,成为显学——已经有不少浪漫爱情电影,男女主角的相遇就是通过交友软件。
《破产姐妹》剧照
截止2021年,这款软件在全世界范围内match成功了650亿次之多。650亿次!就算见面概率是百分之一,那它在过去十年也制造了6.5亿次相遇。不过我查到的数据说,在美国,这款软件配对成功后线下见面的比例高达50%,这个比例与我个人体验相去甚远,但“百分之一”确实是相对保守的估计。
昨晚,95年出生的女同事表示,她交往两年的男朋友,就是交友软件上认识的。Z世代天然就能拥抱线上交友并发展为恋人这件事,而我们80后,最开始甚至还都不好意思贴自己的正脸照片。将黄色六边形软件推荐给我们的男同事有过一个富有洞见的观察,他说,如果对方封面照片就没露正脸,戴着口罩或者大墨镜什么的,就说明Ta本身对线上交友就存在道德审判,和Ta聊天,不出意外,肯定要被道德审判。
就以这句至理名言结尾吧:不是正面清晰照片,千万别右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