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保障“一老一小”,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

近日,由中国妇女研究会人口与发展专业小组和《妇女研究论丛》联合举办的“性别视角下‘一老一小’政策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近600名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同参加了该学术会议。会议由开幕式与主旨发言、会议发言、评议和会议总结四个部分组成。研讨会分别由中央民族大学人口与民族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杨菊华、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政策法规研究室副主任杨慧、《妇女研究论丛》副主编宓瑞新、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国际妇女研究室主任杨玉静、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科研处处长吴菁主持,由杨菊华、南开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主任吴帆教授、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计迎春进行专家点评。

研讨成果包括在性别视角下探讨了当下人口转型中急需思考且必须面对的问题,以实证研究体现了对养老、托育服务的人文关怀与政策探讨,专家评议为发言人进一步修改完善论文、提高研究水平指明了努力方向,并对在未来研究中进一步提升性别意识达成了共识。

开启性别视角下的“一老一小”探讨

会议发言涵盖了城乡老龄妇女养老现状和实践、托育服务实践与挑战、照料经济及数智技术等对女性的影响。

聚焦养老实践中老年妇女的群体差异和异质性

与会学者聚焦不同老年群体,对城市、农村、山区和民族地区老年妇女的养老现状、面临问题、政策建议进行探讨。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吴莹围绕新疆老年女性“茶宴”探讨了积极老龄化问题,发现新疆老年女性通过“茶宴”获得经济、社会和心理支持,并在自我—家庭—茶宴互动中提升自主性。

丽水学院讲师陈建华对山区老年妇女家庭养老满意度研究发现,个人收入、自身健康、家庭功能对提升山区老年妇女家庭养老满意度具有正向影响。

上海大学博士生高有融对城市丧偶老年人孤独感的产生与缓解机制探讨发现,老年妇女在童年时的教育弱势和成年后的家属工劣势职业身份经历,使其在退休与丧偶后更易积极参与社会交往并以此缓解孤独感。

河南师范大学讲师翁堂梅通过对照顾孙辈的老年妇女和独自留守的老年男性代际关系性别差异进行分析,发现老年妇女比老年男性获得更多的子代经济反哺和子代情感互动。

研讨媒介、互联网与养老机构对养老观念与实践的双重影响

厦门大学硕士生何欣璐探讨了媒介使用对老年人养老责任观的影响,发现增加报纸及互联网的使用频次,对增强政府和三方共责养老观念(政府养老、自己养老、子女养老)的影响。

济南大学硕士生张珍珍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及中介变量对城乡老年妇女心理健康的影响,发现使用互联网可通过改善健康状况而降低抑郁水平。

清华大学博士生卓唯佳研究了养老机构通过服务提供、反馈机制、监督机制及社会空间机制等日常运作,改变老年人亲子互动频率的策略。

江西财经大学硕士生敖颖探讨该省安义县农村“一老一小幸福院”的发展动力及提升路径,剖析了发挥“村社自主性”优势,培育内生力量并持续推动政府和多方社会力量的参与并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的启示意义。

建言托育服务发展人才与支持体系的完善

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中心副研究员李红娟探讨了我国托育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及发展策略,认为托育发展面临人才需求与流失“双高”、供给缺口较大,培训欠规范、资质标准不一以及培养模式系统化不足等困境,在发展策略上建议做好托育人才供给、培训质量评估、发挥多元主体共同探索长效育人机制。

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生杨津津研究了上海托育师资供需关系,发现上海市托育机构保育人员在2024—2050年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况,其中,2025年的缺口将为1.65万~2.57万人。

陕西师范大学讲师陈玉佩通过对西北农村婴幼儿照护从业者的考察,发现价值感和职业认同,实现家庭-工作平衡,获得稳定的收入与社会保障,是婴幼儿照护从业者在地化的重要原因。

上海大学博士生张思涵对单位制变迁进程中的单位-社区共育托育支持体系探讨发现,单位提供的公共托育支持具有双重路径,社区宝妈提供了行动主体性支持。

分析照料经济与数智技术对女性婚恋的影响

中华女子学院副教授朱迎波分析了北京市养老护理员的从业意愿及影响因素,发现性别、学历、个人价值、工作经验、喜欢和老人相处、不易被解雇对北京市养老护理员的从业意愿具有重要影响。

西安交通大学硕士生袁满迪研究了祖辈照料和机构照料对职业女性就业质量的影响,发现虽然二者均能显著提升职业女性就业质量,但祖辈照料会因代际冲突显著降低职业女性的主观就业质量。

南昌大学副教授谢永飞基于对中部县域农村的调查,探讨了剥夺型、均衡型、增益型彩礼类型对个体、家庭、社会的差异化影响,提出了分类治理的建议。

中华女子学院讲师杜声红研究了数智技术对青年婚恋的影响,发现使用数智技术既有利于拓宽青年男女的择偶范围、提高匹配度等正面影响,也存在增加经济成本、信息不对称等负面影响,探讨了建设数智平台婚恋支持体系的思路和方法。

评议对发言人深化研究的反馈及指导

(杨承澍为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政策法规研究室研究实习员;杨慧为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政策法规研究室副主任,中国妇女研究会理事)

THE END
1.中老年婚恋网站排名前10,中老年婚恋交友平台推荐专门面向中老年人的婚恋网站,银婚网针对60岁以上的群体,致力于帮助中老年人找到可以共度余生的伴侣。这里的用户多为寻求真爱或友谊的中老年人,氛围温暖而真诚。 4. 老年交友网 该平台专注于老年群体,提供了多种社交功能,用户可以通过视频、语音、文字等方式和其他会员互动。老年交友网非常注重隐私保护,平台安全性较高http://www.aichao521.com/hunl/30259.html
2.促进供需适配提高老年人幸福感同时,发展智慧养老,搭建居家老人、社区及养老机构的传感网系统与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实时、便捷、高效、低成本的智能化养老服务。面对一些老年人的特殊需求,积极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推动助听器、矫形器、拐杖、假肢等传统功能升级,研发智能轮椅、移位机、康复护理床等生活照护产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https://www.mca.gov.cn/n152/n166/c1662004999980002411/content.html
3.婚恋平台营销策略分析报告婚恋平台运行模式分析报告每天大约有超过300万对单身男女通过婚恋平台进行配对和互动。这是一个庞大且高速发展的市场,而背后正有着一场“数字化爱情”的博弈。面对这个庞大的行业,有没有想过——婚恋平台如何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如何吸引用户并让他们愿意为此付费?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婚恋平台营销策略分析报告 婚恋平台运行模式http://www.wedating.cn/hunl/47042.html
4.恋老花甲之约全新升级体验评测,2024年11月25日的深度探索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尤其在婚恋领域,不同年龄段的婚恋需求逐渐细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恋老花甲之约”以其独特的定位和理念,成功吸引了广大中老年用户的关注,本文将详细介绍这款产品的特性、使用体验、与竞品的对比、优点与缺点,并对目标用户群体进行深入分析。 http://cnjew.cn/post/4316.html
5.婚恋观教育范文12篇(全文)从总体上来讲,持有传统婚恋观的人群大多只剩下中老年人,现在的年轻一代大都拥有更加开放化的婚恋观。现代新式的婚恋观逐渐得到了普及,其中的原因在于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文化氛围也发生了变化。此外,外国文化对我國大学生的婚恋观造成了影响。大学生主要通过网络这种途径接触到外国文化,了解更加新潮的思想。在了解https://www.99xueshu.com/w/ikey9zv8i7y7.html
6.综艺相亲:中老年群体的新型婚恋实践声屏世界2023年19期综艺相亲:中老年群体的新型婚恋实践,老龄化,相亲节目,《缘来不晚》,新媒体,老龄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引发社会对老年人情感需求缺失等问题的讨论,以《缘来不晚》为代表的中老年婚恋节目成为中老年群体的新型“https://read.cnki.net/web/Journal/Article/SPSJ202319022.html
7.如何打造一档成功的中老年综艺节目:吸引500万中老年收视群体的简介:本文来自AgeClub武汉思享会演讲嘉宾分享内容,嘉宾来自湖北经视知名中老年婚恋节目《桃花朵朵开》的制片人胡晓凡先生,他向大家分享了怎样用真实+服务打造一档成功的中老年综艺节目; 上我们节目的中老年嘉宾百分之百能够找到对象,因为找对象不光是节目上的嘉宾,还有500万中老年电视观众也在关注,总有合适的。嘉宾都能http://www.360doc.com/content/21/0513/09/62175311_976927539.shtml
8.中老年相亲节目策划书().doc全文免费在线阅读中老年人相亲节目《经视有缘》策划书栏目创意思路 1、节目目标:为单身中老年人搭建一个具有公信力的本土化婚恋交友平台。 2、节目观众群定位:中老年人群体以及部分青少年群体。 3、节目形态:通过男女之间的互动形式,由12位单身女(男)嘉宾以亮灯和灭灯的方式来决定男(女)嘉宾的去留,通过现场交流,3个短片,4轮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5/0410/14647785.shtm
9.万东伊对婚恋平台招募女嘉宾代理独立后台日结效果甲方用户群体: 女性, 推广方式: 网推, 结算周期: 日结 结算方式: CPS, 单价: 元 分成比例: 30% 提供资源: 伊对正规红娘相亲平台招渠道代理合作,平台运营9年营四证齐全。同类型Top前三 代理免费开独立后台,可招募代理也可以同时招募女嘉宾,旗下所有团队业绩累积计算,直招的女嘉宾(要求18岁以上)入驻平台最高提成收https://www.bdwork.com/thread-1028127-1-1.html
10.腾讯安全专家:电信网络诈骗治理研究根据用户举报数据显示,18-28 岁之间的被害人所占比例高达54%。90 后是网络用户的主力军,同时也因社会经历有限,对电信网络诈骗防范意识不足,而成为被骗概率最高的群体。 在举报统计当中,45 岁以上被害人的人均受骗金额约为7000 元,远远超过其他年龄段人群。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中老年人对养生保健和拓展收入渠道需求https://www.secrss.com/articles/14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