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走亲戚

过年这几天,你是陪爸妈一起走亲戚、胡吃海喝,还是蓬头垢面在家里当“咸鱼”?

对于不少人来说,串门走亲戚,可能比上班还要痛苦。上班至少能收回一部分“精神损失费”,而串门走亲戚,不仅要把钱掏出去,还要给自己找罪受。

一些人宁愿选择独自在出租屋吃外卖、打游戏、看电视剧,也不愿回家面对热情的父老乡亲。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都不愿意串门走亲戚了?亲戚真的这么令人讨厌吗?

过年走亲戚,堪比酷刑

你抗拒走亲戚,可能是因为它让你变得又累又穷。

在公司做牛做马又一年,好不容易熬到年末,你唯一的执念,可能就是回家躺平;而一大早被爸妈从被窝拉起,被迫串门走亲戚的滋味,并不怎么样。

出门见人,又要为了人情面子准备一番。不仅行头打扮要靓丽,红包礼品一个也不能少:给二舅带的烟和酒,给阿姨买的抗老护肤品,还有给小侄子准备的新年玩具和红包。

一个年过下来,你的体重增加了,钱包却变扁了。

北京市统计局调查显示,2019年春节期间北京家庭人均消费就达到了6300元左右[1]。而2019年,北京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756元[2],也就是说,一次过节可能就花掉了你一年可支配收入的9%。

农村居民在春节期间开销也不小。一项基于陕西西安某县127份样本的调查发现,农民工春节人情负担大约是3515元,这接近是他们全年务工收入的五分之一[3]。

起了早、花了钱,坐在亲戚家的沙发上,你的大脑和你的钱包一样空空荡荡——你和亲戚之间,是真的没有共同话题。

在外打拼的你一年到头也回不了几次家,见亲戚的次数更是屈指可数。

多项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你本来就不讨厌一个人,那么ta在你的眼前出现的次数越多,你就越容易对其产生偏好和喜爱[4]。

但面对一年见不到几次的亲戚,你的内心就像结了冰的贝加尔湖一样平静又冷漠。

但这可能还不是最恐怖的。如果你恰好单身,又正值适婚年龄,那就基本逃脱不了“工资多少、有男朋友了吗、什么时候结婚”的“夺命三连问”。

要是你袒露自己不想结婚、不想生育等想法,那基本上就会变成被亲戚炮轰的重点对象,他们甚至还会拉上你的爸妈,一起数落你这个“不孝子”,顺便还给你推荐一下手头上掌握的优质男女嘉宾。

几个回合下来,你们之间的交流就像是关公对战hellokitty,孙悟空火拼变形金刚,牛头不对马嘴。不论你说什么,他们都会以长辈的口吻来反驳你。

亲戚们是不是真的和你有仇,才当“杠精”故意来气你?

亲戚这么烦人,是有原因的

其实,亲戚们并非针对你,而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本就如此。

如果你的亲戚长辈生活在农村,那么他们的平时生活基本上是“农忙忙死人,农闲闲出病”,休闲的活动相对单一[5]。

可以说,亲戚邻里构成了他们重要的社交对象,串门闲聊是他们交流日常琐事和社会交往的主要形式。

所以,他们爱找你问东问西,可能并不是为了抬杠,而是习惯性地想和你交流感情。

而他们爱问你工资多少,很大的原因在于曾经历过经济萧条、物质匮乏的时代,因此对经济安全保障和稳定性看得更重要[7][8]。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时,人们往往能在一个工作单位很久,跳槽的间隔基本上在5-10年[9]。

并且,在亲戚长辈们看来,事业单位、行政机关这一类“铁饭碗”,工作程式化程度高,发展稳定,同时福利待遇还不错[8]。据统计,1995年,国有单位职工的工资,就占了全国职工总额的四分之三[10]。

到了2020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的平均工资已经逼近十万[11],而相比之下,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年薪不到六万[12]。

亲戚劝你进体制,可能是真心为你好。只是,他们可能没有明确意识到,时代变了。

相比起上几代人,你从出生开始,就处在生活条件更好、社会资源更多的环境中。

所以在工作上,你最在意的还是成就感、有兴趣、工作环境、发展空间[8],而不只是稳定。一项基于全国30.3万份样本的调查显示,2018届大学毕业生中,三分之一都在半年内的离职[13],这和你的亲戚长辈有着很大的差别。

至于亲戚爱催婚,也并非没有依据。

在亲戚长辈的年代,结婚真的很早。1990年时,中国育龄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为21.4岁[14]。换到现在,也就是你还在大学里绩点拼命,为了谈一次恋爱而发愁的时候,你的亲戚长辈们已经结婚了。

在那个时代,对于多数人而言,结婚为的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亲密感情对于婚姻没那么重要。有研究就发现,1983年时,中国城市家庭中通过亲友介绍的比例接近六成,父母包办达到了17.65%[15]。

但如今,晚婚才是年轻人的选择,数据显示,2017年时,平均初婚年龄已经推迟到了25.7岁[14]。像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2019年女性平均初婚年龄超过29岁,平均初育年龄更是在30岁之后[16]。

年轻人对婚恋的态度也大为不同。在恋爱中,你更在意自我享受和体验[17]。

基于全国范围内4739个样本的调查研究也发现,超过1/3的年轻人把“相互扶持”排在婚姻目的的第一位,第二位则是“因为爱情”。“生儿育女”已经不是结婚的最主要的目标[18]。

除了工作和婚恋观念,你在城市所养成的那一套生活方式,在亲戚长辈的宇宙里被视作“异端”,也并不奇怪。

作为大城市打工人,你可能习惯咖啡续命,但这对小城市和农村生活的亲戚长辈而言,却是天方夜谭。

就拿咖啡为例,截至2020年底,中国共有10.8万家咖啡馆,其中75%的咖啡馆都位于二线及以上城市。一线习惯咖啡的消费者,一年能喝下300多杯,但从全国水平来看,人均每年咖啡饮用量仅仅只有9杯[19]。

当你对各个咖啡品类如数家珍,你的亲戚长辈,可能连咖啡馆开在哪都没听说。

不论是工作选择、结婚生子,还是日常生活,你和亲戚长辈之间的差异,隔着不止一个太平洋。要理解亲戚的想法,甚至比揣摩你生闷气的对象还要难。

当代年轻人,少数的幸运儿

在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开头,主人公回忆起父亲的一条忠告:“每当你要批评别人,要记住,世上不是每个人都有你这么好的条件。”

我们之所以与亲戚长辈截然不同,本质上要归结于城市与乡镇两种环境带来的差异。而造成这种结果的一大原因,就在于教育[20]。

在18岁之前,你可能与亲戚长辈们一样,生活在相对封闭的小村庄。高考和读大学,是你离开家乡、前往大城市的直接原因。

在那之后,你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都将走上另一条路。

北师大的学者曾考察一位年轻人从小城市到大城市、“逃离”北上广之后最终又回到北上广的轨迹,学者发现,知识青年与乡村民众之间,存在一种“专业主义”与“实用主义”的分割[21]。

比如你考进双一流,读了中文专业,在大学学到了专业知识,逐渐具备分析与反思的能力,毕业之后进大厂做运营,每天坐地铁从回龙观到西二旗,成为公司业务中的一枚螺丝钉。这对你来说,已经习以为常。

但你的亲戚长辈们却不这么认为。他们以实用主义为导向,将“有没有用”来作为评判事物的标准。

读了双一流、进了大企业,就意味着赚大钱、成为“人上人”,你的学历和工作,应该能解决“票子、房子、妻子、孩子”等一系列现实需求。

你的专业知识、复盘能力,在他们眼中都是虚无缥缈,最后只能化成一句灵魂拷问:“这有啥用啊?”

他们不能理解你天天喝咖啡能有什么用,它们既不能当补品吃,甚至还浪费钱;

他们也不能理解你在朋友圈晒出豆瓣记录是在“显摆”什么,看起来还是二舅儿子晒的年终奖工资条更实在;

他们更不能理解,为什么你在大城市上班好几年,怎么也没什么“关系”“人脉”,连套房都没有,毕竟隔壁婶婶家二女儿,一毕业就在县城付了首付。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罗翔曾在访谈节目中提到,老家的亲戚拜托他在北京挂号。在亲戚们眼中,罗翔在北京当教授,理应有丰富的人脉和资源,但他其实也只能和所有人一样,要么自己抢号,要么去找号贩子。

亲戚长辈了解一件事情、一种生活,总要落到“有什么用”的拷问,也是因为他们没有机会接受到现代的教育,现代讲究专业和分工的价值观念,难以渗透到他们的生活当中。

他们的人生轨迹大概率是这样:没读过几年书,十几岁进入工厂工作,二十岁出头结婚生子,承担起家庭责任。

相比于上一辈人,80后和90后却要幸运得多。

教育政策的改变,让你获得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80后要进大学校门的时候,恰好赶上了大学扩招,当90后上中学的时候,又碰上了九年义务教育普及[7]。

大学扩招政策实施之前的1998年,100个适龄青年中只有6人能上大学。而到了2017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5.7%,90后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分别是70后和60后的3倍多和7倍多[7][22]。

你甚至有机会走出国门,接触更广阔的世界和更多元的价值观念。

在疫情未爆发之前的2019年,出国留学人员达到了70.35万人[23],而在1978年,出国留学生的人数仅仅只有860人[7]。

法国社会学家埃里蓬出身于劳工阶层,在离开家乡的多年后,他在《回归故里》中回忆起自己的青少年:母亲在工厂找了一份辛苦的工作,为的是让他“可以进入大学,整天整天地在房间里研读亚里士多德和康德”[24]。

教育给予了你只有少数人才能拥有的特权,让你有机会参与到城市化发展的巨浪之中。而你的亲戚长辈们则在平静的村庄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上演着家长里短的故事。

在难得与亲戚长辈相聚的日子里,不妨放下手机,好好和他们聊聊天。

或许亲戚长辈的唠叨,让你感到厌烦,或许他们没有边界感的问询,让你觉得不适;但你一旦去尝试站在他们的角度去观察,可能就会发现,他们身上有着你不曾体验过的生活,也是你因为幸运而错过的另一种人生。

THE END
1.现在很多年轻人到底为什么不愿意结婚?其实做人不用那么绝对,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人,没结婚就把婚姻想得那么复杂和痛苦。事在人为 ,每个人的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62794003/answer/52968635498
2.为什么当代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结婚了?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发布的数据,当代年轻人越来越热衷于不谈恋爱、不结婚了。 2018年我国结婚率只有7.2‰,创下2013年以来的新低。而这一现象似乎是世界性的,美国、荷兰、英国等不同国家都出现了相似的晚婚或不婚人口增多的现象。在日本,结婚率在进入新千年之后也一直在降低。与之相对的是,“终身未婚率”(一生https://www.jianshu.com/p/bece3a7376c7
3.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不结婚了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不结婚了?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其背后蕴含着社会变迁、个人观念演进以及经济压力等多重因素的交织影响。在当今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里,年轻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不仅要在职场上奋力拼搏,以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还要在生活的洪流中努力寻找自己的位置。在这样的背景下,婚姻,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8411655063228768&wfr=spider&for=pc
4.为什么当代年轻人都不愿意结婚了经济压力是首要因素吗#去年全国结婚人数创37年来新低# 随着社会的发展,许多年轻人开始不愿意结婚。这也导致了去年全国结婚人数创37年来最低的情况。那么,为什么当代年轻人都不愿意结婚了?作为不婚又经常性被催婚的一员,我是最有发言权的。 经济压力是首先。 经济压力是影响年轻人结婚的一个主要因素。如今,房价、教育费用、医疗费用等https://www.bzx1688.com/g/425261.html
5.中国人婚姻数据揭示:年轻人为啥越来越不愿意结婚了?早些年,年轻人到了二十三四岁,很多就结婚了。现在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年轻人受教育的年限增加,可能本科毕业就已经23岁了,结婚的年龄必然会不断推后。相当一部分适婚年龄的人并没有结婚,也使得结婚人数偏低。 分析人士表示,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不断发展的经济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代年轻人的婚姻选择。大量人口涌入https://3w.huanqiu.com/a/9ff287/7FrgONNLbR6?agt
6.深观察丨结婚登记创新低,年轻人为何越来越不想结婚?为什么一些年轻人不愿结婚?很多人认为,这是当代人的个人主体意识在提高,遇不到合适的也不愿意将就自己。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加里·贝克尔教授,把婚姻视为一个市场:男女双方主要通过分析成本与收益,来选择可使自己获益最大化的婚配对象。具体而言,一是寻找和了解对象在内的交易成本,二是机会成https://m.thepaper.cn/api_prom.jsp?contid=17230874
7.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结婚了现在年轻人都不太愿意结婚是很自然很常见的一种现象,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年轻人不愿意结婚了呢?我觉得主要是在于三个方面。第1个方面是,因为现在年轻人们对于爱情的见解有了一定的变化,他们觉得两个人在一起结不结婚都无所谓。第2个方面是现在的年轻人们对于自由的向往更多了一些,知道结婚之后自由会受到限制。第https://m.jia.com/wenda/mip/a-698707.html
8.为什么现在的女生不想结婚了?心理学文章为什么现在的女生不想结婚了? 本文将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结合美国社会学家Daniel Bell的社会阶段理论,简述婚姻将逐渐消亡的历史规律,而结构性内耗降低群众的结婚意愿即消亡的开始。 无论是镜像问题还是本题,很多人分析两性关系问题时,总喜欢搞些家长里短小情小爱,讲一些鸡飞狗跳的故事,并试图以此攻击异性,根本https://www.xinli001.com/index.php/info/10047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