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情人节“七夕节”,不少新人提前选定在这一天结婚领证。记者从北京市民政局获悉,今年七夕节全市结婚登记办理数量超千对。
年轻人对婚姻看法日趋成熟
海淀区婚登中心在全市婚登办理量最大,当天婚姻登记中心并没有出现人满为患的情况。除了疫情原因有预约限制外,传统观念里八月份的“好日子”还有不少,中心主任李洌告诉记者,“七夕”当天该中心预约结婚登记数量为200对,同时也提倡各位新人错峰登记。
记者在婚姻登记处采访了多位前来领证的新人,他们中有的经历了9年的爱情长跑,有的跨越了三年的疫情阻隔,有的热爱欢乐开朗,有的信仰细水长流。其中一位88岁老人与老伴也在今天到婚登处补办遗失已久的结婚证:“爱情既不能悬浮,也不能轻看,两个人选择婚姻就需要磨合矛盾和差异,让这个家庭细胞保持稳定。”结婚60年的老人这样理解爱情和婚姻。
不少年轻新人也有成熟的考量。一对从大学一年级相恋至今的新人告诉记者,领证前两人进行了非常深入的交流,将彼此的优点、缺点摊开来谈,“当我确定他的缺点我也可以接受并且对未来有共同的目标时,我们就下定了决心。”
海淀区婚登中心婚姻家庭辅导师齐海萍也观察到,近些年来领证的年轻人对于爱情、婚姻和家庭的认知越来越成熟,“能够在结婚前充分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也能预见未来可能出现的困难。”
北京对婚姻家庭危机干预有效率达60%
近年来,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北京市在16个区设置了婚姻家庭辅导室,引入社会工作专业力量,为有需求的当事人提供情感沟通、心理疏导、关系修复等服务。
齐海萍认为,领证那一刻就意味着新人身份转换、新的家庭诞生、以及出现新的关系变化,未来两人相处要面对磨合饮食习惯、沟通方式、生活模式等各种差异。在海淀婚登中心开设的新婚大讲堂中通过互动设置,提前让新人相信,未来某些节点遇到的困难都是正常的。“新家庭优先于两个原生家庭,夫妻关系优先于亲子关系。”这是齐海萍在婚姻辅导中最常提起的理念。
同时,北京市将会同多部门联合印发《北京市全面推进婚俗改革实施意见》,将婚俗改革工作进一步深化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