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婚姻观念之间的调适及社会影响——以凉山彝族婚姻观念变迁为例

【摘要】婚姻作为构建社会关系的机制,直接影响到社会良性发展问题。彝族人的婚姻关系也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目前彝族婚姻观念变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择偶标准由民族、等级和家族势力为首选向经济、相貌和个人能力等为首选转变;择偶目的由生育向生活幸福转变;婚姻礼金观念由传统礼俗交换向现代商业交换的转变。这些婚姻观念变迁对彝区社会治理带来新的影响趋势,出现了正负两面影响。应该以“社会良性发展”为原则加以管理和引导,即从法律、文化观念和社会关系等角度加以控制和调适,使婚姻关系向良好的方向发展,成为促进和推动社会发展的要素,良好的婚姻关系对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彝族;婚姻观念;变迁;社会治理

韦斯特马克(EdwardWestermark)认为,婚姻是“习得的习俗或法律承认的一男或数男与一女或数女相结合的关系,并包括他们在婚配期间相互所具有的以及他们对所生子女所具有的一定的权利和义务”。[1](P.1)康德认为“婚礼是伦理关系”,以礼仪的形式制约和管理婚姻关系。黑格尔所说“婚姻是一种契约”,以法的形式制约和管理婚姻关系。根据康德和黑格尔的婚姻哲学观透视彝族婚姻观念变迁时,彝族婚姻变迁引发了一系列社会治理问题,本质归因是康德婚姻观与黑格尔婚姻观之间的矛盾问题,也就是彝族婚姻从伦理系统进入法系统时一种不良社会行为反应。因此,怎样调适婚姻观念,以解决婚姻伦理与婚姻法之间的关系,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不同的族群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婚姻习俗,除了最常见的一夫一妻婚姻之外,还存在着一夫多妻婚姻(如一些阿拉伯国家)和一妻多夫婚姻(流行于喜马拉雅地区,如我国西藏部分地区)。不同的婚姻形式与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土地财产制度、宗教文化传统等有着密切的关系。”[2](P.314-315)从婚姻的发展角度讲,人类学家认为婚姻经历了随意性行为(乱交)、群婚(群体性行为)、一妻多夫、一夫多妻和一夫一妻等过程。这是从“性”对象选择的角度对婚姻观念进行论述。传统彝族婚姻存在一夫多妻和一夫一妻等交织在一起的现象。一夫多妻指一个男性有几个妻子,传统彝族社会里,一夫多妻现象主要是通过转房,无儿子而另娶妻形成。一夫一妻仍然是传统彝族社会的主要婚姻形式,若无特殊情况,一般都坚持一夫一妻。在这两种婚姻形态作用下形成了一系列约定成俗的婚姻观念,即姑表舅优先婚、家支外婚、等级内婚等观念。

一、彝族传统婚姻观念变迁的具体表象

(一)群体门当户对向个人自主选择变迁

传统彝族社会婚姻选择上首先要考虑门当户对,即民族、等级和家族作为衡量门当户对的标准。随着彝族地区城镇化的加快,原有的婚姻格局逐步被打破,等级内婚除了被部分乡村彝族人保留外,也发生了较大的变迁。

1.等级内婚向跨等级婚变迁

当今由于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冲击,婚姻强调个人人性,排斥亲友、社会的介入,婚姻缔结之前,在感情因素的感性与知性成份中更加大知性的份量,以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彝族青年虽听从于父母的安排,但许多婚姻是在自愿基础上的安排。男女双方在订婚前已见面或本身就认识,在这样的前提下,再讨论是否“骨头”(骨头是凉山彝语的直译,即指家支)一样硬等关键的问题,即关照了传统的规矩又给予年轻人的一些自由,可谓两者兼顾。尤其是城镇的彝族青年敢于去尝试自由恋爱,对媒人介绍的对象也会大胆地告诉父母自己的真实意见,与父母和长辈达成一致意见。对自己不中意的对象,想方设法取得父母的理解。在彝族农村,大多数乡村彝族人一如既往,以追随血统的纯粹、高贵为终极目标。许多人在谈论家支势力时,还将姻亲关系置于一个重要的位置。一个平淡无奇的家支在和一个高贵的血统缔结姻亲关系后,将重写这个家支的历史,成为该家族引以为荣的事。但对于城市的彝族人来说,所谓的等级内婚已不重要,大多要求是族内婚就行了,没有人会“挖地三尺”去考察。彝族和汉族或其他民族通婚也普遍起来,传统婚姻的等级观在悄然发生变化。笔者认为彝族等级婚观念的变迁大概有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解放前,彝族等级观念强烈,几乎没有人敢去尝试、突破这一观念。实践者的后果是以生命为代价。在彝族习惯法中也有许多捍卫等级婚的说法和生动的个案。每个等级间划分鲜明,跨等级的婚姻是无法想象的。

第二阶段:解放后到民主改革时期到文革前,等级婚的观念发生了一些动摇,出现了较多跨等级的婚姻。人们不再按家族的习惯法来处置。尤其是国家干部,对自己婚姻的支配有了较大的自由。民主改革推翻了等级制度,彝族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使其传统婚姻制度遭遇从未经历的冲击和动摇,在彝族社会中,首次出现了黑彝与白彝之间的通婚。但是黑彝与白彝之间的通婚并不具有普遍性,人们的等级意识并没有随着等级制度的摧毁而彻底消失,作为上层建筑一部分的婚姻制度也不会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完全改变。

第三阶段:凉山经历几次婚姻改革后,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婚姻改革的浪潮中,许多年轻人自由恋爱,选择自己的结婚对象,等级观念对人们的影响减弱。为了迎合婚姻改革的胜利成果,当时有许多国家干部纷纷响应。以身作则打破等级婚、族内婚,但仅限于公职人员,而在广大的凉山彝族乡村社区,村民们的婚姻受历次婚姻改革的影响不大。

第四阶段:改革开放至今,彝族社会的经济、文化得到全面复兴发展,等级观念在城镇彝族人中发生了较大的变迁,而在农村的彝族社区,坚守婚姻的等级观念还有许多追随者。乡村彝族人在缔结婚姻过程中,又将等级婚摆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但不再以此为唯一的标准,只要对方有能力,婚姻的缔结都有可能。传统观念里视族内婚、等级婚为神圣不可动摇的基石,在市场经济面前,已摇摇欲坠。

凉山彝族正从传统的族内婚、等级婚逐步向族外婚、跨等级婚变迁,即使有太多不情愿的理由。随着现代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外来文化的长驱直入,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已经不可阻挡。作为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彝族传统婚姻模式正在经受时代的洗礼。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变迁这一矛盾体,将在彝族社区形成独特的个性。

2.固定家支联姻向自由联姻变迁

传统彝族社会在长期的联姻关系中逐渐形成了固定家支联姻的状态,从而把彝族社会群体又分为两大系统:家族关系和姻亲关系。在一个县或一个区域内一个家支的通婚圈主要对应几个家支。对男女双方家庭来说与熟悉的家支通婚,可以省掉再找人去了解对方的历史情况、有无特别忌讳的疾病史等,婚姻变得更加有保障。

由于历史上受地理、交通、社会和经济条件的限制,彝区的通婚范围狭窄,一般都是在熟悉的圈子里通婚。由亲戚和熟人介绍,姑表舅亲等。还有一些出嫁的妇女,为了在婆家建立自己的人脉关系,将亲戚再介绍过去,也是为了在异地建立自己的关系网。凉山广大彝区,崇山峻岭、地势险要,交通十分不便。这种情况下,外嫁的女人不能常回娘家探亲,找到附近的姐妹叙叙旧,也是件让人羡慕的事。

固定家支间联姻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跨民族、跨区域的婚姻,打破了本地固定家支间的联姻,拓宽了婚姻的场域。随着彝区人口流动加快,人们相互接触和交流越来越频繁,受现代生活观念的影响,如今的年轻人开始打破传统观念,以个人意愿为标准选择对象。目前彝区各县各家支相互通婚的情况越来越多,同一个县和一个区域内,一个家支的结婚对象,已不再是单纯的几个家支为主了。

3.族内婚向族外婚变迁

彝族人的血统观念很强,在彝族社会规则里,血统直接影响到人的社会地位和受尊重程度及其子孙后代的社会地位,因而强调族内婚。解放前,除了被卖或抢到彝区来的其他民族与娃子奴隶婚配外,几乎都不与其他民族通婚。彝区民主改革后,除极少数机关彝族干部存在族外婚外,几乎都是族内婚。但改革开放后,随着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彝族与其它民族通婚的现象日渐普遍,但在大部分彝族农村基本还延续着族内婚的模式。近年来,随着彝族农村青年纷纷来城里打工,与外民族接触和交流机会频繁,一些彝族青年开始选择与外民族通婚,如:

雷波县彝族曲某,娶了一个汉族妻子。她给自己取了一个彝族名,学会了日常的彝话。对丈夫的亲戚非常好,老家的亲戚觉得这个汉族媳妇比彝族媳妇还彝族。孩子们的民族成份也是彝族,她觉得彝族家庭十分团结,尤其是遇一些大事时,每个家支间的团结、互助,共度难关的精神令人欣慰。

(二)生育为目的婚姻向生活幸福为目的婚姻变迁

随着彝族年轻人受现代婚姻观念的影响,开始对彝族传统婚姻目的产生质疑。传统婚姻首先考虑生育的问题,而现代彝族青年选择婚姻时,开始重视个人的生活幸福指数问题。这种变化在受教育程度高的彝族青年及生活在城镇里的彝族尤为明显,但乡村里也有主动追求自己幸福婚姻的例子,如:

吉克某某,家住美姑县侯播乃拖村,长相一般,人很机灵。她有一个五岁的儿子,她的丈夫是笔者的远房表弟,由于丈夫不勤快、没有能力,2011年她就悄悄跟一个人跑到河南,后来生了小孩,汉族老公家里是小型的养猪专业户,经济条件较好。她在汉族家因为头脑灵活,做点小生意什么的不在话下,所以在汉族家庭里有一定的地位。目前的生活远远好于老家。据说有一次还给自己在美姑的小孩汇了500元钱,人却没有回来过。

(三)婚姻礼金从社会礼仪交换向社会商业交换变迁

二、彝族传统婚姻观念变迁及其社会影响

彝族传统婚姻观念变迁,促进了民族团结、文化交流和优婚优育,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婚姻礼金过高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

(一)促进文化交流与民族团结

彝族婚姻、家庭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彝族社区的和谐。彝族婚姻从族内婚、等级内婚向跨民族、跨等级婚姻变迁,极大改善和增强了彝族与其他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彝族社区对跨民族婚姻的接受,结束了在一个民族内部通婚的历史。过去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民族间缺乏交流,在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一些误解。随着观念的变化,跨民族婚姻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机会,增进了民族团结,拓宽了社交平台。不同的民族性格、精神特质间的交流,对不同民族角色的个体来说,是一次相互学习的机会。

我们是自由恋爱。我是彝族,妻子是藏族。我们在同一个单位上班,是在新龙县认识的。自由交往了一年,第二年就去她家提亲。我和姐姐带了五万元现金,结果我的丈母娘和岳父硬是不肯要一分钱,最后以买嫁妆的名义,硬塞给了他们两万元。结婚时我穿西装、新娘穿藏装。第一天将双方的亲朋好友请在一起,在我们家举行了彝族式的结婚仪式,第二天请关系好的人在大餐厅举办了婚礼,第三天则和自己的亲人们去野外烧烤,玩了一天,婚礼共进行了三天。现在我的儿子也由老丈人家在带。我觉得妻子一家都很好相处,没有什么文化冲突,相反我们各自学习和了解对方的传统礼仪和宗教信仰。我自己就是跨民族婚姻的实践者,以后我也会支持子女们的婚姻自由,要是找个老外回来更好。

跨民族婚姻的家庭,其二代更具有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性、自信心。出生在跨民族的家庭,其双重的民族成份和成长环境,造就了下一代独特的性格。他们因为其民族成份,更加关心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在父母的熏陶下,能自觉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传承民族文化。

我父亲是彝族,母亲是汉族。因为家庭的熏陶,从小就对彝族传统文化感兴趣。母亲虽然是内地的汉族,但十分热爱彝族文化。我在小学读书时,因为父母亲是不同的民族,同学们经常开玩笑说我是混血儿,说这样的娃娃聪明。同学都是善意的玩笑,我觉得混血没什么不好。我们家的亲戚是两个阵营——汉族和彝族。两个大家庭因父母的关系,相隔几百里走到一起。妈妈家的亲戚非常喜欢彝族地区,也喜欢彝族的饮食。我妈妈还有一套非常好看的彝族服饰,奶奶去世时,我们全家都穿着彝族服饰接待亲戚朋友。许多亲戚都不知道妈妈是汉族,以为她是彝族。我喜欢假期去爷爷奶奶家,大家都在讲彝语,我也学会了不少。我现在的彝语就是以前每个假期回爸爸老家学会的。我在国外留学后,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我要将彝族的传统文化介绍给周围的同学和老师,让他们了解这个中国西南边疆民族的文化历史。

(二)注重自主选择婚姻、提高生活幸福指数

从以上的调查可以看出:年轻男性对女方相貌的好坏十分看重,但仅限于自己本身就长得标致的小伙子。其次家庭的经济状况、持家的能力成为择偶重要参考因素,但这是在假设能自由选择的基础上,实际上在彝族农村,青年一代的婚姻由父母、家支包办的占绝大多数,因此这样的标准在自己婚姻里是无法一一满足的。如吉吉尔子,夫噶三次为其介绍对象,他都不满意,第四次介绍了自己现在的妻子,他仍不满意,因为妻子比他大七岁且相貌一般。但他的父亲和爷爷都赞成这门婚事,尤其是他的爷爷,要以死给自己孙子的行为来让他答应这门婚事。从他的经历中可以看出,虽然现代的年轻人有自己的想法,也想让自己和父母都满意,但遇两者对立时,往往传统占优势,个性也会被埋没。只有在两个家支同等的情况下,互相喜欢的两者才可能征得双方父母和家支的同意。

通过以上的调查,可以梳理出凉山彝族农村女性的择偶趋势:对于年轻女性来说,结婚对象有能力、会挣钱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如以上调查的人员中,前四个女性都有在广州打工的经历,她们中有三人将会挣钱或经济条件好放在了第一或第二位,其次是对相貌的要求。这说明经济因素在年轻一代的女性中已上升至重要地位。如曲比阿呷就在打工时与邻村的一个小伙子谈恋爱,但遭到家人的反对。现在她父亲也不愿让她再去打工,为了让女儿安心呆在家里,还在乡上开了一个小卖部让女儿经营。但阿呷告诉笔者,生意太差,笔者觉得她迟早会瞒着家人出去打工。彝族城市中的男女双方更为看重的是对方的家庭,除了考虑家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看重家庭的背景。人们的观念变的现实,不再将家支的血统视为神圣不可侵犯。

婚姻是提高个人生活幸福度的重要基础。个人自由选择结婚对象,家庭生活的幸福度高。如一些有打工经历的彝族女子,愿意嫁给汉族,理由是打工时认识的汉族男子有一定的技能,可以挣到比无技能的彝族男子多的钱、体贴妻子,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对方生存环境优于自己家时,就会选择嫁给汉族,这是典型的主动追求个人婚姻幸福的女性。

(三)高额的婚姻礼金带来一定的社会影响

三、彝族传统与现代婚姻观念之间的调适

(一)国家婚姻法与彝族婚姻习惯法之间的调适

随着《凉山彝族自治州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规定》的实施,对废除旧的婚姻家庭制度,调整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关系,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社会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彝族传统婚姻观念的严重影响,出现各种违反《婚姻法》的问题,如包办婚姻、娃娃亲、不到法定婚龄结婚、重婚等。在婚姻问题上讲家支等级,强迫丧偶妇女转房,结婚和离婚不依法登记等问题较为突出,这些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种矛盾的激化,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在这样的背景下,凉山州先后实行了三次婚姻改革。

凉山州三次婚姻改革的初衷是不用质疑的,且在每个阶段都作了认真的工作。第一次婚姻改革是从1961年1—2月在原凉山州州府昭觉县城区附近试点,后在全州展开。实行婚改的地方,群众积极性较高,许多青年实践婚姻自主,这当中包括许多对自己现行婚姻不满的年轻人,他们抓住这个大激流,想改变自己的婚姻现状。尤其是对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正好摆脱家支、家长的包办,自主选择婚姻。凉山各县都出现自由恋爱结婚的例子。热过一阵后,传统的婚姻习俗又回归,第一次婚姻改革不了了之。第二次婚姻改革是在“文化大革命”后期开展的,这次婚改效果也不理想。1987年~1989年实行了第三次婚改,自1988年6月以来,在布拖县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州范围内展开。这次婚改的背景是在旧的婚姻制度和陈规陋习又有所抬头,包办买卖婚姻、订娃娃亲、早婚、重婚、转房及近亲结婚呈上升趋势的背景下进行的。

(二)婚姻礼金的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调适

美姑民间德古文化协会有关婚姻礼金的规定

(1)婚姻彩礼金60000元。

(2)结婚时给卡巴23000元:包括舅舅礼金3500元、舅舅陪伴人礼金500元、叔叔礼金3000元、表兄弟礼金1000元、送亲领队礼金500元、兄弟礼金1000元(有三种情况才有兄弟礼金:第一,父亲方取个后妈的女儿嫁人时;第二,母亲嫁过两次以上的女儿嫁人时;第三,新娘没有哥哥弟弟的情况。)回门礼金3000元、伴娘礼金2000元、其他名目礼金2000元等。

(3)再婚女儿出嫁时礼金3000元。

(4)媒人礼金2000元。

(5)男方给女方的嫁妆5000元。

(6)男方给新娘回门时两只羊或者现金5000元。

(7)男方结婚时所需要的用餐等费用限制在(如车费、住宿费、泡水酒钱、做豆腐等一切费用)20000元以下。

以上规定各家支必须认真宣传,严格遵守,如有违者严肃处理,并向上级有关单位上报处理。

婚姻礼金规定后,我见证和听说了有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个案:一个是农作乡有一家,儿子娶媳妇,新娘子家一直在争卡巴,要求增加各类名目的卡巴数,远远就看见有几个人买了一些啤酒坐在一起争论婚姻卡巴。一会儿来了一个小伙子,拿了一本《尼木莫姑》的杂志,因为上面有阿牛某某写的2012年3月8日德古聚会时讨论后对婚姻礼金的规定,大家翻看后,确认各类卡巴的上限是25000元。看到这个白纸黑字后,双方就停止争论了,就按规定的办。第二个个案是巴古乡有个纠纷是关于婚姻礼金的,后来有了这个规定后,纠纷也不需要解决了,大家都自觉执行了。到现在我都没有听说过因为婚姻礼金而产生的纠纷。

(三)彝族婚姻的伦理关系与法契约之间的调适

从维系婚姻的角度讲,存在两种形式。一是康德的观点,认为婚姻应该视作一种契约,婚姻的实现必须以法律承认为前提。二是黑格尔的观点,认为婚姻是一种伦理关系,婚姻的实现必须通过礼仪承认为前提。一旦社会认可后,婚姻就进入伦理关系场域,就受其制约。彝族婚姻要受到结婚当事人的父母、舅舅叔叔、兄弟姐妹、邻居、家族和社会舆论等监督和制约。现代婚姻关系倾向康德的观点,实现婚姻必须通过婚姻登记,得到法律认可,一旦进入法律程序,就受到法律的制约。现代婚姻观念为婚姻自由、自主和合法化,应受法律监督和制约。

现代彝族婚姻逐渐从伦理关系进入法律关系。彝区彝族人通过调适自己的婚姻观念与现代婚姻观念相适应。许多父母尽量不违背彝族伦理道德前提下支持子女婚姻自由。因此就有了许多彝族青年与外民族结婚而组建幸福家庭的个案。这些与外民族通婚的彝族青年大多是受过教育的“文化人”,通过教育与外界的日益交流,彝族传统婚姻观念和现代婚姻观念之间得到调适,而乡村彝族人的婚姻观念也同样面临传承与自我调适的关键时期。

结语

婚姻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优秀的,也有落后的。随着时代的进步,落后的文化总会被人们逐步抛弃。随着彝族乡村与外界的不断接触,彝族社区原有的固化思维,也有了松动。人们在考量一桩婚姻时,能从利弊去权衡,思考如何坚守传统和改变传统中的陋习。在这样的背景下,彝族传统婚姻观念与现代化相互调试的过程中,变迁也是肯定的。

每个婚姻关系都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系统,这种分散化的系统在社会中全面辐射、铺开、形成一个庞大的社会网络结构。婚姻的根本属性是其社会性,决定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依存于一定的社会结构,服从于社会的经济基础,受控于政治、法律、宗教、道德、风俗习惯、文化观念等上层建筑。婚姻观念的变迁在根本上归决于社会各系统的力量和作用。人类社会每一次变革,每向前迈进一步,都不可避免地给婚姻提出新的要求,更换新的观念。同时,婚姻作为社会的分系统,也是能动地、积极地对社会各系统给予强大的反作用。

参考文献:

[1][芬兰]韦斯特马克.人类婚姻简史[M].刘小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2]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云南省编辑组.四川广西云南彝族社会历史调查[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

[4]李晓莉.云南直苴彝族婚姻家庭调查与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注释:

[1]凉山彝语拼音。

[2]凉山彝语拼音。

[3]2016年2月20日访谈记录,访谈人:海来木一,访谈地点:佐戈依达乡。

[4]2016年2月22日访谈记录,访谈人:的某某,访谈地点:雷波县城。

[5]2016年2月20日访谈记录,访谈人:吉克勒莫,访谈地点:美姑县城。

[6]2016年8月22日访谈记录,访谈人:蒋某某,访谈地点:九龙县城。

[7]2016年7月31日访谈记录,访谈人:陈某某,访谈地点:西昌市。

[8]2016年2月22日访谈记录,访谈地点:依洛尔合村。

[9]凉山彝语,意为介绍人。

[10]2016年2月22日访谈记录,访谈地点:依洛尔合村。

[13]凉山彝语,意为家支头人。

[14]2016年2月22日访谈记录,访谈人:瓦西石举,访谈地点:美姑县城。

[15]2016年2月22日访谈记录,访谈人:阿牛达戈,访谈地点:美姑县城。

THE END
1.现代婚姻观:不着急结婚背后的时代深思然而,我们也应该关注到,过度推迟结婚或对婚姻的恐惧可能会引发一些社会问题,如人口老龄化加剧、家庭结构单一化等。因此,社会应创造更加包容和友好的环境,帮助年轻人在个人发展与婚姻家庭之间找到平衡,引导人们树立健康、积极的婚姻观,让婚姻在现代社会依然能够成为人们幸福生活的港湾。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8484311854543277&wfr=spider&for=pc
2.大一思修论文——浅谈当今大学生爱情观(精选10篇)特别是要借助网络这一有效载体,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使他们在各种形式的教育中强化自尊自爱自重和责任意识,形成正确的恋爱观和婚姻观。充分发挥父母对子女教育的特殊示范功能,家长应转变教育观念,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理论,提高教育技巧和水平,与学校教育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6rsln1c.html
3.中国人的婚恋观12篇(全文)中国人的婚恋观 第1篇 婚姻恋爱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 伴着改革开放的步伐, 我们大踏步学习西方, 同时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们的生活质量发生了质的改变。但当我们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生产科技的同时, 所附带的西方文化也被引进过来并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在观念上产生了冲突, 其中典型https://www.99xueshu.com/w/ikeypgffjalw.html
4.电视剧《中国式离婚》林小枫失去婚姻,背后隐藏了三个心理学理论年轻人认为:没有爱情的婚姻不道德。即使当初是相爱结婚,婚后如果两个人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不适合继续生活,人们也会选择离婚,整个社会对离婚持更多宽容态度。 16年前,陈道明和蒋雯丽主演的电视剧《中国式离婚》,讲述一个普通家庭从幸福走向离婚的发展轨迹,剖析了现代家庭的婚姻问题。蒋雯丽扮演的女主角林小枫,如何产https://blog.csdn.net/weixin_35751412/article/details/113034279
5.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中西方婚礼对比中西方婚姻观差异4.总结 如果是一一列举的话肯定还有很多很多,但是近年来的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发展,互相之间的借鉴采纳,形成了很多结合式的婚礼新形势,比如年轻人喜欢西式也喜欢中式的,在迎亲时候采用中式婚礼格调,酒店仪式的时候采用西式婚礼,这也是很好的结合,也充分体现了现代多元化的文化时代。 https://m.wed114.cn/wiki/article_15766.html
6.婚姻的定义是什么现代婚姻观念接亲网婚姻的定义是什么 现代婚姻观念 结婚,是意味着今后的人生将和另一个人相伴一生,结婚,是意味着另一半是你爱情的结晶伴侣,所以结婚意味着自己将不是一个人,而是两个人相伴生活,而有部分人就会疑问婚姻意味着什么,婚姻的定义是什么,婚姻的观念是什么,这许许多多关于婚姻的问题,环绕着人的周围,让人对婚姻产生了疑惑https://www.jieqinwang.com/baike/42981.html
7.泉州一年,对闽南地区女性境遇的一个观察已更新相对而言的,已经结婚的两个人婚姻是否成功,也并不是看他们的感情能不能一直很好,而是看他们能否扮演好各自的角色——男性就是谋生养家,女性则是生活上照顾好家里的成员(甚至步入老年后不再需要辛苦劳作的女性还有一个特别的角色:替全家人去“拜拜”求保佑)。https://www.douban.com/note/710743767/
8.陈先达:哲学与生活你要知道,那些制假造假的人,专业知识水平越高,造的越像,造假造的比真的还像真的。化学家制毒品,药剂师制假药,肯定是一流的,可从他们造假制假,谋财害命来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水平肯定是末流的!没有专门知识,我们是一个没有那种学问的人;没有哲学智慧,我们就可能是一个不做人事的人。http://www.1921china.com/vip_doc/128965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