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当代青年的“空心病”:他们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人民政协网

青年价值观近40年来到底经历了哪些变迁?教育和婚姻问题在其中占据着何种位置?通过校园教育,当代教师在科学、人性化地关怀青年一代上又有哪些可以作为的空间?为此,《思想者》特约请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范雷副研究员、北京科技大学基础教育管理中心张娜主任、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陈一副教授予以解析。

------------------------------------------------

价值观变迁中的女性因素

■在女性越来越独立的进程中,婚姻的意义也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由于越来越多的女性能独自养活自己,婚姻也逐渐摆脱客观因素的影响,个人幸福成为人们选择婚姻的首要追求。为了获得个人幸福,当代女性逐渐远离传统女性“为他人而活”的人生信条,因此,离婚对于女性而言越来越普通,女性有强烈的愿望“去过一点属于自己的生活”。

-------------------------------------------------

1980年5月,一封署名“潘晓”的读者来信《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上。这封信诚挚地书写了青年的人生痛苦和创伤,信中这样写道:“我今年23岁,应该说才刚刚走向生活,可人生的一切奥秘和吸引力对我已不复存在,我似乎已走到了它的尽头。反顾我走过来的路,是一段由紫到红到灰白的历程;一段由希望到失望、绝望的历程;一段思想的长河起于无私的源头而最终以自我为归宿的历程。”此信一经刊登,即引发一场全国范围内关于青年的人生观大讨论,社会各界尤其是高校对这一问题的专场讨论不胜枚举。

30多年后,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在去年年底的一个论坛上作了一个演讲《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其引发的热议一直持续至今。徐凯文在这篇演讲中总结说,“一些学生因为价值观缺陷导致了心理障碍”,他称之为“空心病”——“他们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剩女”、女博士等女性群体名词的社会污名化

有研究已经发现,近30年来,我国男女两性无论是总体的还是在不同类型高校中的入学机会差异,均呈现出逐渐缩小的趋势,而且当前女性获得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已经超过男性。女性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使得青年女性能够对自己的生活有更多自主权,这有助于发展她们的自我意识,使她们真正地为自己而活。

女性教育机会的大大提升,促进了女性社会地位提升,但与此同时,追求自我生活道路的青年女性也遭到社会污名化的威胁。当代青年女性可以追求自己的生活,制订自己的人生计划,探索自己的未来,但由于她们的平均教育程度较其父母大幅度提高,尤其高于她们的母亲,因此,她们不得不甩开以前传统的妇女角色和形象,并且生活规划也不同于她们的母亲。而且,社会中也有一部分人怀有十分传统的观点,即认为女人应为家庭而活,这些人会强硬地站到“剩女论”“回归家庭论”的支持队伍中,对于受教育程度高、有能力独立生活但未婚未有感情生活的女性,势必会加以激烈鄙视。

婚姻逐渐摆脱客观因素的影响

以往的工业社会中,“男主外、女主内”的劳动分工得到广泛认可,而当代社会中,尤其是城市中产阶级家庭中,女性越来越多地外出工作。脱离了单调的家庭环境,女性不得不在外面的社会世界中打拼,在社会环境中,她们不再是女儿、姐妹、妻子,她们的生活和抉择不再直接“为他人而活”,她们不再是家庭的核心,她们是一个个体,独自在社会中打拼。

在女性越来越独立的进程中,婚姻的意义也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由于越来越多女性能独自养活自己,婚姻也逐渐摆脱客观因素的影响,个人幸福成为人们选择婚姻的首要追求。为了获得个人幸福,当代女性逐渐远离传统女性“为他人而活”的人生信条,女性有强烈的愿望“去过一点属于自己的生活”。

期待善于推动社会前进的青年多一些

上述社会现象已经表明,在当代青年女性的生活环境里,她们是如何从“为他人而活”逐步演变到“有一点属于自己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她们遇到的危机又有哪些。窥一斑而知全豹,当代青年在探索“究竟为谁而活?为什么而活?人生的意义在哪里?”的过程中,与青年女性这一群体所面临的问题一样,即在社会发展的推动下逐渐发展出个人的意义,有能力探索个人的独特意义,但真的想独一无二时,又很难得到传统的支持,面临的危机又转嫁到了个体身上。

上世纪80年代潘晓的困惑,以及如今不少学生不知人生意义在哪里的迷茫,都体现了一种“被迫的自主性”,社会学家鲍曼曾指出现代的社会结构迫使人们成为积极、自主的个体,必须对所面临的问题承担全部责任并发展出一个自反性的自我,而这个社会结构便是高等教育体系、劳动市场、国家规定等一系列社会制度。当社会制度推动个人选择的增多,个人认为自己可以自主自决创造人生意义和人生轨迹时,社会的舆论、对危机的谴责、对个人的污名化等也同样使得个人迷茫,责任也不得不由个人来全部承担。

这样狭窄而弯曲的人生道路,青年又能有多少可以顺利通过呢?当下,绝大多数青年会通过从众来实现个人的生活,即对于社会制度的依赖使得充满活力、充满希望的年轻人不得不通过现有的规则、法则度过自己的人生,因此他们在狭窄的人生道路中,只能小心翼翼地拉手前行。

当下,笔者怀念上世纪80年代的“潘晓来信”、忧虑“空心病”的学生,不过是期待未来狭路行进的过程中,勇敢者多一些,勇于、善于推动社会前进的青年多一些。

当前青年价值观变迁主要特点

■与上世纪80年代“潘晓讨论”中将青年价值观问题“意识形态化”不同,目前的“空心病”讨论则是将青年价值观问题“社会问题化”。

-----------------------------------------------

“空心病”一词的确与价值观有关

改革开放初期的“潘晓讨论”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自上而下发起的,是为解决青年中存在的由理想主义与社会现实较大差距所引发的困惑、失落而展开的。这一讨论涉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各个方面,成为新时期分析我国青年价值观变迁的原点。而目前有关“空心病”的讨论,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价值观变迁的延续,它以互联网讨论的形式,聚焦于个体的生存意义,反映出在工作、生活压力不断增大背景下青年一代的极度焦虑。两者尽管在讨论内容、形式及社会影响上存在一定差别,但本质上都反映出青年对于所处不同现实社会的敏锐反应,以及对自身价值观的积极思考。而“空心病”的讨论则表现出当前青年价值观变迁的主要特点,即对改革开放以来青年价值观的再思考。

“空心病”一词是由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徐凯文在题为《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的演讲中提出的,这位大学心理咨询师从心理健康角度描述了北大学生中部分存在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等现象,其症状与抑郁症相似,按抑郁症治疗却无效,因此徐凯文将其归因于“价值观缺陷所致心理障碍”,并比喻为“空心病”。

如果仅作为一种心理障碍现象,“空心病”并没有什么特别,但它与价值观缺失相联系并引发网络热议,进而成为社会现象,则表明“空心病”一词的确触动了“价值观”这一社会敏感的神经,即使是反对这一比喻的人也延续价值观话题而反问:“所有的意义,都是被建构出来的。而需要被建构才能出来的东西,又怎么可能是必需品?”由此,有无“意义”的问题延伸到要不要“意义”的问题,这就表明“空心病”一词的确与价值观有关,并揭示了代际之间对于“价值观”本身价值的不同看法。

青年价值观的矛盾冲突的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价值观发生了较大变化:就价值目标而言,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化;就价值主体而言,由群体本位向个体本位转化;就价值取向而言,由单一价值向多元价值转化;就价值评价而言,由排斥向宽容转化。而否认“意义”有意义、否认“价值观”有价值,也是当前社会价值观方面现实主义、个体本位、价值多元及宽容的极端表现。因此,“空心病”一词所引发的讨论涉及了要不要有价值观、人们目前有没有价值观,以及应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等一系列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讨论是人们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价值观远离理想主义、群体本位后的再一次思考。

青年个体目标与现实社会间的差距加大,通常是青年个体价值观内在冲突形成和加剧的主要原因。青年初涉社会,家庭、学校所要求的价值观、个人目标与其独立生存的社会现实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这就使青年价值观面临多重矛盾并需要自我调适。目前,青年价值观的矛盾与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我期望过高与实现自我价值的条件不足。改革开放为个体发展开拓了较大空间,青年承载家庭和学校期待对自身发展有更高期许,但其最终实现与否依赖于个人能力、自我奋斗和外部环境等多个条件。一旦期望遇阻,便极易产生价值观动摇。

第二,个人本位和集体本位的冲突与矛盾。尽管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价值观由集体本位转化为个人本位,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善、团队中的互助合作依然是个体生存的基本原则,在实现自我的同时,促进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公正,参与社会公益,依然是社会对个体的更高要求。因此,青年在个人与集体、奉献与索取间徘徊游离、自我调适的过程,也会对其原有价值观产生影响。

第三,价值取向多元化与价值评价多标准考验着青年对自身价值观的调适能力。当前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日益多元,为青年提供了多样的选择可能,以宽容取代排斥来化解多元社会的价值困扰成为人们的对应之策。但在具体环境、具体问题上,社会中的个体仍旧依其价值观作出确定的唯一选择。因此,多元背景下的抉择考验着青年对自身价值观的调适能力。

教育问题始终处于关键性位置

与“潘晓讨论”中将青年价值观问题“意识形态化”不同,目前的“空心病”讨论则是将青年价值观问题“社会问题化”。其讨论的核心,不只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是围绕焦虑、教育等现实话题而展开。这就构成了“空心病”讨论所表现出的当前青年价值观变迁的另一主要特点。

在将青年价值观问题“社会问题化”过程中,教育问题始终处于关键性位置,它一方面被认为是青年价值观出现问题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被认为是解决青年价值观问题的重要途径。

将青年问题归因于教育是目前的惯例,它既反映出我国学校教育中的确存在某些问题,也表现出人们对于正规学校教育在青年成长中作用的高度依赖。现代教育制度是基于国家主义的权力要求、平等主义的教育理念和精英主义的利益诱导而建立的。精英主义的利益诱导,对于个体的社会身份获得和社会阶层确实至关重要。当现代教育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人们命运的时候,它所受到的指责之多也就不言自明了。

现代教育基于考试这一以部分推测全部、以现时推测未来、以虚拟状态规避现实风险的个人特质评价活动,建立了学历制度后,每一次考试的通过都成为个人人生一个小目标的实现。当学历制度因其作为社会快速识别个人能力的工具,而成为连接社会与学校的接口;当考试制度以其在评价、选拔等方面的效率而成为人们获得学历的必要途径后,一条经由学校阶段的考试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个人未来社会地位、经济收入高低的社会流动捷径,也就形成了。基于考试所形成的一连串由现代教育制度设定的个人目标,最终通过高考实现后,人们才发现教育之外的目标变得更加难以选择。因此,过度依赖教育制度内设定的考试目标,既是教育制度自身的问题,也是社会自身的问题。此次“空心病”讨论主要集中于“985”“211”学校,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一特征。

青年群体价值观的自我调适

“空心病”不能只怨青年

■“空心病”的受害者一定是各有各的具体情况,“一人一策”才是真正关爱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说白了,还是得用心、用爱。

表面看起来都挺“迷惘”,甚至也涉及“自杀”这样的极端话题,但这次所谓大学生“空心病”的讨论,与当年的“潘晓来信”不一样。当年的“潘晓来信”是青年自我与主体性的觉醒,是自我反思性的体认,而如今的“空心病”似乎印证着部分青年主体意识的稀薄,折射了某种自我放逐。

“空心”源于回避“意义”二字

最近,我一直在和即将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谈毕业论文,我认为文科的论文写作就是一个“寻找意义”的过程,循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写一篇符合学术规范的论文,应该是大学生在一段学习结束时给自己最好的交待。遗憾的是,很多学生坐到我对面时一脸茫然,他们不知道有什么话题可以挖掘、有什么现象值得讨论。当你觉得活着都没有意义的时候,还有什么学术问题会让你觉得有意义呢?

我们的学生习惯于认为,教材的说法总归是对的,老师讲的也一定是对的,从而在一开始接受教育时就缺乏反思和批判的动力,也逐渐养成了实用主义倾向——只要和书本、老师一致,就能拿到分。

分数是我们学生的“命根子”,网上说“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这直接导致我们的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出现很多不适应:要么觉得进入大学后可以喘息一下;要么觉得父母规划的人生目的已经实现,可以交差了;要么把大一变成“高四”,依然用中学“刷题”的思路来应对大学的学习,考前突击一番,最后分数还不错……

大学阶段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之一,大学生出现上述种种情况,再与大学的“扩招”、功利主义和数据导向的考核以及师生关系的淡漠等问题叠加在一起了,因此,简单地把板子打在青年身上是不妥的。

“焦虑”折射出时代境遇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特定的命题和问题。在“潘晓”之前,我们有“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在“潘晓”之后,还有“平凡的世界”。在任何急遽变动的时代,个人与时代的关系永远会摆在青年面前,而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又是一个重要的风向标。

历史地看,人的精神状态也是近现代西方文学和哲学讨论的一个重点。1925年英国诗人托马斯·艾略特创作了诗歌《空心人》(TheHollowMen),刻画了现代人的无聊、空虚、焦虑的精神生活,被认为是描写当时人的精神状态的代表作。1930年,德国哲学家雅斯贝斯写出了《时代的精神状况》一书,特别讨论了“个体自我在当代状况中的维持”“精神的衰亡与可能性”等问题。雅斯贝斯曾长期在德国海德堡大学研究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他说:“以往是少数人焦虑地思考我们的精神世界所面临的危险,而现在,大战以后,这种危险的严重性已是人人都清楚了。”1964年,面对西方世界进入发达工业社会之后的各种问题,另一位美籍德裔哲学家马尔库塞出版了《单向度的人》一书,他阐明了西方社会中人们内心里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是如何被一点点侵蚀掉的,人最后如何成为“单向度的人”,即丧失了创造力,不再想象和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

如果说以往我们在读这些内容时还觉得都是“西方语境”,那么现在这些问题也随着中国社会高速的变革与发展来到了我们面前。马克思说,“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用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这也许就是“时代的精神状况”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表现。我在做大学生班主任时,常会去学生宿舍转转,让我担忧的是,学生宿舍的很多书架上,最多的几种书往往是公务员考试、英语考试、计算机考试和心灵鸡汤类。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我的导师告诉我,他们在上世纪80年代初读大学时,宿舍条件很差,没有独立书架,但当时的大学生却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经典名著、床上床下塞满了书……

当然,当年的大学生由国家负责分配工作,不用交学费,能读书自然远强于“昼出耘田夜绩麻”。如今的大学生必须面临市场的选择、经济的压力,面对这样的形势,一方面有可能转化为奋斗的动力;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非常功利化地读书和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如果遇到挫折,更容易产生各种消极情绪乃至迷失自我。

应对“空心病”须防简单粗暴

现在不少大学生,就像“被拉坏了的弹簧”,每只弹簧都有它一定的拉伸限度,一旦超过极限,再想恢复这个弹簧的功能就很难了。或许,这些青年正是“空心病”的受害者:当来自教育系统和社会其他方面的压力过多地传导到他们身上的时候,他们的内心可能就塌陷了。

中国传统文化中推崇的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时至今日,不少青年可能更接近于卡夫卡说的“我们称之为路的,不过是心中的彷徨而已”。今天的年轻人如何找到自我,如何帮助每个年轻人找到自己独特的路,让他们不彷徨或者不太彷徨,这能否作为应对“空心病”的一帖药呢?

THE END
1.更看重这三样东西!结婚离婚人生大事婚姻生活作为父母,也是经历过婚姻的过来人,提醒儿女在选择伴侣这件事情,不要一味追求物质,门当户对其实已经过时了,最重要的还是要看对方跟自己合不合得来,自己喜不喜欢,对方是不是真心对自己,对方的人品好不好。 婚姻是人生大事,都要谨慎选择,一旦选错了伴侣,可能就会拖垮自己的人生。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JAJ7JFV0556B1NR.html
2.中国民俗学四川诗品资源共享课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广义观 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资形式、行为和心理方式传承的物资、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民俗虽然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但也是人民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http://lm.cdjcc.edu.cn/zgms/contents/2579.html
3.2024年青年婚恋观念及趋势调查报告20241013113235.pdf●越年轻的群体,越认为婚姻应该从“自我价值实 现”出发 ·比起80后,00后持有该观点的占比更大。 ·关于择偶标准、婚恋相处方式等差异和分歧逐渐缩 小: 80后24% 00后15% 至00后的20 80后24.6% 00后20% “社交媒体”“同龄人观念交流” 对当代年轻人婚姻观的影响不断上升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4/1013/6143123152010232.shtm
4.大一思修论文——浅谈当今大学生爱情观(精选10篇)特别是要借助网络这一有效载体,做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使他们在各种形式的教育中强化自尊自爱自重和责任意识,形成正确的恋爱观和婚姻观。充分发挥父母对子女教育的特殊示范功能,家长应转变教育观念,学习现代家庭教育理论,提高教育技巧和水平,与学校教育https://www.360wenmi.com/f/filee6rsln1c.html
5.大兵说崩溃!00后成为相亲主力军,婚恋观是这样的!再看看现在逐渐成为相亲主力军的 00 后,他们的婚姻观完全不一样,能把人整崩溃。 他们极度主张民主自由、婚姻自由。自由到结了婚还是各过各的,谁也别干涉。 而且主打的是低欲望。谈恋爱太累,不如打游戏。不想结婚、不想生孩子,甚至不想奋斗,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xMTcwNzk0MA==&mid=2247816527&idx=5&sn=6cbd509d81c65e853a0655958cca835e&chksm=f89694ed4379956a532f145dd17a17eb0f5c1c7737344006364751ce4b1be251b68e7a66b8b8&scene=27
6.当代年轻人的婚姻观1/ 10当代年轻人的婚姻观: ? 2/ 10当代年轻人的婚姻观: ? 3/ 10当代年轻人的婚姻观: ? 4/ 10当代年轻人的婚姻观: ? 5/ 10当代年轻人的婚姻观: ? 6/ 10当代年轻人的婚姻观: ? https://k.sina.cn/article_2709577332_pa180de74027014dwo.html
7.当代年轻人的婚姻价值观*5. 您择偶时考虑的前三个重要因素是【最少选择3项】 样貌 学历 能力 品格 性格 家庭背景 经济情况 住址(所在城市) 身体素质 家庭成员和亲人好友意见 婚史 *6. 您希望自己的结婚对象受教育程度如何 本科毕业 高中毕业 无所谓 *7. 您能接受与您的配偶的年龄差是 【多选题】 小0-3岁 小3-7岁 小7岁https://www.wjx.cn/jq/88801516.aspx
8.中国人的婚恋观12篇(全文)随之而来的社会上流行的许多思潮和不良现象冲击和影响着当代中国青年的思想的文化环境。大众审美文化的倾斜和人文精神的失落为当代青年一代恋爱观的偏离提供了“适宜的生存土壤”。加之中西方文化的不断融合, 西方青年的一些恋爱思想通过更多的渠道涌入中国并在中国青年群中广泛传播, 对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https://www.99xueshu.com/w/ikeypgffjalw.html
9.爱情与婚姻心得体会8篇第一次读《飘》时,看的很快,一些在当时认为不够吸引人的段落都一一带过,记得的只是斯嘉丽的坚强和她那一句:Tomorrowisanotherday。 一开始读《飘》,不了解斯嘉丽,认为她是一个讨人厌的十足千金大小姐,只是拥有倾国倾城的容貌,就骄傲得不可一世。读到后面,越发的觉得当时我对斯嘉丽的讨厌,也许只是因为妒忌。妒忌https://www.ifabiao.com/haowen/9416.html
10.浅谈当代年轻人对婚姻的看法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当代年轻人对结婚的看法也在发生变化。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结婚是一种承诺和责任,他们认为婚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制度,可以提供稳定、安全和亲密的关系。他们相信婚姻可以带来长期的幸福和满足感,同时也认识到婚姻需要付出努力和牺牲。而对于另一些年轻人来说,他们则持怀疑态度,认为婚姻可能会https://www.jianshu.com/p/00a97fc835eb
11.当代年轻人的“新交友主义”:丰富的灵魂真诚靠近比起各种人设打造和标签,人们逐渐发现更有价值的交友方式:在展示真实自我的基础上,与陌生人进行真诚沟通。 这也是当代年轻人正步入的“新交友主义”时代:对 “生理需求”或“填补空虚”的欲望转向对情绪价值的期待,灵魂丰富度、三观匹配度和经历有趣度成为与陌生人建立关系的重要基础。 https://finance.ifeng.com/c/8FVKEavREvh
12.2024年中国婚恋社交服务行业消费者分析:年轻一代婚姻观念改变,25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数据显示,约七成被调查者认为必须要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才会选择结婚。青年一代更看重感情和精神层面的契合,而非仅仅基于物质条件的考量。目前,晚婚和不婚现象在当代年轻人中越来越普遍,他们不再急于进入婚姻关系,而是更愿意耐心等待,找到能与自己共振的灵魂。https://www.iimedia.cn/c1020/101640.html
13.泉州一年,对闽南地区女性境遇的一个观察已更新相对而言的,已经结婚的两个人婚姻是否成功,也并不是看他们的感情能不能一直很好,而是看他们能否扮演好各自的角色——男性就是谋生养家,女性则是生活上照顾好家里的成员(甚至步入老年后不再需要辛苦劳作的女性还有一个特别的角色:替全家人去“拜拜”求保佑)。https://www.douban.com/note/710743767/
14.陈先达:哲学与生活你要知道,那些制假造假的人,专业知识水平越高,造的越像,造假造的比真的还像真的。化学家制毒品,药剂师制假药,肯定是一流的,可从他们造假制假,谋财害命来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水平肯定是末流的!没有专门知识,我们是一个没有那种学问的人;没有哲学智慧,我们就可能是一个不做人事的人。http://www.1921china.com/vip_doc/12896534.html
15.论无产阶级的成家:相识—相恋—结婚的辩证思考以私有财产和权力为依据的婚姻,是金字塔型社会的根基。不摧毁这样的社会就不能改变这种畸形的婚姻关系。只有彻底改变这样的社会结构,使多数人在经济上获得自由,他们才可能追求真正的爱情、获得幸福的婚姻。 3.1 私有制下人心理界限的突破 在私有制下,一个人一旦突破原有的心理界限,就会颠覆原有的人生观、道德观和https://mzfxw.com/m2/show.php?classid=25&id=152631&style=0&cpage=1&cid=25&bclassid=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