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框架:通向晚婚和少婚的三种路径
在研究框架部分,本文统合了结婚意愿和婚姻结果,确立了三条通向晚婚与少婚的路径,分别是
(1)拒绝结婚型(rejectionofmarriage)——主观意愿上拒绝结婚,导致了不婚的结果;
(2)想结结不成型(failuretorealizeintentions/desirestomarry)——尽管抱有明确结婚意愿,但因为种种原因无法结婚;
(3)随波逐流型(unplanneddriftingintosinglehood)——对是否结婚呈现犹豫或被动态度的人群,继而无计划地导入单身状态。
已有研究表明属于“随波逐流”型这一导致晚婚和不婚路径的人群越来越多。未婚者虽然模糊地认为自己未来会结婚,但优先选择了考虑工作,推迟了对婚姻的认真考量,直到发现自己的年龄和生活境况似乎不再适合结婚。
女性更可能无计划地进入单身。因为在遵从传统家务性别分工的社会里,当劳动力市场机会多时,女性进入婚姻带来的机会成本变高,因此她们会对结婚抱有犹豫的态度(McDonald,2000)。
三、研究设计
每位受访者都被问及如下问题:如果从整体上思考你的人生,哪项描述了你对婚姻的看法?选项一:我打算在某个时候结婚;选项二:我没有结婚的打算。
论文还选取了JLPS数据库从2007年到2015年的九波数据。每一波数据都会问未婚受访者如下问题:你对结婚的态度如何?选项包括(1)我肯定想结婚,(2)如果可能的话我想结婚,(3)我不在乎我是否结婚,(4)我现在不考虑结婚,以及(5)我不想结婚。
论文将第一种回答解读为对婚姻持有积极态度,第二种回答解读为对婚姻持有被动的积极态度,第三和第四种回答归类为对婚姻持有犹豫态度或对婚姻不感兴趣,第五种回答解释为拒绝结婚。最终用于分析的样本包括1247名男性和1091名女性,年龄在20至40岁之间,且在2007年第一次调查时从未结婚。
四、研究结果
1.日本未婚青年结婚意愿普遍高
2007年的第一波JLPS数据显示,不到3%的男性和女性明确表示“不想结婚”;四分之三的男性和女性表示想结婚,其中约一半明确表示想结婚,另一半表示“如果有可能的话想结婚”。23%的男性和18%的女性受访者对结婚持犹豫态度或者对婚姻不感兴趣。
2.结婚意愿和婚姻结果的路径分析
论文选取了JLPS数据库里在第一次调查时从未结婚,且参加了第二次到第九次调查的受访者的数据,研究他们的结婚意愿及在第9波数据时实际的婚姻状态,并把它们分为5种情况(见下图)。
路径一:已婚。无论被调研者历年的结婚意愿如何,他们在2015年的婚姻结果为“已婚”。有33%男性和46%女性被调研者属于这一路径。
路径二:拒绝婚姻型。指的是在第9波数据中结婚意愿为“不想结婚”并且保持了未婚状态的情况。有3%的男性和2%的女性被调研者属于这一路径。
路径三:想结结不成型。指的是在过往调查中想结婚,或者在“确定想结婚”与“如果有可能的话会结婚”之间徘徊但在2015年还是保持单身的情况。属于这一路径的男性占比22%,女性占比17%。
路径四:随波逐流型。指的是在过往调研中在“如果可能的话会结婚”,“不在乎”或者“目前不考虑结婚”之间徘徊但在2015年还是单身的情况。被归为这一路径的男性占比41%,女性占比34%。
值得注意的是,结婚意愿是变化的,只有一半受访者的结婚意愿连续保持不变。在2007年结婚意愿最强烈的群体,在2015年已婚的可能性最高——有46%的男性和61%的女性在15年调研时已婚。但结婚意愿和结婚行为也不一定相匹配。例如,在2007年明确表示不想结婚的人中,有9%的男性与21%女性在2015年调研时已婚。
3.受教育程度与结婚可能性(riskofmarriage)的关系
在受教育程度方面,结果显示:1)受教育程度与女性结婚可能性无关,而男性的受教育程度越高,结婚可能性就越高;2)受教育程度低的男女更有可能保持单身状态;3)但并没有证据证明受教育程度与实现婚姻意愿的可能性有关;3)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更有可能属于“随波逐流”型。
五、论文总结暨对我国性别与家庭研究的启示
尽管绝大多数未婚被调研者都想结婚,但在2015年的数据显示只有不到一半的受访者已婚。在未婚人群中,约三分之二的人可以被归类为“随波逐流”型路径,约30%的人可以被归类为“想结结不成”型,只有不超过5%的属于“拒绝婚姻”型。
虽然有研究认为经济独立的女性更可能拒绝进入性别不平等的婚姻。但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日本的晚婚和少婚并不代表女性或男性主动排斥婚姻。事实上,由于排斥婚姻而导致终身不婚的比例很低,而“想结结不成”型和“随波逐流”型却很常见。
“想结结不成”型路径回应了关于个体经济状况不稳定和难以遇到潜在伴侣的理论解释。而更普遍的“随波逐流”型路径则呼应了在工作/家庭难以平衡的背景下人们对婚姻持有的犹豫态度。政策制定者可以考虑如何提升“随波逐流”型和“想结结不成”型人群的结婚率,营造一个积极且可持续的适婚环境。
参考文献
Raymo,J.M.,Uchikoshi,F.,&Yoda,S.(2021).Marriageintentions,desires,andpathwaystolaterandlessmarriageinJapan.Demographicresearch,44,67.
McDonald,P.(2000).Genderequityintheoriesoffertilitytransition.PopulationandDevelopmentReview,26(3):427–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