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婚恋焦虑在高校扩散如何破解青年婚恋焦虑?今日头条

事实上,婚恋难在我国社会已然成为不争的事实。据民政部公布的《2019年民政事业统计公报》,我国全年依法办理结婚登记927.3万对,较上年下降8.5%,结婚率为6.6‰,较上年降低0.7个千分点,为2013年以来的最低数据。

大学校园内,作为与“婚姻”呈正向发展关系的“校园恋爱”无法避免这份催化剂,婚恋焦虑呈现年轻化趋势。当婚恋焦虑悄然爆发时,婚恋课程成为许多高校学生的“救命稻草”。

婚恋课成为校园“爆款”课程

当时针指向10点时,他迅速点击“选课”。直到“恋爱必修课”这一课程出现在课表中,他才露出如释重负的笑容。

“我已经盯着这门课3年了,想选它的人很多,不早点准备的话很难选到。”傅森表示。作为武汉大学的一门通识选修课,“恋爱必修课”自2012年设立起,就一直受到学生追捧,成为学校的“爆款”课程。

和傅森有相似经历的,还有武汉理工大学的研究生叶维。由于缺乏婚恋知识、对婚恋充满向往,叶维与同寝室3位室友约好一起“抢”课。

她们想要“抢”的课程,是由武汉理工大学职业发展与心理学教师张晓文开设的一门通识选修课“婚恋职场人格”。

“虽然经历过恋情,但对婚恋还不系统了解。学校这门课程颇具名气,通过上课来学习婚恋知识是很好的渠道。”在叶维看来,通过学习有助于解决恋爱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

在武汉理工大学,像叶维这样选择“婚恋职场人格”选修课程的研究生有1600余人,遥遥领先于其他通识选修类课程。而实际上,慕名前来听课的学生,远不止这些。

“不同于我给本科生上的‘爱情心理学’,研究和讨论亲密关系。‘婚恋职场人格’从人格出发,探讨不同性格的人会遇到什么样的职场和什么样的爱情,更有针对性,也更具备实用价值。”张晓文表示。

据了解,“婚恋职场人格”和“爱情心理学”的线上课程一样火爆,两门课程在中国大学MOOC上线4年,选课人数过百万。其中,“婚恋职场人格”获得中国大学MOOC组织评选的2017年度“我最喜欢的MOOC”TOP3,张晓文也获得爱课程颁发的2017年度新锐教师奖。

事实上,婚恋课程的火爆并非新鲜事,早在2007年,北京师范大学便开设了一门“亲密关系与自我成长”,获得学生追捧;2013年,华东师范大学开设“婚姻与爱情”课程,赢得大量人气;2015年,郑州师范学院开设的“爱情心理学”选修课,一经开设即爆满……

《中国青年报》此前报道《大学的恋爱课该教些什么》中提到一组数据:“中青校媒面向全国1028名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8.23%的大学生支持大学开设恋爱课。”

这些火爆的数据难免让人思考,为何婚恋类课程如此受大学生追捧?

社会婚恋焦虑在高校扩散

曾修习过“恋爱必修课”的武大研究生陈婉认为,高校婚恋课程不仅可以满足同学们对爱情的好奇与向往,也可以缓解与日俱增的婚恋焦虑。

当社会婚恋焦虑逐渐在“象牙塔”扩散,高校学生不知如何开始恋爱、盲目开始恋爱、不愿恋爱的情况层出不穷。

“刚确定可以读研,爸妈就开始催我找对象了。”武汉理工大学的研究生钟芸无奈地说。起初,钟芸以为在理工科学校,恋爱不会是难事,也曾和朋友立下“入学后一定要脱单”的目标。然而,几个月后她发现,遇到合眼缘的她没有勇气主动联系,常常接触的那些同学她又没有感觉。在这样的情况下,她抱着“指不定能脱单,再学习些恋爱小知识”的想法,选修了张晓文老师开设的婚恋课程。

和钟芸有同样焦虑的,还有武汉某部属高校的研究生汪晨。“怎么办,我会不会嫁不出去啊”已经成了她的口头禅。汪晨表示,自己的焦虑主要来自网上关于婚恋层出不穷的负面报道。每次看到这些消息,她都会觉得“不相信爱情了”,担忧自己是否能够遇到合适的婚恋对象。

在过去一年中,湖北某高校大四学生万璟换了3个交友对象。

在万璟心里,恋爱和结婚没有必然联系。“结婚会牵扯到两个家庭,需要考虑许多现实因素,难免让人感到焦虑。但恋爱不一样,就像交朋友、相亲,都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方式罢了。”万璟表示,如果对象会令自己感到焦虑,倒不如重新发展一段关系,只要避开之前遇到的问题,就能暂时缓解焦虑。

婚恋焦虑不仅带来了恋爱的迷茫和盲目,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推动焦虑的极端化走向,“不婚主义”“不恋主义”在校园环境中有所滋长。

“与其担心以后的各种摩擦,在自己就可以养活自己的时代,不谈恋爱是最轻松的生活方式。”这是武汉某高校学生肖琪的“人生格言”。

肖琪觉得,“校园婚恋太幼稚,社会婚恋太功利,既然婚恋会给人带来焦虑,倒不如将之抛诸脑后,好好学习。”相比早年兴起的“丁克文化”,“不恋”成了校园“肖琪们”更为推崇的生活方式。

如何破解青年婚恋焦虑

作为一名婚恋课教师,张晓文发现,高校学生的婚恋观发生了巨大变化。

“我开设婚恋课已经10年了,很明显能感觉到,爱情现在好像‘祛魅’了,大家觉得这个东西没有这么神圣、这么必要。学生们会认为爱情很虚幻,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最后可能也未必得到很好的结果。”

湖北经济学院教师严念慈也有类似的感触。她在学校开设的“爱情社会学”与“爱情、婚姻与家庭”两门课程,吸引了诸多学生报名。其中,一个名为贾梁的学生的自白,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贾梁将自己的恋爱经历自嘲为“火箭坠毁式”恋爱,即轰轰烈烈地快速开始,又轰轰烈烈地快速结束。“有个女孩第一天和我认识,第二天就主动和我确认恋爱关系,换了情侣头像,在社交平台宣传,却又在第三天将我甩掉。”类似的事情,在他身上发生过不止一次。

贾梁既是“盲目恋爱”的受害者,也是“盲目恋爱”的参与者。“经历了这些后,我对爱情的期待开始退潮,我感觉到混乱、害怕和焦虑。我决定选择报复性交友,和许多女孩子暧昧,直到自己的热度过了,再置之不理。”

对此,严念慈表示,现在大学生的婚恋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象牙塔里的纯真的慢恋爱渐行渐远,现在的年轻人比10年前更加焦虑。很多学生只在乎自己的感受,他们的爱情来得快去得也快。他们更重视婚恋技巧,而不是理论学习,比如学生选课时更关心如何学会谈恋爱,如何觅得良人,如何不被PUA。“这其实和我的课程内容有一定出入。”严念慈说。

在张晓文看来,互联网的发展是婚恋焦虑产生的主要推手。“在互联网时代出生的人受网络影响最大,个体的自主性、个人意识也更加强烈,在面对恋爱时,往往会持有更多不同的观念,展现出更多元、更个性的一面。”张晓文分析道。

“学生的情绪很容易被互联网带动,现在很多婚恋焦虑源自网络情绪的放大,以及对男女性别对立的渲染。网络对婚姻的负面报道、对孤独经济市场的引导增多,这种焦虑感会使得他们对婚恋的欲望降低。”张晓文说。

但是,张晓文表示,现代社会的发展虽然异化了某些人性,让婚恋焦虑带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可这也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没有必要过分忧虑。因为,追寻爱和归属是人类的本质需求。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所涉人物傅森、叶维、陈婉、钟芸、汪晨、万璟、肖琪、贾梁均为化名)

THE END
1.害怕结婚,结婚人数创37年来新低面对婚姻,年轻人在忧虑什么——青年婚恋意愿调查 _光明网 https://news.gmw.cn/2021-10/08/content_35214247.htm “独生女继承2亿遗产被离婚”被质疑虚构 律所回应_新闻频道_央视网 https://news.cctv.com/2023/12/02/ARTIlRmKKzrKk1uMhO3REN0a231202.shtml https://cj.sina.com.cn/articles/view/6555735199/186c0949f00101end8
2.何猷君求婚奚梦瑶背后,藏了多少“姐弟恋”的秘密所以姐弟恋反而可以更好地搭配夫妻二人的寿命,让两个人可以共同度过更长。 男女的生理差异,为姐弟恋提供了合理的存在意义 / 希帕图片社 与此同时,随着男女比例的差异加重,会产生婚姻挤压现象。 在人口学的“中国男性婚姻挤压模式”研究之中,随着80年代以来的高出生性别比例(男多女少),婚恋市场男女双方供需失衡严重https://www.jianshu.com/p/550eb09def63
3.api.xmhmkj.com/hyl/64800.html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其中,26号线主线(环线)部分全长70.66km,共此前舒淇是独立女性代表,如今状态令人意外,这真的是恩爱婚姻的写照吗? 不禁让人感慨她的变化之大。 因为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女性从“大嘴女孩”到“独立女王”的华丽转身,更看到了一个女性在面对生活http://api.xmhmkj.com/hyl/64800.html
4.恋爱“绝缘体”?年轻人抗拒恋爱,风险顾虑成情感“拦路虎”?对于年轻人而言,或许应该更加理性地看待恋爱与婚姻中的风险。在享受单身自由的同时,也不要完全排斥恋爱与婚姻带来的美好可能。而社会也应给予年轻人更多的理解与包容,营造健康、宽松的恋爱与婚姻环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婚姻观,让他们在面对这一人生重要课题时,能够更加从容地做出选择。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8148741968648374&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