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结婚,结婚人数创37年来新低

2022年,我国的婚姻登记人数再创1985年有记录以来的历史新低,达到683.50万对,其中初婚人数的占比整体也呈现下跌趋势,背后是独立意识的崛起,也是恐婚恐育的选择。一方面,虽然国内有诸多女性权益、婚姻保护等制度,但不少青年对其合理性、有效性仍保持质疑或担忧,另一方面,在媒体负面新闻的传播下,叠加青年婚育观念的改变、自我独立意识及能力的崛起,更多人士的恐婚心理、不婚选择加剧。为此,切实落实女性权益、婚姻保护等制度,正确利用媒体的宣传力量显得至关重要,但归根结底,为青年营造一个婚育友好的环境才是根本之道。

越来越低的结婚登记人数与越来越多的恐婚观念

近期,网络一则女子继承2亿元遗产后被男方提出离婚并要求分割包括遗产在内的家庭财产的消息又冲上了热搜,引发了网友的一波热议。

对此,不少网友认为男方太有“算计”,甚至联想到今年上半年末上映的一部电影,产生了女方父母身亡的“阴谋论”想法,又引发了一波恐婚心理。

事实上,近年来社会上的恐婚心态越发普遍。

先从历年婚姻登记人数变化来看,2013年后,我国的婚姻登记对数或者初婚人数均呈现下降的趋势,在婚姻登记的群体中,初婚人数占比整体也呈现下跌的状况。

在结婚人数不断下降背后,存在青年人初婚年龄推迟的原因,但也可以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上关于恐婚、不婚不育的言论也越来越多。这其中,一方面是对婚姻观念的改变并产生的独立生存的自主意识,另一方面,其背后也反射了越来越多人恐婚的心理,害怕步入“婚姻的坟墓”。

通过研究,结果显示在恐婚的青年群体中,女性的人数或占比往往要比男性高。

共青团中央一课题组近两年前对约3000名Z世代(1995-2009年间出生的一代人)、18-26岁的未婚城市青年进行过一个问卷调查。从结果来看,表示不会结婚或不确定会不会结婚的女性人数占比比男性多了近20%,其对婚姻存在更多的犹疑心理。

对女性而言,出现恐婚的心理,一方面是在于对男性能否忠诚以及能否承担起养育家庭重任的质疑,另一方面,也在于对婚后可能面临的复杂家庭关系如婆媳矛盾、生育难题的担忧。

在各类的婚育担忧下,女性独立意识及生存能力的崛起又给其晚婚晚育、不婚不育的做法打了一个强心针。与成婚后的一地鸡毛相比,不少女性甚至觉得单身还自由些,而不是给男方“当保姆”,婚后对方还不能提供任何有用的情绪价值。

而对男性来说,对婚姻的担忧乃至恐惧往往在于过大的结婚压力,并由此对自身是否能承担起家庭重任产生犹疑。

如今在女性自身崛起的情况下,其会对男方有更高的要求,包括职业发展、经济能力等多方面。而基于传统及如今的社会形态或意识,男方也能意识到越来越多稳定的婚姻是建立在社会、经济的支持保障之上的。

细数如今的存款,如何满足对方的彩礼需求,买房买车、办酒席等处处需要花钱的地方,都会让男方感到忧虑。一些男性也会认为,物质上另一方若不能给予更好的支持,恐怕会成为负担、拖累。

在上述的心理下,越来越多的人对婚姻产生质疑,于是便表现为恐婚言论的输出,或是选择单身,或是一直保持恋爱状态,迟迟不步入婚姻。

然而,即使是一些选择步入婚姻状态的伴侣,在婚前也会生产恐婚的心理,表现为婚前焦虑症。

不少人担心政策未能切实保障婚育权益

如上面提到的,女性恐婚人数占比往往大于男性。

从传统时代演变到如今,很难否认,国内女性在家庭婚育、职场发展上整体处于弱势。在这样的状况下,恐婚情绪也能得到更多的理解。

虽然为了提高女性的地位,加强女性对婚育的信心,国内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至今为止女性的地位也得以有所提高,但现实中,阻碍女性发展、保持乃至扩大恐婚心理的因素仍普遍存在。

对如今的不少恐婚女性来说,不平等现象的存在,就会导致其对婚后家庭地位、职责分担的担忧,还有婚后能否重返职场以及重返后能否得到公平待遇的质疑。

近几年来,国家层面也出台了不少生育政策来减轻青年的经济负担,但更多的青年则会担忧结婚后,“生孩子是标配”,即使在现有的生育补贴下,也很难覆盖到孩童成长期的养育成本,如此还不如“不婚”。

此外,一些政策的出台原本是基于好的目的,但是由于后续出现的一些不良社会事件反而引发了社会多方的争议。如以防止冲动离婚为初衷设置的离婚冷静期出台后,伴随而来的还有个别离婚不成导致“离婚冷静期杀夫案”等更是引发惊慌。

由此,一些人也产生了婚姻“严进宽出”的负面认知,结婚易离婚难等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加剧不少女性恐婚的心理。

再如私生子具有继承权、殴打小三犯法等一系列规定更是让大多人“大呼离谱”,甚至对婚姻制度的存在意义表示质疑。

从上述种种来看,虽然许多婚育政策旨在保护男女双方合法权益、减轻婚育负担、保障人权,但不少青年尤其是女性仍是对其能否产生有效保障表示担忧。

在媒体的负面报道背后,还有个人对婚姻的独立思考

除却对制度保障性的担忧引发对婚姻的恐惧、质疑外,身处如今信息化爆炸的时代,媒体铺天盖地的网络资讯也在助长着青年男女恐婚的情绪。

如这几年,不少热播影视如《三十而已》、《乔家的儿女》、《亲爱的小孩》、《消失的她》等或多或少都涉及到婚姻事宜,其中或者有表现了男性出轨、不忠诚甚至危害生命的问题,或者也展现了婚后育娃的艰辛,甚至被官方批评贩卖焦虑。

但不可否认,随着这些影视的播出,不少未婚青年尤其是女性在接收到这样的婚姻状况信息后,恐婚心理进一步加剧。

一方面,在各类职场或生活出轨、桃色绯闻频频爆出后,女性往往更加担忧婚后男性的忠诚度,表示难以接受,另一方面,在一些“不肖子孙”形象或新闻传播下,更多地人会认为“养儿防老”更像是个笑话。

也不排除随着女性意识的逐渐崛起以及妇女生育知识的普及,女性对生育带来的妊娠纹、脱发、漏尿甚至子宫脱落等一系列问题表示恐惧,进一步减弱了生育的想法。

而在国内生育与婚姻紧密缔结的情况下,选择不生育大多会伴随不婚,尤其是在宠物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养猫猫狗狗也可以是很好的情感寄托。

谈到意识的崛起,如今男女双方对婚姻也有了新的认知与了解。

对男性而言,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其自身往往身负彩礼、房车、养育家庭的重任,而在如今的时代,这些压力更是急剧上升。面对唯恐难以承担的压力,不少男性产生推迟婚育甚至不婚育的想法。

尤其在现代个人发展更为自由、有更高追求目标的情况下,一些男性更倾向于把这笔资金用于自身能力的优化如出国深造方面。且伴随着思想的放开,男性选择不传宗接代也开始被更多的人群接受。

而对女性来说,除过多负面媒体报道的情况外,女性对婚姻的认知也在发生改变。

步入婚姻后,要面对婆婆的磋磨,要给一家子人“当牛做马”,还要面临生育后身材走样、健康受损、职场失业等风险,简直是“太可怕”了。尤其是当对方连情绪价值都难以提供,让自身心情不能变好反而更暴躁时,那么既然能养活自身,为何还要身处婚姻的麻烦中。

尤其是碰到周边亲朋好友遭受出轨背叛、离婚等一系列风波后,恐婚的心理更上一层。

而在面对女性一旦成为母亲,就会在职场乃至生活中遭遇到各类不平等对待的“母职惩罚”的情况下,女性更是加剧了对是否步入婚姻的担忧与质疑。

当然,对一些原生家庭并不好的青年群体而言,由于儿时长期处于父母吵架、家庭不美满或者遭受父母离婚被抛弃的情况,这些青年也容易对婚姻产生恐惧担忧的心理。

推动两性的平等,合理给青年减负

在恐婚时代中,若青年男女婚姻缔结人数长期下降,那么新生儿数量下跌、老龄化人口结构凸显等问题将成为大趋势。

面对恐婚背后的问题,从男女平等、保护女性权益、减轻负担等方面,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做出了各种努力。

如为减轻对生育压力的担忧,俄罗斯设立“母亲基金”,给予符合条件的家庭一定的补贴;意大利于2020年通过一项法案,几乎每月以直接付款或税收优惠的形式给孩子父母提供补助,覆盖怀孕后第7个月到孩子年满18岁;冰岛则提供12个月的父母带薪假,让父母可以拿到原有收入的80%……

虽然不同国家产生的效果并不一样,一些国家基本不见成效,一些国家生育率却逆袭成为优等生,但从他们的政策中仍可以窥探到一些经验,并且也能明白,不同国家适用的政策并不一致,而要“特色化”。

就好比外国给予的生育补贴覆盖了女性怀孕至孩子成年时期,在极大程度上减少了对生育压力的担忧,但对我国可而言,近十四亿的人口以及现有的国情经济,注定了我国难以采取这个措施并长期实施。

另外,一些政策如男女平等的促进仍需持续发力。继续加强领导与顶层设计、夯实政府责任、发挥群体组织优势、妇女主体作用等,是官方层面做出的指示;在职场与生活中,则更有赖于自主维护权益,企业多方进行更公平的对待。

而对于一些引发担忧或质疑的制度,或许还需进行更理性的深入修改及完善,或者更多地听取群众意见,避免一刀切。

面对青年对婚育资金、责任、忠诚等多方面的担忧,采取措施进行优化是好事,但也要考虑大众的意见,否则政策成效可能不大。

从宏观层面来看,诸如普惠托育服务、“女性友好”生育支持政策等各类福利政策仍有待国家层面完善。

而如上面提到的媒体舆论的影响亦不容小觑。在互联网碎片化的认知下,青年容易对婚恋产生灾难化思维。

这也要求在媒体信息泛滥的时代,在进行信息传播时,更要注意事情的真实性及影响力度,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补救,避免青年形成对事物的错误认知或以偏概全。

总的来说,还是要形成一个婚育友好的环境,在更有权益保障的基础上,让青年自主地削弱恐婚心理,做出婚育选择。

参考资料:

2022年我国初婚人数1051.76万人比2021年少106万多_新闻频道_央视网

杨雅,金丽萍.质询与诉求:“恐婚”情绪的网络话语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23(04):65-77.

刘天红.创造婚育友好环境,消弭“恐婚”“恐育”情绪[N].中国妇女报,2020-09-07(003).

贾云乾.个体化视角下当代青年“恐婚”现象及应对策略研究[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22,35(02):42-47.

林洁.那些恐婚的年轻人,究竟在怕什么[N].中国青年报,2022-08-03(004).

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由来__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

深刻领会“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__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

面对婚姻,年轻人在忧虑什么——青年婚恋意愿调查_光明网

“独生女继承2亿遗产被离婚”被质疑虚构律所回应_新闻频道_央视网

疫情中没人生娃?北欧逆势迎来“婴儿潮”挤爆产房

陈瑞燕:不给彩礼,结婚难的问题就能解决了?

全球各国如何鼓励生育?发钱、延长产假、促进性别平等_全球速报_澎湃新闻-ThePaper

北欧国家的家庭政策与女性发展__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

多地倡议抵制高价彩礼:签承诺书、谈话教育、组织集体婚礼_新闻频道_央视网

THE END
1.大兵说崩溃!00后成为相亲主力军,婚恋观是这样的!另一部分直接躺平,摆烂。既然都看不上,那就躺平。我穷我吃土,出门花 300 块就能搞定,图个情绪价值。他们绝不会在任何女人身上多花一分钱。 00 后 再看看现在逐渐成为相亲主力军的 00 后,他们的婚姻观完全不一样,能把人整崩溃。 他们极度主张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xMTcwNzk0MA==&mid=2247816527&idx=5&sn=6cbd509d81c65e853a0655958cca835e&chksm=f89694ed4379956a532f145dd17a17eb0f5c1c7737344006364751ce4b1be251b68e7a66b8b8&scene=27
2.青年婚恋意愿调查:面对婚姻,年轻人在忧虑什么现代中国(ModernRe: 青年婚恋意愿调查:面对婚姻,年轻人在忧虑什么 市场也并不像奥派说的那么“?由”,家庭也并不像?些自由保守主义者所说的,能够抵御“极权”。在前?阵?发?的“中产阶级内部踩踏”事件?,那个年收?五?万的?润华府业主底?地说:锦东庭园和致瑞雅苑的业主,不管有多少硕?博https://bbs.pku.edu.cn/v2/mobile/post-read-single.php?bid=606&postid=24727325
3.年轻人对婚姻忧虑什么澎湃新闻#年轻人对婚姻忧虑什么【青年婚恋意愿调查:面对婚姻年轻人在忧虑什么?】针对2905名18~26岁的未婚城市青年,围绕他们如何看待恋爱与婚姻,婚恋意愿的背后存在哪些担忧等进行了深入调查。调研发现,作为未来10年结婚的主力军,“Z世代”青年结婚意愿呈下降趋势。女性的结婚意愿明显低于男性。女性表示“不结婚”和“不确定会不https://m.thepaper.cn/topicword_4941
4.大学生婚恋观调研总结6篇(全文)大学生恋爱已经是普遍的现象,出入的双双对对、卿卿我我也不会被认为不正常的行为,虽然爱情可以让人陶醉,让人更好的工作、生活,但在另一方面,不成熟的恋爱心理也会给恋爱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大学生应如何对待爱情、追求爱情,这将是每个大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因此,我自己设计了一个《关于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对本https://www.99xueshu.com/w/file25ve00nl.html
5.#报告称Z世代青年结婚意愿下降#,#报告称来自四川魏静进一步分析发现,女性的结婚意愿明显低于男性。女性表示“不结婚”和“不确定会不会结婚”的人数占43.92%,比男性多出19.29%。女性表现出更加强烈的婚姻犹疑态度。而在对恋爱态度的调查中,并未发现这种性别差异。这说明在婚姻这件事上,女性的态度更加谨慎。(光明日报)O面对婚姻,年轻人在忧虑什么 https://weibo.com/2248834985/KBLYBqcRf
6.作文调查报告通用26篇这里所说的社会情况,主要是指社会风气、百姓意愿、婚恋、赡养、衣食住行等群众生活各方面的基本情况。这类调查报告虽不直接反映政治、经济等重大问题,但百姓生活也是跟政治、经济密切相关的。另外,这也是群众最为关心的一些问题。因此,各种新闻媒体都十分重视这一领域的报道,《中国青年报》、《文汇报》等都曾开辟过http://www.yueduku.com/fanwen/diaochabaogao/784/784897.html
7.胜利油田青年职工思想状况调查分析报告.docx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胜利油田青年职工思想状况调查分析报告 胜利油田基层青年思想状况调查分析报告 胜利油田第二十二期青干班第三挂职小组 李庆、于强、赵延华、李祥同、葛文泉、罗阳、王新、吴伟 目前,全油田共有35岁以下青年职工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0409/7141022145003112.shtm
8.女性婚姻(精选十篇)另外, 如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 陈染的《私人生活》等, 都书写了女性远离爱情与婚姻之后的自恋情结, 字里行间隐隐透露出一个人的凄清与孤寂。 总之, 在中国当代女性文学读本中, 女性的感情与婚姻之路总是走得崎岖而又辛苦。在痛苦中不断挣扎的背后, 是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张扬。而这种觉醒和张扬恐怕正是女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672po21.html
9.婚姻篇作为一个阴性的行星,金星被公认为是司爱情、婚姻、美貌和世俗享乐女神的化身。她象征着两个独立的自我通过强大的爱的力量而结合,同时金星标志着崇尚文雅和优美的人生品质。当金星作用于不同时刻出生的人时,她所传达的力量是或明或暗的,有些是积极的充满美与和谐力的影响,有些则是消极甚至毁灭性的。金星在出生天宫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921/12/3483637_55332815.shtml
10.亲密关系2个体 (而非家庭) 应该根据情感的依恋 (而不是经济条件) 来选择婚 配对象,美国人对这一择偶观的理解和重视程度要远胜于大多数其他国 家的人。年轻人应该离开父母,自由地恋爱,自主地决定婚姻,并把恋 人带回家与父母碰面,这样一种恋爱婚姻观,许多地方的人现在仍认为 这是一种荒谬之极的婚恋观 (Macdonald & 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2Fnote%2F861568429%3F%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