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部分传统电视综艺节目在年轻群体中影响力式微,而求新求变的网络综艺异军突起,受到年轻人喜爱。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所属的“中国视听大数据”监测显示,几年前,支撑起市场收视的一些“综N代”节目还能以破3、破2的收视率位居市场头部,如今却只有0.6%至0.8%的收视率。
击壤科技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1月至8月,各电视台播出“综N代”节目数量为70部,新推出的综艺节目有111部,新节目数量超过“综N代”;电视综艺新节目数量虽然保持增长,但“破圈”乏力。
同时,网络综艺强势崛起。《2020腾讯娱乐白皮书》统计,2020年国产综艺播出206部,其中增量主要来自网络综艺。
贴近青年,细分小众领域亚文化
“年轻人对综艺节目的选择已从单纯娱乐升级到求真、求知、求美。”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刘琛认为,网络综艺在内容和形式上更为灵活,它们敏锐抓住年轻人的喜好、向往和焦虑。
《2020腾讯娱乐白皮书》分析认为,2020年网络综艺口碑榜单TOP10与热度TOP10榜单的重合度仅有三档。一些垂直类综艺在舞蹈、乐队等受众圈层里收获好评,一定程度折射出网综更好地适应了分众时代传播规律。
与电视综艺多集中在大众文化不同,网络视频平台打造的综艺节目更注重小众领域和娱乐形式相结合的新潮表达。这一方面为节目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另一方面也带动社会加深对一些亚文化的了解。
伴随Z世代成为综艺市场尤其是网综的目标群体,年轻人的生活和社交方式也逐渐成为综艺节目取材的重要依据。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监管中心开展的“2020年网络综艺节目发展状况问卷调查”发现,超七成受访者认为当前的真人秀类网综更贴近生活、接地气。
“它离我的生活很近,我未来也会面临求职问题。节目里都是优秀的人,看着很热血,也很受激励。”在评价一档求职类网综时,中南大学自动化学院自动化与电气类大一学生乔洪森说,相比电视综艺,网综更了解“当下年轻人在想什么”。
艺恩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超过75%的头部综艺观众为Z世代年轻人,2021年网综新节目多集中于年轻用户喜好兴趣,如推理、社交、小众职业、脱口秀、恋爱等。这些题材的网综以越来越鲜明的年轻态特点,吸引一大批铁杆观众。
以健康网综陪伴青年成长
2021年国家有关部门对文娱领域开展综合治理后,网综领域的一些乱象得到有效遏制,要持续引导网络综艺健康发展。
此外,一些网综也成为“焦虑放大镜”。在一些走红的观察类节目中,年轻人在现实社会面临的焦虑被极端化呈现。例如,一些职场观察类综艺被指刻意制造矛盾,增强冲突性和可看性,KPI考核、末端淘汰等环节容易进一步放大求职与就业焦虑,而在一些婚恋类网综里,“看似普通人、实则高颜值”的选角标准,似乎在暗示“颜值即王道”的择偶观念。
相较电影、动画、网剧等内容形态,网综的审核机制相对宽松,自主性较强,应进一步督促平台履行好主体监管责任。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师董晨宇认为,要加大力度发挥主流媒体作用,传统电视综艺节目要借鉴网综的成功经验,和年轻人共情,唱响正能量,以积极健康的综艺节目陪伴青年成长。(半月谈记者袁汝婷余春生)
下篇:网综镜像情绪爆棚
紧跟潮流喜好、对社会热点快速出击的网综,正潜移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受访专家认为,网综应走好进阶之路,成为观众的优质精神食粮。
擅长说“脱口秀”并曾参与过知名网络综艺节目的上海交警黄俊,参与拍摄公益视频,倡导“零酒驾”。新华社记者许晓青摄
“站在大众身边”的网络综艺
从10余年前开始,我国网综经历了“发轫”“井喷”“转型”“迭代”等发展阶段,出现了竞演类、偶像养成类、观察类、人文类等多种不同类型,题材覆盖多个领域。一段时期以来,一些素人成为网综常客,部分明星在网综里“翻红”。
网综数量逐渐超越电视综艺,题材开始瞄准小众亚文化,进入“大投入、精制作”的超级网综时代。有专家认为,网综与传统综艺相比,更擅长对社会热点、痛点、暖点、爽点快速出击,它们抢位新鲜题材,将年龄焦虑、婚恋、老龄化等热点融入内容赛道。
“网综已站在大众身边,一些传统综艺却还站在台上。”一位广电部门负责人说,相较于一些“一本正经端架子”的传统综艺,网综对社会心态的变化有更敏锐的感知和捕捉能力,因而往往能自小切口切出爆款。
“网综是反映社会心态的一面镜子,体现了社会心态的流动性。”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师董晨宇认为,网综并非凭一己之力创造某种潮流和心态,“火”的网综要么给予受众感同身受的真实,要么让受众满足期待与幻想。
与此同时,网综也展现了当下年轻人的婚恋观念。不同于多年前某婚恋节目中“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的言论,在一档异性交友网综里,90后女生关于“面包我都有,姐姐只要爱情”的表达,引发了有关支持女性经济独立的热议。
求职竞聘类、职场观察类网综走红背后,是当下中国社会数量极其庞大的“打工人”群体。当前,青年人在学业、工作中面临日益加剧的竞争,此类综艺试图通过职场工作及同事间、上下级间关系的观察式呈现,提供“攻略手册”。
同时,也有观点认为,一些网综中求职者、职场人的形象普遍“精英化”,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下“内卷”的职场生存状态。例如,在一档职场竞聘类综艺节目中,实习生们多是“高颜值学霸”,就读于国内外知名院校,读书期间成绩优异,不少拥有良好家境。一些观众表示“看完更焦虑了”。
社会情绪出口要注意观察和引导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党委副书记朱传欣撰文认为,网综与现实世界的联系直接、密切,为用户带来伴随式、即时化的时空体验;它正开辟出一个巨大的文化空间,潜移默化影响观众的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
董晨宇认为,网综在反映社会心态的流动之后,还有强化其反映的既有社会心态功能。如恋综、调解类节目在为受众提供建议的同时,也会使受众不断对应自身价值观,从而形成价值判断。“一些网综中形成的舆论或公共讨论议题,可能会引起人们的道德反思,这比讲课要有意思,人们听的是故事而非理论。”
网综作为社会情绪的重要出口之一,也是社会价值观引导中最接地气的“排头兵”,应合理、正确选择并配置“观察室内嘉宾”,强化节目价值观建设,注重输出理性、客观、高质量的观点内容。(半月谈记者蒋芳邱冰清,原文刊于《半月谈内部版》202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