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有人喊着“没有房子也可以,我要我们在一起。”,有人则从浪漫走进现实,宁可当起房奴也不愿租房,喊出“结婚不买房,就是耍流氓”的口号。婚房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是比较重的,成家立业是中国不变的传统,在以前儿女长大就要分家,盖一栋新房过自己的日子,沿袭到*,儿女结婚也都渴望有自己的小窝,每个人对幸福都有不同的理解和选择,但是我们要清楚,爱情和房子都不是婚姻的全部。
调查显示:有半数人认为稳定婚恋的要素是“物质条件”
有调查显示,网民选择婚恋对象的第1标准是“学识水平”,占60.8%,23.6%的人选择了“性格脾气”,11.8%的人选择“形象气质”,选择“工作能力”的占2.8%,只有1%的人选择“家庭条件”。但是当婚恋从浪漫的云端走进现实生活,事情就变得不一样了。对“稳定婚恋的较大因素是什么”这个问题,154386名被调查者中的72562人选择了“物质条件”,占47%。而在父母一方看来,“家庭背景”是考察子女结婚对象时的首要因素,占61.5%,其次为人品性格(30.9%),经济基础(4.2%),外貌条件(2.7%)等。还有一份调查显示,2010年北京首套房贷者的平均年龄仅为27岁。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头次购房者平均年龄都在30岁以上。该调查通过对19869人(其中37.3%的人住在一线城市)为样本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超过84.1%的受访者确认身边有“毕买族”——即一毕业就买房的人。而澳大利亚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9-2010年40%左右的头次买房者已经有孩子。
观点一:房子只是家的形式,我是结婚,不是“结房”
刘某25岁某网站编辑
我觉得结婚要房子,是为了有一个家,但是家的形式不一定非得是买的房子,只要感情好,租的房子也是家。买房的事还是要量力而行,以目前的房价,年轻人刚出社会打拼,哪里买得起房子,多数买房的人还不是“啃老”。
我觉得买不起房的时候,租房也无所谓,哪怕和婆婆一起住也可以接受,一个男人如果愿意靠自己的努力给你打拼一套房子,那才是真正值得托付的。其实,我们父母辈的婚姻大都是白手起家、患难与共、一同成长走过来的,这种患难与共、一起经营婚姻中的点点滴滴的爱情更长久。相对来说,精神层面的东西在婚姻中的比重更大些,是婚姻中的核心。租房结婚的婚姻虽然有所磕磕碰碰,但由于结婚后两人有共同购房的一致目标,一起努力打拼,反而更容易感受到成就感和幸福感。
观点二:生活中,爱情是必需品,面包也是
陈某26岁银行职员
我是在杭州打拼的宁波姑娘,在我眼里,婚房也是结婚的一大前提,有三大理由:首先是安全感,在大多数中国人看来没有房子就没有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东飘西荡的,租房也没有安全感,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小窝,现在自己一个人在外打拼主要是靠租房,如果结婚后还是要租房,那么结婚后的生活状况和现在一样甚至更糟糕,那为什么结婚?再者房子给以后生活带来了保障,即使发生什么事也有个栖身之所,还可以抵押房子应急;另外和父母同住也不方便,买房是构造家庭的首要条件,只有有了房子才有了组成家庭的资格。更何况现在租房的成本也挺高的,反正迟早要买房,为何要把钱都给房东呢?我觉得两个人可以一起还贷款。希望过上富足的生活乃是人之常情,与价值观和道德无关。希望是一回事,行为又是另外一回事,希望找一个有房的老公,不代表人家会因为没有房子而放弃爱情,“认房子不认人”的女性或许有,但应该是少数。
房子是怎样绑架了婚姻?
有专家认为,一些发达国家公民租房成为常态,一方面是因为有着很高的公共福利水平,租房居住完全可以达到满意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人的流动性强,租房比买房更方便。而反观我们,公共福利水平和租房生存所必需的配套建设非常不完善,租房只能是权宜之计。在一个城市中,没有住房就等于是没有立锥之地。没有房产证,孩子上学就要交借读费;没有房产证,就无法获得户籍,就要办理暂住证,就不能享受城市所有的社会福利……很多社会制度都依托“房屋产权”而设定和存在,房子怎么能不重要?要走出这样的怪圈,除了完善保障房体系外,还要剥离附在房子上的各种“附加特权”。
晒各年代婚房账单
年代变迁婚房成本不断增高
70年代结婚账单600元
三大件及三十六条腿共:420元(三大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三十六条腿:立柜、平柜、梳妆柜和高低床等)
服装:180元
婚宴:10桌100元
礼金:(减)100元
婚房:与父母同住0元
点评:那个时候许多人结婚几乎不用花钱,新人面对毛主席像,由证婚人完成证婚就可以了。这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的结婚及婚房成本。
80年代结婚账单3500元
电器三大件(冰箱、洗衣机、电视机):1900元
衣物、被褥:500元
家具(包括自己做的):500元
婚车(租)2辆:60元
照相:50元
婚宴10桌:600元
礼金(减):100元
婚房是老家腾出房间:0元
点评:80年代谈婚论嫁的时候,“三转一响”、“36条腿”已经被彩电冰箱家电取代,生活宽裕了,不过房子问题依然难解决。父母家如能腾出一间独立房间作婚房很令人羡慕。
90年代结婚账单48000元
家具电器:15000元
婚纱照:500元
衣服首饰:2000元
婚车4辆桑塔纳:400元
婚宴20桌:8000元
礼金(减):7000元
婚房单位分房,仅付装修:15000元
点评:上世纪90年代末,已经开始了商品房时代,许多年轻人结婚为房子发愁。但当时装修不贵,1.5万元就能把新家搞的像模像样了。结婚买套老房子在90年代是很少的。90年代初期有不少单位还有分房,那时候有些单位还要求结婚登记后,才能排进分房队伍。
21世纪的结婚账单570000元
家居家具:80000元
家电厨浴:40000元
服饰:5000元
婚纱摄影:3000元
婚庆礼仪:22000元
蜜月旅游:20000元
婚房*+税费+装修:400000元
点评:21世纪,房价不断上涨,购房开销成了婚礼中的较大成本,在一线城市的一套普通小户型的*都要二三十万,加上装修动辄十几万,婚房成本就要四五十万,给年轻人带来了承重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多的人“啃老”付*买房之后又背上承重的银行债务,不得不做房奴。(吉屋龙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