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省政府印发《河北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82025年)》

发展目标:全省广大青年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增强,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进一步提高,全省各族各界青年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更加巩固。

发展措施:

1.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成为全省青年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全省青年衷心拥护的发展道路,使共产主义成为全省青年矢志追求的远大理想,增进全省青年对党的信赖、信念、信心。注重引导全省青年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注重加强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和实践养成,引导全省广大青年增强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自觉把人生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3.分类开展青年思想教育和引导。教育引导全省高校学生对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状况进行比较,对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形成正确认识。面向全省中等学校学生,广泛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引导他们从小确立人生奋斗的远大志向,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感情。面向全省企业青年,广泛开展岗位建功活动,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个人、企业、社会、国家的关系,以积极、务实、理性的态度面对职业生涯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面向全省进城务工青年,注重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排忧解难、传递关怀中引导他们心向党和政府、矢志拼搏奋斗。面向全省农村青年,广泛宣传中央和省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引导他们树立“农村天地广阔、青年大有可为”的思想认识。

4.强化网上思想引领。积极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建立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互联网+”工作模式,组织动员广大青年旗帜鲜明地发出网上正面声音。实施“青年好声音”系列网络文化行动,增强网络正能量,消解网络负能量。提升网络舆情分析和引导能力,疏导青年情绪,澄清误解和谣言,引导青年形成正确认知。在青年群体中广泛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引导青年科学、依法、文明、理性用网;广泛开展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行动,组织动员广大青年注册成为网络文明志愿者,参与监督和遏止网上各种违法和不良信息传播,为构建清朗网络空间作贡献。

(二)青年教育

发展目标:教育改革深入推进,青年整体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5年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2%以上。

2.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均衡配置公共教育资源,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资源配置差距。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普通高中免除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完善各级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实施国家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和省属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专项计划,积极争取部属高校、京津高校和东部省份高校增加我省特别是贫困地区招收计划。加快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开通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招收残疾学生绿色通道,加强校园无障碍环境建设,为残疾学生入学后的学习、生活提供便利条件。加大对民族自治县、民族乡和民族村教育事业的扶持力度,加大对少数民族青年发展的帮助扶持力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扩大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范围。

3.提升实践育人成效。建立青年社会实践基地,鼓励机关、军队、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为青年社会实践提供帮助和便利。广泛开展大中专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考察交流、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锻炼本领、坚定理想信念。在青年中广泛开展科普教育和群众性科技创新活动,支持面向青年的科普作品开发,组织青年科普知识竞赛等活动,引导广大青年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推进青年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应用到青年入学、就业、创业等领域,引导青年践行诚信理念。

4.创造青年终身学习的良好环境。引导青年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促进青年终身学习。强化家庭教育基础作用,全面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理念、知识和方法,实现家庭教育对优秀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社会责任、生活技能、勤俭美德、自律能力的基础性培养。积极发展社区教育,由政府、社区、学校和民间组织共同建设“社区教育中心”,加快建立以各类教育机构和社会学习型组织为主体的覆盖城乡的继续教育网络。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加快数字化学习资源开发,完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和支持建设线上线下学习平台,特别是充分利用新媒体为青年提供更广泛的学习途径。加大青年社会教育投入,建立多渠道资金筹措投入机制。创造社会教育良好环境,规划青年成长成才各个环节的教育需求,统筹协调文化、出版、影视、网络等资源,实现对青年教育空间的全覆盖。构建并推行终身技能培训制度。构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举、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贯通、灵活开放和衔接互通的终身教育体系。

(三)青年健康

发展目标:持续提升青年营养健康水平和体质健康水平,青年体质达标率不低于92%;各类体育活动广泛开展,适应青年特点的体育设施和场所建设力度持续加大;有效控制青年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青年心理健康辅导和服务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引领青年积极投身健康中国、健康河北建设。

1.提高青年体质健康水平。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发展。建立健康知识和技能核心信息发布制度。把学校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开足开齐体育与健康课程。普及基本健康知识,到2025年全省青年健康素养水平提高到25%以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强化体育与健康课和课外体育锻炼,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建设更多适应青年特点的体育设施和场所,构建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方便青年就近实施健身运动。开展青年体质监测,加强对青年运动健身的科学指导。鼓励和支持青年体育类社会组织发展,带动更多青年发展体育兴趣和爱好。

2.加强青年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注重加强对青年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青年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促进青年身心和谐发展,指导青年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加强对不同青年群体社会心态和群体情绪的研究、管控和疏导,引导青年形成合理预期,主动防范和化解群体性社会风险。加强青年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提高心理卫生知晓率。支持各级各类青年专业心理辅导机构和社会组织建设,大力培养青年心理辅导专业人才。重点抓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中学和职业学校普遍设置心理健康辅导咨询室,有条件的学校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或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构建和完善青年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预警及干预机制。加强源头预防,注重对青年心理健康问题成因的研究分析,及时识别青年心理问题高危人群,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或缓解青年在学业、职业、生活和情感等方面的压力。加强心理健康服务,降低青年群体心理疾病发生率。

4.加强青年健康促进工作。编撰和出版有关生命教育的读物,引导青年尊重生命、热爱生活。定期组织青年参与公共场所安全演练,开展灾害逃生、伤害自护、防恐自救、互助互救等体验教育,增强青年在应对突发性事件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灾避险能力。强化青年人群生活方式的指导和干预,积极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青年群众加强自我健康管理,加强运动、合理膳食、控烟限酒。开展无烟环境建设,推进公共场所全面禁烟活动。严控影响健康行为,以青少年、育龄女青年、流动青年人群及性传播高危行为人群为重点,开展性健康、性道德和性安全宣传教育和干预,减少意外妊娠和性病、艾滋病等疾病的传播。做好禁毒宣传教育工作,提高青年群体尤其是青年学生群体对毒品及其危害性的认识。

(四)青年婚恋

2.切实服务青年婚恋交友。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举办各行业各领域的婚恋交友活动,为有需要的青年提供安全、可靠、便捷的婚恋交友平台,扩大和丰富交际面和交友圈,增加寻找合适伴侣的机会,重点做好大龄未婚青年等群体的婚姻服务工作。学习先进省市经验,积极引进、开发、规范一批诚信度较高的青年交友信息平台。依法整顿婚介服务市场,严厉打击婚托、婚骗等违法婚介行为。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为青年婚恋交友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观念引导、心理疏导和适合青年特点的便利条件。

3.开展青年性健康教育和优生优育宣传教育。在青年中加强对国家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宣传教育,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加大对性知识的普及力度,在有条件的学校推广性健康课程,加强专兼职性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预防和减少不当性行为对青年造成的伤害,大幅度降低意外妊娠的发生率。大力弘扬以“婚育文明、性别平等;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活健康、家庭幸福”为核心的婚育文化,坚决抵制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行为。加大对适龄青年的婚育辅导力度,加大适龄青年婚前检查、孕前检查和产前检查的普及力度。

4.保障青年在孕期、产假、哺乳期期间享有的法定权益。全面落实女性青年在怀孕、生育和哺乳期间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探索在物质、假期等方面给予青年更多支持。

(五)青年就业创业

发展目标:青年就业比较充分,高校毕业生就业保持在较高水平;青年就业权利保障更加完善,青年的薪资待遇、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等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青年创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创业活力明显提升。

3.引导职业青年立足岗位创优。在河北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围绕经济结构调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新兴产业培育等,深化青年工业设计理念创新,开展“青创先锋”创新创效行动,在青年技能工人、青年工程技术人员、青年经营管理人员、大学生中开展青工“五小”(小发明、小革新、小改造、小设计、小建议)创新活动,推动广泛创建“青年创新工作室”,产生一批能够创造新的增长点、能够转化为实实在在产业活动的青年创新成果。加强青年职业文明引领,引导青年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做大国工匠精神的践行者,深入开展“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完善岗位建功、社会参与、激励政策等育人机制,打造青年职业文明品牌,营造倡树职业道德的社会氛围。

(六)青年文化

发展目标:更好引导全省青年坚定文化自信,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青年文化活动更加丰富,文化精品不断增多,传播能力大幅提升,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服务设施、机构和体制更加健全,广大青年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1.加强文化精品创作生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发挥重点文艺精品扶持奖励评奖的引导带动作用,鼓励文化机构、文艺工作者特别是青年文化人才,创作生产激励当代青年奋发向上、崇德向善,传承中华文明、体现河北特色的文化精品。引领网络文化,保护网络文化知识产权,扶持高质量网络文化产品生产,加强微电影、动漫、游戏等内容创作创新,提升优秀网络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和传播能力。省级文化产业引导股权投资基金等文化发展基金要加强对青年题材重点选题项目的扶持,鼓励优秀青年文化人才参与创作,支持青年题材优秀图书、影视、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等生产、发行和推广。

2.丰富青年文化活动。广泛开展优秀文化作品全省性展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展示交流,引导青年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传统工艺振兴、民间文艺传承。以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乡村文化、社区文化、社团文化、网络文化为载体,加强基层特色文化品牌建设,推动青年人均图书阅读量和艺术鉴赏、科普水平逐年提高。为河北青年与世界各国和全国各地青年人文交流提供机会和平台,学习、吸收、借鉴世界各地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成果,讲好河北故事、传播好河北声音,提升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

3.造就青年文化人才。实施青年文化人才培养计划,资助具备文化创新能力、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熟悉国际人文交流、善于经营管理的青年文化人才主持省级重大课题研究、领衔省级重点文化项目。加强后备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面向全省青年文化工作者开展文化创意服务、文化生产实践、文化经营管理、媒体融合发展等方面的培训,凝聚文化研究、创作、表演、传播、经营、管理、志愿服务等青年人才,培育一批高水平的青年创作人才。

(七)青年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

发展目标:青年更加主动、自信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共青团、青联、学联组织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青年社会参与的渠道和方式进一步丰富和畅通,实现积极有序、理性合法参与。带动各类青年组织在促进青年有序社会参与中发挥积极作用。青年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增强,青年志愿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不同青年群体相互理解尊重,更加融洽。

2.着力促进不同青年群体更好实现社会融入交流融合。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在青年社会融入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青少年自强自立,为青少年接触社会、开展社会交往创造更多机会、提供有效指导。创造条件推动不同阶层、不同领域青年群体进行经常性对话交流,增进理解、认同和包容,舒缓社会压力,融洽社会关系。帮助解决重点、新兴领域青年群体的实际困难,增进新生代农民工、青年企业家、青年社会组织骨干、青年新媒体从业人员、高校青年教师、归国留学青年等群体的政治认同和社会参与。积极促进在内地就学、就业少数民族青年和进城务工青年及其子女的社会融入,帮助他们更快适应当地习俗、更好融入所在社区。发挥共青团组织优势,主动联系新的社会阶层青年群体,吸纳他们中的优秀分子进入组织体系。充分发挥青年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的独特作用,吸引和带动青年广泛参与各类社会服务,不断培养和提升社会化技能。引导青年正确认识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的关系,防止沉迷网络。积极落实中央和国家港澳台青年交流计划和国际青年交流计划,推动增强港澳台青年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拓宽青年参与国际交往的渠道,为我省青年开展港澳台和国际交流合作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八)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发展目标:推动青少年权益维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得到全面贯彻实施。青少年权益保护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更加健全,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行为受到有效打击和遏制。

1.推动完善和贯彻青少年权益维护法律法规和政策。了解和研判青年发展状况,监督涉及青年发展权益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代表青年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提出建议,推动在现有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中增加有利于维护青年普遍性权益的内容,及时有效解决青年实现发展权益面临的现实困难和突出问题。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及教育、卫生、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等领域涉及青少年权益的法律法规贯彻实施,切实保障青年合法权益。推动电子商务、个人信息保护、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等法律法规实施,严格落实互联网服务提供者的主体责任,有效防范暴力、色情、赌博、毒品、迷信、邪教等腐朽没落文化和丑化党和国家形象及革命先烈的信息传播。积极推动《河北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和《河北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出台。

2.健全青少年权益保护机制。拓展青年权益表达渠道,充分发挥共青团、青联组织代表和反映青年普遍性利益诉求的作用。建立青年权益状况舆情监测体系和舆论引导机制。支持共青团建设青少年维权工作网络平台和12355青少年服务台,将法治宣传教育与法律服务相结合,带动青年社会组织、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维护青少年权益。深化“青少年维权岗”创建活动,建立健全基层青少年维权工作机制。加强对困难青年群体、进城务工青年及其未成年子女等群体的关爱和权益维护工作。完善法律援助工作网络,鼓励和支持法律服务机构、社会组织、事业单位等依法为未成年人提供公益性法律服务和援助。健全未成年人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衔接机制,加强监护缺失、受到监护侵害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

3.依法打击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行为。贯彻落实涉及青少年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拐卖、性侵害、遗弃、虐待等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大力开展青少年禁毒工作,依法惩处涉及青少年的毒品违法犯罪活动。严厉打击涉校违法犯罪活动。加强网络领域综合执法,严厉打击各类涉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

(九)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发展目标: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常态化、全覆盖,青少年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不断增强,成长环境进一步净化。形成比较完善的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格局,建立针对有严重不良行为和涉罪青少年进行教育矫治的有效机制,青少年涉案涉罪数据逐步下降。

1.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升青少年法治意识,使青少年明确基本的法律底线和行为边界,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坚持课堂教学主渠道,积极开拓第二课堂,配齐配强中小学校兼职法治副校长、辅导员。落实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在司法办案、行政执法、法律服务过程中面向青少年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将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和平安建设内容,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注重运用网络新媒体扩大宣传教育覆盖面,统筹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发展壮大青少年普法工作队伍和志愿者队伍。

3.做好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工作。大力推进“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推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列入各地工作规划和财政预算,不断健全组织机构和工作体系。在全省县级地区全面推开并不断深化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工作,明确各类群体工作重点,建立覆盖完整、切实有效、主责清晰、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强化家庭监护和学校教育职责,防止青少年脱离与家庭、学校的联系,出现不良行为时能够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积极推进专门学校建设和专门教育工作,研究建立符合条件的涉案未成年人进入专门学校接受教育矫治的程序,完善专门学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育矫治水平。积极开展涉案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充分发挥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作用,对包括涉案未成年人在内的重点青少年群体提供困难帮扶、法治教育、法律援助、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等专业服务,各有关部门要为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就学、就业等提供帮助。

4.完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制度。深化未成年人司法改革,全省各级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司法行政机关要加强专门机制建设,明确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人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在侦查、起诉、审判、刑事执行涉及未成年人案件中,落实社会调查、心理疏导与测评、分押分管、严格限制适用逮捕措施、强制辩护、合适成年人参与、当事人和解、附条件不起诉、分案起诉、法庭教育、回访帮教、犯罪记录封存、分类矫治等特殊保护制度。改革完善未成年人收容教养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建立未成年人帮教基地。探索附条件不起诉、适用非监禁刑、特赦的未成年人以及解除收容教养和其他刑满释放的青少年安置工作机制。

(十)青年社会保障

发展目标:社会保障体系充分覆盖青年急需的保障需求,并在各类青年群体之间逐步实现均等化。

1.不断完善针对残疾青年的社会保障和救助政策。对残疾青年急需的保障需求,增强精准化、专业化服务,完善残疾青年康复、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服务保障政策。推动残疾青年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依法保障残疾青年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权利。探索构建“社工+志愿者+社会组织”社会保障体系和救助机制,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开展残疾青年帮扶工作,营造全社会关爱、帮扶残疾青年的社会氛围。积极推行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社会救助服务工作,大力支持青年社会组织参与,增强基层社会残疾青年救助服务能力。

2.加强青年社会救助工作。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健全救助服务管理工作机制。加强流浪未成年人救助工作,确保流浪未成年人得到及时救助保护、教育矫治、回归家庭和妥善安置,最大限度减少未成年人流浪现象。加强流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文化和法治教育,强化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治,帮助其顺利回归家庭。加大临时救助政策的落实力度,解决包括进城务工青年在内的困难青年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统筹救助资源,为家庭困难的失学、失业、失管青年提供就业、就学、就医、生活等方面的帮助,确保困难青年受助及时。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结合我省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类开展学业辅导、贫困救助、医疗救助、权益维护、心理辅导、假期照料等帮扶工作。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为进城务工青年与其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提供生活居住、日间照料、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帮助。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冀网文【2021】1825-001号

THE END
1.最新报告揭示婚恋观念演变:青年群体的多元视角与社会反响在时代的浪潮中,青年一代的婚恋观念正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面对社会的各种期待和压力,他们在婚恋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和成长。社交平台Soul App联合上海大学社会学青年研究团队发布的《2024年青年婚恋观念及趋势调查报告》为我们揭示了当代青年婚恋观念的现状和发展趋势。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代际人群的婚恋观念呈现出显著的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06075895617273172&wfr=spider&for=pc
2.青年群体婚恋观念呈个性化多元化倾向有约频道报告揭示了2024年青年群体婚恋观念的新动向,比如,“00后”一代更为独立自主的婚恋观:年轻一代越来越倾向于追求平等的相处方式和缩小择偶标准上的分歧。他们认为,婚姻不仅仅是生活的组成部分,也不再将婚姻视为完成他人期盼的任务,而是将其视为提升自我价值和幸福感的重要途径。 http://youyue.youth.cn/yw/202409/t20240914_15518716.htm
3.青年婚恋观的新趋势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转变,青年人的婚恋观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尤其是在中国,年轻人越来越倾向于追求精神层面的契合,而非仅仅依赖于传统的物质条件。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青年人对婚恋关系的深刻理解,也展示了他们对生活方式和情感需求的重视。 传统相亲的转变 https://www.jianshu.com/p/614f82875763
4.共青团谈青年婚恋问题:目前存一些功利化婚恋观念新闻频道共青团谈青年婚恋问题:目前存一些功利化婚恋观念 原标题: 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贺军科(图片来源:国新办网站) 央视网消息:针对如何帮助青年人解决婚恋问题,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贺军科17日表示,将规范婚姻介绍和婚姻服务事项,打击虚假欺骗行为,帮助青年人找到自己合意的伴侣。https://news.cctv.com/2017/05/17/ARTIyX9c8QXXEsw80QvWJdSq170517.shtml
5.2024年青年婚恋观念及趋势调查报告伴随着婚恋观念变化,生育率下降等现象,再次成为讨论焦点。 关于年轻人婚恋观念变化的讨论也一直在持续。 报告发现,不同年龄群体婚恋观念及行为受到其成长过程中社会发展、家庭环境、媒介变化、经济状况等各种因素影响,…https://m.sohu.com/a/798912615_121814531
6.中国人的婚恋观12篇(全文)但当我们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生产科技的同时, 所附带的西方文化也被引进过来并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在观念上产生了冲突, 其中典型的当属东西方青年的婚恋观念问题。在摈弃了“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的固守, 经过“五四”运动的思想洗礼, 又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发展, 到目前西方婚恋自由观进入青年一代婚恋思想的时候, https://www.99xueshu.com/w/ikeypgffjalw.html
7.毛概论文对于当代青年婚恋观念的研究课件.doc毛概论文-对于当代青年婚恋观念的研究课件.doc 13页内容提供方:liuxiaoyu99 大小:2.66 MB 字数:约9.21千字 发布时间:2019-05-31发布于湖北 浏览人气:49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毛概论文-对于当代青年婚恋观念的研究课件.doc 关闭预览 想预览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0529/6122031225002033.shtm
8.当代青年婚恋观调研报告20240603.docx《当代青年婚恋观调研报告》篇二在当代社会,青年群体的婚恋观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本调研报告旨在探讨这一现象,分析影响青年婚恋决策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调研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青年一代在选择伴侣和婚姻形式上表现出更加多元化的态度。传统的婚恋观念受到挑战,晚婚、不婚、甚至“单身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31282447.html
9.有关婚恋观的调查报告(通用8篇)当代青年的爱情敏感、浪漫,又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比如恋爱消费、婚前性行为及同居等。本次调研将当代青年的恋爱与婚姻相结合,积极探讨他们对正确婚恋观的感知,以期引导他们客观、冷静、正确地审视自己的恋爱状况,培养积极、健康恋爱观念,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人生观。https://www.yjbys.com/diaochabaogao/2622368.html
10.中国大学生婚育研讨会顺利举办关注新时代青年主体婚育意愿会议结合了线上直播与线下研讨的形式,邀请中国人口学会、上海社科院、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11位专家学者就互联网时代下中国大学生的婚恋观、择偶偏好以及精神面貌等话题展开讨论。 研讨会由翟振武教授主持并开场,他指出当今中国处于快速社会转型阶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之一便是青年人的婚恋行为及婚恋观念。大学生https://renkou8gua.blog.caixin.com/archives/256167
11.当代青年婚恋观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4、建立跟踪回访机制,服务青年多种需求……当代青年婚恋观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长期以来,婚恋观是人的价值观念在婚恋问题上的表现,属于人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婚恋观与家庭的稳定、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青年的婚恋观直接关系到青年自身与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也关系到婚姻家庭的稳定性。让青年人“安身、安家、https://www.wm114.cn/wen/242/483889.html
12.青年婚恋领域国内的法律政策及其不足摘要: 青年婚恋领域的法律、政策特点明显,比如法律层面提倡婚姻自由、注重对妇女儿童及老人的利益保护、反对家庭暴力,政策层面关注配偶及子女的医疗待遇、母婴保健以及家庭住房问题的解决,极大地影响和引导了青年的婚恋意愿,但因为存在一定的漏洞和不足,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现象及问题,关涉家庭稳定、家庭成员健康、财产归属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849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