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罗马时期,苏格拉底在教育儿子时,要求他牢记父母的养育之恩,不可忘恩负义。雅典在法律中就规定,儿子必须赡养处境贫困的双亲,不履行这一义务,就可能被控虐待他的双亲。据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记载,雅典当选的各种官吏,在任职前进行的资格审查时,其中一项内容即考察他是否恭敬他的父母。”通过这些资料可以看出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的引导都在传达着孝敬老人的理念。如果要与中国的孝文化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我们找不到资料证实在西方的孝敬老人的理念中提到关于老人的绝对的崇高地位以及权威。
中世纪时期,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上,《新约·以弗所书》第6章指出:“你们作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应许的诫命”;“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在这里可以看出父母养育子女,而作为子女要孝敬父母。然而这样的一种孝还是区别于中国文化意义上的孝的理念,因为基督教宣扬的是绝对的平等观,在上帝的面前,人人平等,如果承认父母对子女的权威则无异于自挖根基。可是中国家庭伦理观念上的孝,主张的是父母的权威,当然不排除子女的“谏诤”权利的存在,但这种权利的存在是建立在充分肯定父母权威的基础上的。
二、中西方“孝”理念的相互借鉴
在进行了如上的比较之后,可以体会出中西方家庭伦理关于孝理念的不同之处。同时西方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有距离的亲密”是有其特定文化与现实背景的,那么我国在面对工业化与全球化的双重冲击之下,未来孝理念的体现可以借鉴西方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这种有“距离的亲密”。因为在工业化与全球化的冲击之下,中国未来的年轻人将承受较之于之前的年轻人更多、更大的压力,同时加之人口老龄化等社会问题,老年人也会变得更加独立。所以中西方家庭伦理关于孝的理念,可以相互借鉴,西方社会可以学习中国社会对老人的尊敬、爱戴与关怀的精神实质,中国的老年人与年轻人也可以增加彼此的独立与平等。
参考文献:
[1]高成鸢.中华尊老文化探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2]宁业高.中国孝文化漫谈[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5.
回顾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思想一直都是一脉相承的。其中最基本的也是对人们影响最深的莫过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因此中国人自古便形成了其含蓄内敛、沉稳婉约的文化风格。而西方文化思想的发展则不然。经历的几次的文艺复兴与文化运动,西方文化始终是在传承与对立之间不断的转变与移动,在反复与动荡之间不断延续。思想的自由带来的是文化上的开放进取、直截了当。
中西方都有着悠久的艺术与设计传统,但受社会体制、文化思想、生活习俗及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各自发展的道路却不尽相同。从哲学思想上来看,中国偏向于感悟,习惯将自身的思想融入创作之中;西方则更注重理性,充满了对现有事物的思考与批判。
由于西方文化是由多種民族及地域文化汇合而成,故在其发展过程中需要人们通过不断地思考、甄别其中的一般规律与本质。因此西方人更加注重思维的理性。而中国自古便受到一脉相承的传统文化的熏陶,则更加强调事物之间的联系性,习惯通过感悟,重新认识与发展其中的联系与经验。
3.1正视和尊重中西方文化差异
3.2实现中西方文化的融合
4结语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公共英语;跨文化意识;德育
0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美国著名语言学家Sapir早在1921年就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语言同时表达、包含以及象征文化事实。”(Kramsch,1998)因此,语言教学不能脱离文化教学而独立实施。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应具备同等重要的地位。文化教学一方面为语言教学提供真实的语境来促进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提高,另一方面使学习者在了解目的语文化的同时反省母语文化,提高跨文化意识。
《汉典》中“德育”的解释为“养成学生道德意识、道德判断和道德实践为目的的教学活动,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德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大纲上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与人文精神。
高职学生大多拥有10年左右的英语学习经历,但是,学生学习英语的需求多为应对考试,教师和学生不由自主地将英语学习的重心放在了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点上,弱化甚至忽略跨文化教学与德育渗透,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学与德育渗透长期滞后。
英语文化的学习以及跨文化意识的形成不仅可以提高高职学生对英语语言学习的综合应用能力,而且可以完善学生的人文知识体系,提高学生自身的人文素质,开阔视野,更加自如地应对学生未来生活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此外,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实践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在高职英语课堂中跨文化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途径之一。
1课程前期准备
通过将跨文化教学融入高职英语课堂,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教师需要在课程前期进行充分的跨文化教学准备及课程设计准备工作。
1.1教师德育思想素质提高
1.2课程设计准备
为了较好地将跨文化内容融入高职英语课堂教学,在课程设计方面教师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首先,努力寻找可以将跨文化知识引入到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切入点,教师在对所教授的英语课程的内容进行充分的理解之后,找出跨文化知识中与之内容相接近的部分,将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文化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要尊重每一种文化。让学生体会思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探讨值得我们借鉴的西方文化特色。另外,合理设计教学的互动环节,尽可能地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感受道德精神的魅力,对自己进行指引与“修正”。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的感想以及他们对课程掌握的程度,适时地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2课堂教学实践方法
将跨文化内容融入到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集思广益,开发活泼有趣的学生活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学习英文版的西方文化内容,开展跨文化知识比赛;可以引导学生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讨论不同文化中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还可以指导学生对西方文化中的某一主题进行写作。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跨文化知识的积极性,潜移默化地达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作用。
2.2利用英语教材融入跨文化教学与德育渗透
2.3与英语教材对比融入跨文化教学与德育渗透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融入对跨文化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习英语知识,而且可以通过耳濡目染,使学生提高跨文化意识,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使知识教育、文化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达到完美的结合。
3结语
经过将跨文化知识融入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的实践,使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提高跨文化意识,提高道德素质,同时通过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思想的对比及融合,有利于提高英语课堂的趣味性以及文化内涵,对于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Kramsch,Claire.LanguageandCulture[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8:23.
[关键词]《喜福会》;双重文化;文化冲突;文化融合
一、影片中在美国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女儿们
二、影片中在中国文化影响下的中国女儿们
三、中西方文化冲突的原因及走向文化融合的途径
那么如何从文化冲突走向文化融合呢?我在这里简单地谈几点。首先,要互相尊重彼此的文化,这是最重要的,因为文化本身没有贵贱及对错之分。如果你发自内心地尊重另一种文化,冲突自然会钝化一些。其次,以尽可能平和、诚恳的态度让对方理解和尊重自己的文化。再次,给彼此一些空间坚持自己所信仰的文化。没有必要必须有一方妥协。最好的方式是,各方都做出一些让步,在彼此包容和妥协中力求和谐。
四、结语
[参考文献]
[1]谭恩美.喜福会[M].程乃珊,严映薇,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
[3]汤亭亭.中国佬[M].北京:中国译林出版社,2000.
[4][JP3]李雪梅.母女冲突:两种文化的冲突———评《喜福会》[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1).
[5]王小红.从《喜福会》的母女关系看东西方文化的对立与融合[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4).
[6]辜正坤.中西方文化比较[J].博览群书,2001(02).
【关键词】《救风尘》;《威尼斯商人》;女性;中西方文化比较
《救风尘》是中国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经典喜剧作品,《威尼斯商人》是英国莎士比亚的喜剧代表作。两部作品中,最精彩的角色莫过于两位睿智的女主角――赵盼儿和鲍西娅:赵盼儿义救金兰,鲍西娅智斗夏洛克,作者使女主角成为解决全剧主要矛盾的核心人物。在父权至上的社会中,用笔触展现女性独立自由的形象,足以证明作者的伟大。但是作者对两个角色的设置却有很大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投射出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不同,有利于现代中西方文化的背景研究。
一、比较女主角身份
在《救风尘》中,赵盼儿是,《威尼斯商人》中,女主角鲍西娅是贵族大小姐。无论东方还是西方文化,和贵族小姐这两个身份的社会地位差距都很大。关汉卿和莎士比亚分别用这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来代表各自心中的自由女性,投射出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
首先是中国的《救风尘》。中国自秦朝以来,一直是以“大一统”而自居,以集体为单位,讲究群体和谐,要求“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这一套规范个人身份的规则体系,要求个体身份从属集体,尤其是女性,被要求“从父,从夫,从子”。赵盼儿是,这份“独特”的身份使她被排除于纲常之外,拥有不拘泥于传统的价值观。在此背景下,赵盼儿的义举才有合理性,也使观众能认可这样的人物形象。关汉卿让人物与传统伦理做对抗,本身就具有戏剧性,体现自由精神。
再比较《威尼斯商人》的鲍西娅,她是继承了巨额遗产的贵族女子。西方文艺复兴之后,资本主义兴起,财产私有制成了社会的基本规则,公民相对更尊重个人的财产权,恪守一夫一妻制,使女子也享有继承财产和地位的权利。所以,莎士比亚有条件将女主角设定为这样一个理想化的人物――一位兼智慧、美貌和财产于一身的女性形象。但是这并不代表鲍西娅的生活更轻松,因为在这样的制度下,个人责任需要自己承担,鲍西娅选择丈夫的戏就能够充分体现这一点:鲍西娅的父亲已经去世,原本没有任何外力能够阻挠鲍西娅选择丈夫,但是,鲍西娅却严格按照父亲制定的遗嘱选夫。这除了对父亲的尊重外,自知善恶也是一个原因――她明白自由地选择丈夫,后果也由自己承担。这正是西方道德观的一种展现。
相较于《救风尘》背景中的集权社会,《威尼斯商人》更加宽松自由,自由人的社会地位会比较高。但是,关汉卿和莎士比亚都用自己的方式描写极富魄力的女性形象,使得社会背景成为成就她们魅力的一面镜子,充分展现出人性的光辉。
二、比较女主角解决问题的方式
《救风尘》中,赵盼儿面对周舍的无赖,通过假扮周舍的情人来拯救姐妹宋引章。而《威尼斯商人》中,鲍西娅换身为一名律师博士,通过法律来解决问题。中国强调“克己复礼”,靠的是“……以血缘谱系为前提的宗法观念和等级秩序,基础是以宗法管理和道德约束为手段的德主刑辅之治。”[1]而西方遵循“维权奉法”,强调“制度化的法制是社会规范的基础,因为法律的功能是辩明是非善恶并予以对等的惩戒。”[1]
中国相信人“性本善”,所以不以严苛律法来惩戒人,以至于在现实中面对人的恶性时,往往无能为力。正如《救风尘》中,周舍对宋引章每天施以拳脚,但由于周舍掌控着话语权,使得势单力薄的宋引章没有任何反抗余地,法律也没有意义。这才有了赵盼儿的“义”救金兰,仗着自己身在“三纲五常”之外,逼得周舍哑口无言,只得作罢。赵盼儿以非“礼”之法对抗周舍的“非礼”之举,实在是胆大聪明。而西方文艺复兴时,社会模仿古罗马文明,要求依法行政,尊重律法。所以,《威尼斯商人》的重头戏会在法庭上解决,让一位德高望重的人做法官,原告与被告各拿出法律证据为自己辩护。无论是荒唐的夏洛克,还是机智的鲍西娅,都要从法律中寻找依据为自己辩护,让法律成为唯一的裁判依据。通过比较,可看出中国在重“礼”下的社会形态,人主要依靠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互动来解决问题,而西方则偏向在法律制度下的公开“谈判”来缓和冲突。中国循“礼”之下的制度虽重情义,但容易滋生腐败,面对周舍或张驴儿等恶人时,善人往往会束手无策;西方法律虽旨在追求公平,但法律永远都会有漏洞,所以没有绝对的公正。
因此,文化没有“绝对正确”之说,互相吸取、相互借鉴,不断进步,使“规范制度”能够最大程度上帮助人生活地更好,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才是值得推崇和借鉴的。
[1]徐言行.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关键词】护理英语;教学;英语文化;实施策略
一、英语文化教学在护理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二、护理英语教学中英语文化提升策略
总之,语言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缺少文化渗透的“纯语言教学”是枯燥的,更是缺乏交际功用的。教师,尤其是医护专业背景出身的护理英语教师务必意识到这一点,不断增强自己的文化修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将英语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紧密结合,树立医护学生语言文化学习的理念,方能达到护理专业英语培养技能型、运用型人才的目标[11]。
作者:戴红良贾桂枝刘涛梁春光张会君单位:辽宁医学院
[1]张玫.涉外护理人才需求与护理英语教学改革[J].西北医学教育,2010,18(6):1118-1120.
[2]曾颖,何国平,张平,等.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3):276-277.
[3]EngelGL:Theneedforanewmedicalmodel:achallengeforbiomedicine[J].Science(NewYork,NY),1977,196(4286):129-136.
[4]杨菊华,何华.社会转型过程中家庭的变迁与延续[J].人口研究,2014,38(2):36-51.
[5]闫冬菊,杨明.社区护理学(第二版)[M].江苏: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6]赵福琪.中西方群体取向和个人主义取向价值观探析[J].菏泽学院学报,2010,32(1):85-88.
[7]曾梦蕊,赵燕.文化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可行性[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2,25(4):104-108.
[8]梁春光,仝慧娟,刘涛,等.突出专业特色的高等护理教育模式的构建[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6):406-409.
[9]李雪芬.追寻南丁格尔足迹传承南丁格尔精神[J].中华护理教育,2011,8(9):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