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教育大诗人歌德说过:“哪个男子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有位学者又说:“如果说一个人进入青年期以后,在人格、生活态度以及人生观上发生了很大变化,那么导致这种变化的最大因素,大概莫过于恋爱的影响。”爱情可以使人变得更坚强、更成熟,也可能使人变得更任性、更贪婪、更萎靡不振。爱情是甜蜜、美好的,爱情是温馨、诱人的。大学生处在青春期,风华正茂,对爱情充满浪漫的幻想与憧憬,他们的恋爱就象不成熟的青果,青翠得诱人,却又苦涩得让人伤心。一、正确认识大学生的恋爱问题1、大学恋爱的必然性大学生的年龄大都在18岁至24岁之间,已经是合法的公民、成年人。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约束。从生理上讲,学生的生理发育已经成熟,他们渴望异性,他们渴望爱情,并希望得到生理上的满足,而且中国高校的条例、条规上明确规定,在校大学生可以结婚。加之大部分学生离开父母,倍感孤单,爱情成了大学生心理和生理上共同的渴望,恋爱自然的成为了高校的普遍现象。因此,大学生谈恋爱本是无庸质疑的。2、大学恋爱的局限性大学生生理虽然发育已经成熟,但他们的心理仍不够成熟,思想不稳定,自控能力尚弱,感情方面的天真、脆弱使他们
2、在处理各种关系和各种矛盾时,容易产生偏差。二、大学生恋爱观存在的缺陷当代大学生面对爱爱情少了以往的矜持和羞涩,更多的表现出对爱情的强烈向往和追求。1)、道德感缺失恋爱是人类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爱情应该是社会文明的象征。但在现实中,当代大学生单纯因为感情恋爱的不到一半。在择偶标准上,往往重外表,轻内在。在恋爱方式上,往往重形式,轻内容。在恋爱行为中,往往重过程,轻结果;重享乐,轻责任。恋爱双方要有相互的道德责任感,部分大学生之所以恋爱是受了从众心理的驱使,把恋爱当成了一种潮流;部分大学生恋爱的出发点是寻求精神上的补充和感情上的慰籍;部分大学生甚至错误的认为在大学里谈恋爱是一种本领和能力的象征;还有的大学生出于功利之心,千方百计与家庭有根基、有背景、有权力的人谈恋爱,甚至出现傍大款现象;更有极个别大学生把追求刺激和享乐作为与异性交往的目的等。凡此种种,都是不理智和缺乏成熟的现象。2)、责任和义务缺失恋爱的归宿是组成家庭,生儿育女。恋爱本身包含着对双方的义务感与责任感,具有对他人、家庭和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替恋人分担忧愁和痛苦,对恋人的命运、前途负责,为恋人缔造幸
3、福。恋爱中的游戏心理,是受到了电视电影、言情书籍中爱情情节的影响,导致一味追求快乐、浪漫。借以寻求刺激,排遣寂寞,填补空虚,为了追求浪漫不惜挥金如土,置家庭和学业于不顾,攀比虚荣之风日盛。大学生视恋爱为游戏,与多人建立恋爱关系,从中玩乐,以达到玩弄或占有的目的,还有大学生谈恋爱直接以性为目标。有的大学生谈恋爱是因为对方的物质条件或其他目的更有甚者只是在好奇心、神秘感、性冲动等心理驱使下与异性出现恋情。如有的有些学生是因为耐不住寂寞而找人谈恋爱的,有些是为了虚荣而谈恋爱的,更有甚者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性需求,3)恋爱态度恋爱是走在婚姻的路上,婚姻是恋爱的最好归宿。有爱情没有婚姻是不幸的,有婚姻没有爱情是痛苦的4)、恋爱动机不纯恋爱是男女间的私事,但同时又是一种人类的社会行为。恋爱目的应该是为了寻找一个能与自己在未来人生道路上志同道合、同舟共济的终生伴侣。而绝不能是把其作为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的手段与交易。以自我为中心,自私狭隘的恋爱观。有这种心态的人,他们抱有“永远控制对方”、“占有”、“支配”、“拥有主动权”等想法,只要求恋人围着自己转,要对方听从自己,服务自己,迎
4、合自己,全然不顾对方的需要、爱好和感受。5)、爱情至上的观点(为了爱情可以付出一切20%)爱情理想化的观点(爱情非常浪漫56%,爱情是一见钟情30%)爱情享乐论(性爱至上7%)爱情功利论(39%)把好感误认为爱情慰藉解闷而谈恋爱出于从众心理谈恋爱有恋爱对象,在人们面前有面子二、大学生恋爱凸显的几个特点1.恋爱普遍性与多样化漫步校园我们会看到很多成双成对的大学生,似乎让我们觉得恋爱已经是大学中的一种时尚。有些学生是因为耐不住寂寞而找人谈恋爱的,有些是为了虚荣而谈恋爱的,更有甚者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性需求,当然也不能排除他们是为了结婚而恋爱的。2.恋爱的随意性很多大学生在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择偶标准情况下仓促应对。更有甚者只是在好奇心、神秘感、性冲动等心理驱使下与异性出现恋情。3.恋爱的公开性与浪漫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大都向往自由自主的生活,于是许多热恋中的大学生一扫传统的以含蓄、内在、深沉为美的形式,在众目睽睽之下,旁若无人地以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大学生恋爱的浓重的浪漫色彩,遮蔽了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的矛盾,使恋爱缺少必要的现实基础。4.恋爱的低成功率和脆弱性由于大
5、学生的经济地位,恋爱观及其外在的环境因素导致大学恋爱的脆弱与失败。大多数失恋的大学生面对失恋时,常常陷于失恋的焦虑、悲伤、痛苦、绝望的情绪中难以自拔,有的甚至滋生“寻机报复”和自杀的念头。三、恋爱引发的校园危机1、不能正确对待恋爱与学习、社交、自身发展的关系2、恋爱中的不文明现象:在校园内当众过份亲热,如接吻、搂抱等等。比较严重的还有校外租房同居,未婚怀孕、流产等等。3、恋爱引发的违纪,违法现象:恋爱不成则伤害对方或他人,极端的例子有,北京一所国内一流医科大学的男生因恋爱不成,将前女友杀害,将另一来救人的同学打伤,被判处死刑,另有湖南一高校的男生将女友杀害后肢解,被判处死刑。4、两性关系上放纵、轻率、一夜情问题5、恋爱引发的心理问题恋爱过程中有强烈的心理感受,因此而恋爱而引发心理问题的机率也是极大的。如因失恋而引发的自卑、悲观、厌世、空虚、羞辱悔恨等消极情绪,这种消极情绪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引成心理问题,走向极端就会有自杀行为;或因失恋后极度占有欲受到挫折而唤起的报复心理,在这种报复心理支配下就会做出伤害他人的行为。或因失恋后产生抑郁心理,表现为焦虑、冷漠、痛苦、颓唐等严重者导致精神分
6、裂。因爱情问题而自杀的现象在高校里时有发生。因单相思、失恋引发的心理也在大学生中层出不穷心理尚未成熟的90后大学生,一旦恋爱受挫,就会感到悲伤、痛苦、忧郁、焦虑等,而如果他们不能正确处理好恋爱关系,往往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有的90后大学生感情受挫后一蹶不振,消极颓废,陷于痛苦之中不能自拔,荒废了学业,耽误了前程;更有甚者产生报复心理,触犯法律,毁人毁己,葬送掉自己和他人一生的幸福。四、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教育对策1、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恋爱观漫步校园我们会看到很多成双成对的大学生,似乎让我们觉得恋爱已经是大学中的一种时尚。当然也不能排除他们是为了结婚而恋爱的。3.恋爱的公开化与浪漫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大都向往自由自主的生活,于是许多热恋中的大学生一扫传统的以含蓄、内在、深沉为美的形式,在众目睽睽之下,旁若无人地以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大学生恋爱的浓重的浪漫色彩,遮蔽了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的矛盾,使恋爱缺少必要的现实基础。4.恋爱的低成功率和脆弱性由于大学生的经济地位,恋爱观及其外在的环境因素导致大学恋爱的脆弱与失败。大多数失恋的大学生面对失恋时,常常陷于失恋的焦虑、悲伤、痛苦
7、、绝望的情绪中难以自拔,有的甚至滋生“寻机报复”和自杀的念头。大学生谈恋爱普遍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第一、恋爱缺乏责任感。当代大学生的恋爱是简单的、快速的。社会在快节奏的生活,大学生的恋爱也开始简单化,从思想上没有了以前固有的“审时度势”,女孩子们也没有了以前的“矜持”,当感觉还可以,不怎么讨厌的时候,便开始了恋情,根本不考虑未来。第二、恋爱中片面化。当代大学生谈恋爱时,往往考虑的问题都比较片面,只考虑两个人在一起时的事情,如何让彼此的感情得到升华,而没有考虑到家庭、社会、周围事物的影响。往往在乎爱情的过程而不考虑结果,把爱情与婚姻相脱离。在一时的冲动下,不顾及后果和影响。第三、恋爱中浪漫化。当代大学生恋爱更多注重的是感情上的愉悦,追求现实的快乐感,在两个人交往期间,往往把每个节日排成了时刻表,互相送礼物是稀疏平常的事情,在校园里,经常看到男生跪拜在女友的前边,红色的鲜花数量及求爱的方式让人触目惊心,在情人节及恋人生日的时候则是劳师动众的大摆宴席、精心准备让对方感觉到惊喜。但在浪漫的同时,恋人对爱情的成功却并不看重,甚至认为恋爱和结婚是两码事。有恋爱就有失恋,英国哲学家
8、培根说过:“一切真正伟大的人物,没有一个为爱情而发狂,因为伟大的事业抑制了这种脆弱的情感。”面对大学生失恋,教育者一定要帮助大学生摆正爱情在大学生生活中的位置,使他们明白人需要爱情,但人却不能仅为爱情而活着。把失恋当作是人生的一次体验和学习的过程,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努力完善提高自己;引导大学生善于调节心态,学会转移,摆脱痛苦。提高大学生自我反省,主动调整自己的生活目标。真正的恋爱是纯洁和高尚,既不古板又不轻率,既炽热、活泼、丰富又理智和深沉,使恋爱双方都能获得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力量和美的享受。大学生恋爱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大学生拥有正确的恋爱观将对自己的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拥有正确的恋爱观,合理恋爱,才能让自己的大学生活因爱情而锦上添花。1遵守恋爱道德。2避免在恋爱问题上走入误区。3正确处理恋爱挫折。4确立正确的择偶标准。3、大学生恋爱心理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将导致成功率较低。由于社会阅历浅,思想单纯,很多学生对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需要,还没有一个很清楚的概念,造成在对待恋爱问题上简单、幼稚和不成熟。这种恋爱问题上的不成熟性,加之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