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时期是人生中最关键和重要的阶段之一。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书籍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情感世界。因此,写青年读后感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方式。读后感可以帮助青年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书中的知识。通过读书,青年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思想和观点,从而拓宽自己的视野。以下是《敬告青年》500字读后感大全,和《敬告青年》心得体会范文,可供大家参考。
《敬告青年》中,陈独秀提出了一个对子,即为“陈腐朽败”和“新鲜活泼”。青年者,新鲜活泼者也。青年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自视不卑,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方能保持其新鲜活泼之气,而不为陈腐朽败菌毒所传染也。从当今时代的角度出发,再来看百余年前陈独秀的观点,依然受用。中国进入第二个百年奋斗的历史,我们所提倡的各个方面、各种领域的创新,离不开我们以先进的思想武装自己,不断注入新鲜血液,这不正是陈独秀先生所说的社会的“新陈代谢”吗?
陈独秀先生对青年提出六条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1915年,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要想独立,人民必须先独立。受到德国哲学大师尼采的影响,陈独秀先生提出了“等一人也,各有自主之权,绝无奴隶他人之权利,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的观点。独立心而勇敢者曰贵族道德,谦逊而服从者曰奴隶道德,奴隶道德是非自主的、无个人独立平等之人格的,陈独秀先生之所以把“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这一标准放在首位,是因为自主是一切的前提,不论是做大事或成大学问者,还是立功立德者,无独立之思想、独立人格,一切功名利禄都将听命与他人,没有任何意义。青年,最首要的就是摆脱思想、身体的奴隶。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民,方兴未已;存亡之数,可以逆睹。严复在《天演论》中就曾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及西方的进化论来鼓吹变法。就地球、宇宙而言,无一不是在不断演进的过程中,人类诚然也在不断的进化、进步之中。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适世界者,终将削灭也。古巴比伦,文明之发达、国家之繁盛,终因不能善变与时俱进而消失在人类演进的历史上。陈独秀先生告诫青年要进步而非保守,是不忍看到我们国家、民族因保守而被时代、被世界淘汰。进步是思想的进步,是青年的进步,青年进步了,我们国家才能进步。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及首任总书记,一大至五大党的最高领袖。近些天我读了下陈独秀的《敬告青年》,很有感触,被他的诚挚情感、锐利的目光所折服,所震撼。在该文中,陈独秀先是充满诗意地将青年热情讴歌了一番,曰:青年如初春,如朝阳,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并感言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并由此类推,得出一个发人深省的结论: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亡;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接着,作者开始历数中国社会之黑暗,痛陈专制制度之罪恶,率先对青年们提出了六点期望。
1、自主的而非奴隶的;2、进步的而非保守的;3、进取的而非退隐的;4、世界的而非锁国的;5、实利的而非虚文的;6、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他提出的这六点,总的是向青年人可以做到:民主、科学、人性、理性、改革和开放。我也很同意他提出的这六点,因为,它指出了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研究了西方文明发展的历史,指出了我们这个民族的弱点,这也更突出了它的呼吁是多么迫切,而且也正如他所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将希望寄托于他们身上也是情理之中。
但仍有些许瑕疵,文中强调学习西方,却从未提及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犯了片面性与狭隘性的错误,而且,他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的地位。但是,离开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实践理论,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依靠有限的宣传手段,要根本改造有这种环境产生的思想、所造成的国民性,实不可能的。
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使人们陷入了深深的绝望、苦闷和彷徨之中。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为,以往少数先觉者的救国斗争之所以成效甚微,是因为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中国国民的性质与行为的堕落,乃是“亡国灭种之病根”。因此,“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改造中国的国民性。他们决心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以期廓清蒙昧、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即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于是,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陈独秀看到了青年学生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决心改造广大青年学生。
但我们到底怎样判断“孰为新鲜活泼而适于今世之争存,孰为陈腐朽败而不容留置于脑里”呢让我们跟随陈独秀分陈六义,娓娓道来。他提出了六条标准,分别是“自由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和“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陈独秀认为民主是一切之先决,“立德立功,首当辨此”。他从近代欧洲解放历史中总结出,“解放云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同时又强烈抨击国内的旧道德,认为“忠孝节义”是“奴隶道德”,从方方面面剖析了各种行为的奴性,呼吁青年们要独立自主。他指出近代中国,做着大国的美梦,固步自封,死守“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等“封建制度之遗”,而不作改进,导致了“驱吾民于二十世纪之世界以外,纳之奴隶牛马黑暗沟中”的落后局面。他指出了保守的毁灭性,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其不能善变而与之俱进者,将见其不适环境之争存,而退归天然淘汰已耳,保守云乎哉!”呼吁青年要用发展进步的眼光看问题。
陈独秀说道,“夫生存竞争,势所不免,一息尚存,即无守退安隐之余地。排万难而前行,乃人生之天职。”
他将东西方进行对比,认为“欧俗以横厉无前为上德,亚洲以闲逸恬淡为美风,东西民族强弱之原因,斯其一矣”。进一步揭露国内委靡隐沦的风气之后,他呼吁“人之生也,应战胜恶社会,而不可为恶社会所征服;应超出恶社会,进冒险苦斗之兵,而不可逃循恶社会,作退避安闲之想”。他呼吁广大的青年学生要行动起来,不能存安逸的思想。他指出近代社会乃至当今世界,万国林立,牵一发而动全身,“各国之制度文物,形式虽不必尽同,但不思驱其国于危亡者,其遵循共同原则之精神,渐趋一致,潮流所及,莫之能违”。我们应该积极投身世界,不能固步自封,使自己陷入毁灭的境地。
陈独秀在阐明六项标准之后,首重指出“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即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所谓科学,既包括自然科学,也包括社会科学和哲学,重在提倡科学精神,尊重科学规律,它的对立面是主观臆断、盲从迷信、愚昧无知,简言之曰蒙昧。所谓人权,即民主,它的对立面是封建专制。《敬告青年》一文采用了欧洲与中国、西方人与东方人相对比的写法,处处赞扬近世欧洲文明,特别是法兰西文明。
陈老在《敬告青年》提出了六个标准: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隐退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在这里我简单地谈谈前三点的积极意义。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上个世纪初,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人不仅要受封建势力的压迫,还要受到西方列强的迫害。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少年说》中说到:中国而为牛,为马,为奴,为隶;则烹館边棰之惨酷;惟我少年当之。我们青年应当做什么——挣开束缚以求自主。我们需要有自己的思想,用我们的行动扭转民族命运而不是在强敌面前卑躬屈膝。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长期的闭关锁国使得统治者难以放眼看世界而局限了认知,更别说那些处于底层的百姓。时代的洪流不会因我们的踟蹰不前而停滞。当面对强大的西方侵略者时,肉弱强食的丛林法则在这片土地上被体现的淋漓尽致。惨痛的教训告诫我们只有不断追求进步,走在时代的前沿,才不会任人宰割。
进取的而非隐退的,陈老在这里拿了古代隐居之人做了一个例子,隐居确有其可贵之处,但不可一概而论,古人更多崇尚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他们并非不愿进取而隐退,而是不想让官场的名利纷争玷污了他们的志向。而二十世纪初,内忧外患,国之将亡,隐退不是自我的实现而更像是对现实的逃避,我们需要的是有人站起来,高喊一声,叫醒沉睡已久的民族魂魄!
今日的青年所处的时代环境与当年是截然不同的,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可以享用,但我们仍应当好好珍惜前人用汗血奋斗而来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树立自主、进步、进取的思想,用我们的行动推动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发挥青年的朝阳之力,吾辈少年当勉之!
陈独秀当年撰写《敬告青年》,对青年提出殷切期望之时,也正是中国国难当头之日。我想当时的青年在他的感召下心怀国恨,才有后来的“五四”运动,青年救国,义不容辞。时至今日,我们的国家正一步步走向繁荣与富强,读罢此文,我的热血仍沸腾不已,仍感自觉而奋斗的必要。世界形势,基本国情,谁敢忘怀成功与挫折相伴,前进同阻力相随,谁人不见居安思危,更应警钟长鸣。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一代,我们是否更应该为我们的社会,为我们的国家做些什么呢青年人的“自主”“进步”“进取”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是其它年龄群体所难以具有的优势。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是充满活力的,是国家革新和发展的栋梁,但是不可否认,我们当代青年同样面临着很大的困难。我们应秉承《敬告青年》中的“自主、进取”的活力和理念,理解当代新的社会形势和国家对青年的需要,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贡献。我真心希望我们都能成为新时期中国令人骄傲的新青年,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吧!
百年前的新青年在新旧文化之间曾经历迷惘与撕裂,而今天的新青年已真正可以放眼世界、海纳百川,勇立于世界科技和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潮头浪尖,又可以满怀敬意对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发展。
《新青年》是一份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
《新青年》是综合性的文化月刊,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初名为《青年杂志》。
1916年9月1日出版第二卷第一号改名为《新青年》。初期的《新青年》在哲学、文学、教育、法律、伦理等广阔领域向封建意识形态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10月1日,陈独秀发表《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一文。
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1918年1月)起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带动其它刊物形成了一个提倡白话文运动。十月革命后,《新青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号角,成为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阵地。
陈独秀于《敬告青年》中提出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的观点,重视青年对国家富强之意义,希望青年做到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点要求,成为新鲜活泼、自觉而奋斗之青年,以对抗陈浮腐朽的落后思想文化及习俗,使国家脱胎换骨。
其中,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准则符合世界发展潮流,直击中国不停错失发展进步良机的问题。在历史上重农抑商的中国曾有发展商业、积累原始资本的机会,就是玛戈尔尼访华时提出的通商要求,依照当时中国的经济水平、世界地位及各国对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的需求,在全球化世界贸易初期占据优势自然而然,但是我们的坚持天朝上国、地大物博,闭关锁国,拒绝通商。这一个简单的拒绝,不仅是拒绝了商贸利益,更是拒绝先进的经济模式、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以及发展壮大,成为世界强国的机会。直到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失败,国门稍微打开后,中国才被动地有了微弱的发展新气象。而日本打开国门,直面世界,最终强盛的例子也证明了投一国于世界潮流之中,笃旧者故速其危亡,善变者凡因以竞进。因此拥有世界眼光,打开国门才是发展的前提,只有这样,中国青年才能接触欧美先进的器物、制度、思想,才能新鲜活泼,中国才能有发展的动力。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高举科学大旗,主张用科学理性的思维看待世界万物,进行生产生活活动。这一准则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王朝的统治根基——天人合一。国人愚昧迷信,认为皇帝是真龙天子,代表了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天的意志,拥有无上的权威,如果妄加怀疑、冒犯、违背其言论就是违背天意,会遭到神的谴责和惩罚,因此一直匍匐在皇帝脚下,不敢稍有逾矩,自然也没有民权与皇权的对立。但如果国人开始懂得自然科学,则会明了世间万物运行的规律,不再迷信有神明,有天意,更不会迷信皇权,对封建制度怀着畏惧心理。另一方面,这一准则也鼓励青年树立科学态度、发扬科学精神,客观看待历史、社会变迁,了解人民权利与义务,拥有独立的人格,运用科学知识造福民众使生产会更高效,生活会更健康。无疑,这一准则是改变国民性格、思维的极好方法。
我想,陈独秀先生那个时代适合用狄更斯在《双城记》开头写的那样来形容:“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我们的革命先辈们犹如晦暗年代里闪耀的星辰,犹如乱世荆棘中丛生的玫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我仿佛听到陈独秀先生此刻在说:“下次你路过,人间已无我。但我的国家,依然是五岳向上,一切江河依然是滚滚向东方,民族的意志永远向前,向着热腾腾的太阳,跟你一样……
因而,他在《敬告青年》中,提出了要求的六项标准:自主的而非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陷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其中,贯穿这六项标准的一条红线是与科学。
在这六项标准里,我想简单谈一下他的第一项和第六项标准的积极意义。“自主的而非的”这条集中反映了的等思想。
他认为人应该具有自主之权,绝无他人之,亦绝无以奴自处之义务,人应该是等的,我们应该打破君权神授这种封建等级观念,求之,这是作为人的基本和人格。
深受进化论和等说的影响,极力提倡人的个性和人格,想把人彻底从两千多年的封建礼教的枷锁中出来,重视人的国民性的改造,尤其是人格和新道德的培养,以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条是反映出他的“”大旗,这也是近代知识分子的共同追求。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反映出他对科学和科学精神的狂热追求。“科学者何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
的`确,近代社会的兴起和发展,根源于科学的发展,尤其是几次科技所带来的划时代的变化。目睹社会的愚昧、落后,深感科学技术和科学精神的匮乏,使他深刻认识到在推崇科学的巨大作用和历史意义。
然而,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的有些思想和认识存在一定缺陷。他曾指出:“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之遗,持较皙种之所为,以并世之人,而思想差迟,几及千载”,在对待传统文化道德方面,一概排斥和反对传统文化,全盘接纳和吸收文化道德,把问题和方式绝对化,走向了极端,这不仅不适合所特有的国情,而且从现在看,历史证明这样做有失偏颇。
准斯以谈,吾国之社会,其隆盛耶?抑将亡耶?非予之所忍言者。彼陈腐朽败之分子,一听其天然之淘汰,雅不愿以如流之岁月,与之说短道长,希冀其脱胎换骨也。予所欲涕泣陈词者,惟属望於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自觉者何?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而自视不可卑也。奋斗者何?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视之若仇敌,若洪水猛兽,而不可与为邻,而不为其菌毒所传染也。
呜呼!吾国之青年,其果能语於此乎?!吾见夫青年其年龄,而老年其身体者十之五焉;青年其年龄或身体,而老年其脑神经者十之九焉。华其发,泽其容,直其腰,广其膈,非不俨然青年也;及叩其头脑中所涉想所怀抱,无一不与彼陈腐朽败者为一丘之貉。其始也,未常不新鲜活泼,然寖假而为陈腐朽败分子所同化者有之,寖假而畏陈腐朽败分子势力之庞大,瞻顾依回,不敢明目张瞻,作顽狠之抗斗者有之。充塞社会之空气,无往而非陈腐朽败焉,求些少之新鲜活泼者,以慰吾人窒息之绝望,亦杳不可得。循斯现象,於人身则必死,於社会则必亡。欲救此病,非太息咨嗟之所能济,是在一二敏於自觉勇於奋斗之青年,发挥人间固有之智能,决择人间种种之思想,孰为新鲜活泼而适於今世之争存,孰为陈腐朽败而不容留置於脑里,利刃断铁,快刀理麻,决不作牵就依违之想,自度度人,社会庶几其有清宁之日也。青年乎!其有以此自任者乎?若夫明其是非,以供决择,谨陈六义,幸平心察之。
陈独秀于1915年写下《敬告青年》作为《青年杂志》的发刊词,以宣传民主与科学思想,提出“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显而易见,国家倘若要进步,必要广大青年奋发向上,作为国家之大栋梁,撑起富国强兵的一片天,必要青年们开拓眼界,冲破陈腐思想的牢笼。而事实上呢,就在1915年之前,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欲意复辟帝制,大兴尊孔复古逆流,举国上下,更有大批腐朽之人趁机举起重回旧时代的旗帜。眼见辛亥革命所推翻的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将要重回舞台,仁人志士们又怎能袖手旁观。此刻,唤醒广大青年的强国意识成了亟不可待的事。
随后,陈独秀先生当头棒喝:我们国家的青年,在我看来,只是年龄是青年罢了,其身体十之有五都显出老态,而思想陈腐落后的十之有九!批评青年人思想被陈腐朽败者污染,行动为封建强权所束缚,这样的现象只会让社会逐渐走向灭亡。
因此,陈独秀先生呼吁青年人必须与之划清界限,并提出六个准则: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引导青年人向独立,自主和进步转变。
近日,有幸阅读了《新青年》的发刊词,陈独秀先生所撰写的《敬告青年》一文。词中提到: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这句话道出了陈独秀先生对吾辈青年的希望,也勉励了一代代的青年人。“做新青年”的呼吁,在今天看来,依旧引人深思,激动人心。
陈独秀在文中提出了对新一代青年的六个基本原则,敬告青年如何从自身方面来改造国家,建设民族。在阅读过程中,《敬告青年》给我带来一种不可想象的冲击力,它,是对生命的追求,是个人价值的实现,是对于当今青年的一种标准。它宛如六声高昂而响亮,震撼且有力的钟声,悠扬绵长,唤醒了青年沉睡的斗志,震碎了他们思想上的枷锁。
读完《敬告青年》一文,使我受益匪浅,内心大受震撼,久久不得平息。它在百年前的中国,有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在百年后的今天,依旧十分受用。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乐观积极,奋发向上。我们不能辜负先辈的期望,我们一定要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贡献青春之我,续写时代新诗篇,成为中国历史列车前行的一枚车轮!正如先生所言:青年勉乎哉!
清朝闭关锁国末期,慈禧对天下的统治逐渐变的衰弱,民间出现了很多革命与变法,戊戌变法就是其中最典型的救国变法运动,尽管没有成功,但是它所推崇的很多思想还是十分先进并且很有活力,也为后续的革命做了很好的奠基。辛亥革命之后,袁世凯窃取了果实,还想恢复帝制,独裁天下,殊不知国内的一些知识分子已经开始为推进新思想,新文化,推翻封建专制做好了准备。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从此拉开了序幕,《敬告青年》作为其中的开篇宣言,体现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青年们渴望科学与民主的进步思想,也表达了他对后代青年们的鼓励与期望。
陈独秀先生开篇便以一句青年如青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描绘了青年生机活力有朝气的一面,青年时期是人最美好的时期,而此时的青年对于社会有着重大的责任,社会的变革与创新都离不开他们的力量,现在陈先生正需要这些力量,他为他们注入新的活力,让他们成为一把利剑,打破封建的牢笼,打败陈腐朽败的落后分子,以此给国家带来希望与未来。因此,他在宣言里面阐述了他对青年人的六点要求:
青年进步思想的力量是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只要他们不断的去学习,去研究,去宣传,去创新,去把自己投身到世界的潮流之中,灵活应变,沉着冷静,就不会重蹈闭关锁国思想的覆辙。世界的而非锁国的,陈独秀先生在第四点里重点指出了闭关锁国无异于闭门造车,如果继续这样的形势,中国必将走向灭亡,那么后代毫无未来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