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检索不到题目时,可以尝试精简关键字,并去除括号一类的特殊符号再尝试:)
选项(4分):
孔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正确、正确。
错误、错误。
《管子》一书,在论述其教育思想时紧紧围绕富国富民这一目标展开。
孔子提出了君子应当具有的品德,主要包括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等项。
孔子感到,说起圣与仁,自己还不敢当,但朝这个方向努力,会不厌其烦地去做。
孔子提出了他从事教育的三方面内容:诗、礼、乐,而且指出了这三者的不同作用。它要求学生不仅要讲个人的修养,而且要有全面、广泛的知识和技能。
孔子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
亚里士多德看来,国家的目的乃是造就有文化的君子。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言必信,行必果”,说到做到。
老子是中华文化前2500年以上的集大成者,后2500多年中国文化传统主根思想的创立者。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老子》一书是翻译成外文发行量最大的中华典籍
王安石认为必须按照人的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对其生活、社会交往、礼仪等方面,加以严格的限制和管理。
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了教育年龄分期的思想。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把握教育之道;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智慧,感悟人生之道。”这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主张
《庄子》提出了心斋坐忘的学习方法,聪明人人应该追求呆若木鸡的境界。
子贡为孔子守墓三年。在孔门弟子中,子贡是把学和行结合得最好的一位。
孔子要求学生做君子,反对自己的学生谋求官职。
颜元把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对中国两千年学术思想的清算结合起来,指出两汉经学、魏晋清谈、隋唐佛学和宋明道学,一脉相承,与“尧舜周孔之道”对立,皆为空疏无用、与生民不治的“异端”之学,导致政治腐败、风俗败坏、人才寥落、民生凋敝。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的自我总结。
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
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做人不仅要懂礼仪,还要有音乐艺术素养
教育名著是关于教育的哲学思考,体现了教育理想,不是对现实的反应,如柏拉图的《理想国》。
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他的人才思想,提出了教、养、取、任的一系列具体原则和措施。
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
儒家哲学是指导人生的,而不是抽象谈玄的。
罗素指出以恐吓强迫儿童学习完全是缺少教学艺术所致。
《新教育大纲》指出,教育事业“苦”则苦矣,“清”则未必!教育界的行政官吏、校长、高级学校教师之把持地盘,排斥异己,拚命求利之情形,同齷齪腐败之政界与卑鄙狡猾之商界并无二致,“它的‘清’未必胜于‘清道夫’,它的‘苦’直远不及‘苦力’。”有些人只是因为没有营谋腾达的捷途,才似乎心甘情愿地“献身”教育,这些人一旦“生财有道”的时候一到,便会鼠窃狗偷,四处钻营,那里还有廉洁可言,所以,教育之“高贵”“无非由于支配阶级的利用手段与御用学者之自高身价”。育人的责任决非教育所能单独负担,教育的育人能力实在非常有限。财产比教育更“万能”,在财产面前,教育永远独立不住,抬不起头,根本配不上“高贵”二字,“故在金融资本称雄的现代,教育真不过是卑贱的事业,除吃了饭没事做的人拿来装璜门面,或没饭吃的人啃碎骨头般借以苟延残喘外,谁高兴去理睬它?”
卢梭认为婴儿时期教育的重点是身心的养护和锻炼,以保证儿童具有健康的体魄。
《新教育大纲》断言,教育决不可能是万能的,“‘万应膏’式的教育,只在教育学家的嘴角边,决不在事实上。”教育只能是某种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反映,它本身却改变不了经济制度,所以,以此而言,教育的效能是十分有限的,教育不仅不能万能,教育甚至是无能的,“为什么教育这样无能呢?便因教育受制于经济,受制于政治。”
《颜氏家训》着重论述的是“为己”、“修身”问题。
颜渊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提倡民主、否定王权神授论,成为法国大革命中大多数领袖的圣经。
孔子伦理体系的核心是“仁”。
爱因斯坦:“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这句话暗合了我国古代哪些教育之“道”?谈谈你的理解
孔子认为人的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老子》教育人们要学习水,宁愿处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位置的品德,这样就接近于“道”了。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句话要求人们学习必须求真学问,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不能满足于碎片化的信息、快餐化的知识。
在颜元看来,国家富、强、安关键在于人才,而人才主要出于学校,所以学校教育乃富、强、安之本。
王守仁关于人的发展概念主要是“良知”的发展。
颜元从经济实用主义出发,斥责传统教育脱离实际,主张教育应培养通经致用“为天下造实绩”的实用人才。
《老子》不重视外在经验知识而重内在直观自省。
陶行知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
老子期望人的行为能取法于“道”的自然性和自发性,由此提出了“不争”、“知足”、“贵柔”,“绝学去智”四方面的教育内容。
孔子教育文化贡献主要是编订了《诗》、《书》、《礼》与四书五经
孔子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认为学诗,可以兴观群怨,便懂得事父事君之道。
《颜氏家训》不重视教育的个体生存功能。
《抱朴子》含宗教、哲学、政治、伦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还有大量的化学、医学、科学实验记录等自然科技知识方面的内容,思想庞杂、内容极为丰富。
孔子是中华文化前2500年以上的集大成者(从轩辕黄帝到东周文明),后2500多年中国文化传统主根(儒家)思想的创立者
孔子认为贫而乐道,富而好礼,社会上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便可以保持社会的安定了。
指导子女进行道德修养,学会做人,是《曾文正公家训》的重要内容。
在《理想国》一书中,柏拉图讲到了工农、航海、医学等职业教育问题。
孔子的人性观是性善论
以义为利,义利兼重,道功并收,是颜元对义利关系的基本主张。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又称《上仁宗皇帝万言书》、《上皇帝万言书》,被梁启超称为“秦汉以下第一大文”。
葛洪把道家教育思想作为其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之一,他把儒家教育思想援引进他的神仙道教思想中,以求教育思想的全面性、现实性和完美性。
《教育漫话》原为洛克与其友人爱德华·葛拉克讨论教育问题的通信。
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人己关系的一条准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泰伯》)
意指君子固守中庸之道恰到好处
亚当·斯密是第一次对教育具有生产性和经济意义进行论述的人,首次把人的经验、知识、能力看做是国民财富的重要内容和发展生产的重要因素
孔子招收学生的原则是“有教无类”。
洛克主张教学要由易到难,从简及繁,循序渐进,盈科而进。
葛洪初以儒学闻名,后舍儒入道,其思想以道为主,兼儒、墨、名、法各家之要;同时研究医学,在我国道教史和科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爱弥儿》是一部小说,是作者想象的东西,在教育思想上引起了伟大的革命,但这种理想在可见的未来不可能实现,在具体教育教学中并无指导意义。
墨家的科技教育具有以德驭艺的特点。
张謇竭力倡导“勤苦纯朴之校风”,提出了“凡教之道以严为轨,凡学之道以静为轨”的精辟论断。
孔子充满坎坷挫折的一生,收益满满的一生,伟大的一生,光荣的一生,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学生初入墨门,都要经受“服役”的劳动锻炼,借以养成他们“勤生薄死,以赴天下之急”的精神。
孔子,少贫,父母早亡多经磨难,勤奋好学,青年时代谋生游学,中年出仕壮志难酬,周游列国到处碰壁,晚年致力整理六经,诲人不倦弦歌不辍
朱熹的《论语集注》,以义理见长,是《论语》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孔子认为对于顺耳之言的是非真伪,应加以仔细辨别。
《老子》一书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作。第一次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卢梭认为自然的教育和人的教育要遵循儿童“内在的自然发展”,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应与儿童“内在的自然发展”相一致。
老子教育孔子说,周礼是像朽骨一样过时而无用的东西。老子在否定周礼的同时,其实更是在阐释自己的思想,积极作为,破旧立新,勇于进取。
所谓数智苏格拉底式对话,实际上就是苏格拉底法
罗素认为正当的规律并不存在于外部的强制,而是存在于自动地、引导到需要的活动中的心理习惯,但教育开始于对儿童的各种嗜欲的抵制,必须及早培养儿童的理性精神和自我克制能力。
张謇认为,要挽救民族危机,必须富国强兵;要富国强兵,则必须大力创办实业,发展教育。
颜元主张和赞扬宋明理学,是宋明理学的集大成者。
王安石认为,当时朝廷对现职官吏的俸禄规定得太低。
孔子认为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颜氏家训》是颜之推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为了用儒家思想教训子孙,以保持自己家庭的传统与地位而写出的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
《庄子》和《老子》一样,以实现“道”作为总的教育目的。只求心灵遨游于德的和谐的境地,把万物视为一体,保持不辨差别的思想境界。
《墨子》对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三种思维训练都进行了论述,尤以抽象思维,即逻辑思维训练见称。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
孔子不言性与天道。
“产婆术”是柏拉图创造的一种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互相激发、共同寻求正确答案的方法。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为政》)
为政就要少言慎言少干事,宁可无功,也不可有过,官才可当的稳当
《墨子》贵义,它所讲的义,摆脱了儒家“义以礼出”的窠臼。
孔子提出,人的天性或本性彼此差不多,相接近。
夸美纽斯吸收了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教育成果,总结自己长期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资产阶级教育问题。
墨家施教,还注重引导学生“明故”,遇事总要问一个“为什么”,激励他们广搜博采,积极探索。
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资本积累的重点应该从物力资本转移到人力资本
墨家的科技教育包括生产和军事科学技术知识教育及自然科学知识教育,目的在于使人获得“各从事其所能”的实际本领。
《大教学论》是西方近代最早的有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教育学学科的独立。本书创立的教育学体系,奠定了西方教育理论的始基。
自然后果法是指英国教育家洛克提出的一种道德教育方法。基于少年儿童的理智尚处于所谓“睡眠”状态的观点,卢梭反对对这一年龄时期的儿童进行说理教育,也反对对他们施以严酷的纪律和惩罚,主张让儿童通过体验其过失的不良后果去认识错误,吸取教训,学会服从“自然法则”,自行改正。
葛洪认为国家兴亡在于时运,与人才的培养是没有多大关系的。
孔子认为守礼是各种美德的标准和底线。
《庄子》认为宰牛一定不要顺着牛身上的自然纹理。
《劝学篇》提出了改革学校、变科举、游学、广译西书、兴办农工商学等建议。
《庄子》要人们超脱外物的牵挂,既不追求个人的功劳,也不计较个人的名位,达到物我两忘,与万物合而为一的境界,以达到精神上的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