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应该人人都看过国庆大阅兵吧?
那么应该对今天的标题比较有感觉了。
聪明的读者应该早就发现,大领导们讲话,真的都好慢。不够慢的,都得特意练得慢。
实际上,在中国传统哲学里,很多被视为高贵、吉祥的象征里,“慢”都是一个重要特征。
例如道家养生里的“龟息”,例如被认为是贵气的走路姿势“鹤行”,都是以静制动,以慢取胜。
再说你看,自然界里基因保留最久的乌龟、熊猫、鳄鱼,哪个不是慢吞吞?
不过现代社会,道理大家都懂,别说“慢”,要做到“不急”,都已经不容易。
很多来找我做咨询的读者,我都要求他们录几句语音或是小视频给我。一个是为了观察他们的声音,一个是为了看他们的语速。
声音有好坏之分,语速也有快慢之别。
大多数情况下,我都建议语速过快的朋友们,学会控制。通常语速快的人,思维都比较快,比较聪明。特别是职场上起点不错的女生,好多都在高活力、高压力的行业,比如四大、4A、互联网,给人一种开朗外放,非常职业化的感觉。
但是语速快的人也有一眼就能看到的天花板:就是她们特别容易一路向着高级“执行者”的角色狂奔,好像永远也成不了大Boss。须知人的内在速度和外在速度往往是不匹配的。你的思维往往无法跟语言完全同步。这也就是为什么老话里说“言多必失”。
往心理机制的深层追究,语速快的人,多半是为了“自己爽”。“一股脑”的表达里,是情绪的宣泄,是社交焦虑,也可能是隐含的炫耀,总之,都完全忘了听众的感受和反应。
另外,你再从局外人的眼光来观察,语速快的人,是那个锋芒毕露的人,也是那个在会议上不断打断别人,强迫症般捡起掉地上话题的人,以及莫名其妙就会越说越快,容易情绪失控的人。
总开快车,就容易翻车。(在这里不由得想起了《各位游客请注意》里张雨绮队伍那个剑桥学霸“小麻雀”,就是因为强迫症般的快语速招了众人一致反感,其实她很冤)另外,一般人意识不到的是,语速越快,气场越弱。
我有一个好友,明明是家境极为不错的二代,但就是因为小时候被父亲管教太严厉,一直缺乏自信,语速过快以至于有轻微的口吃问题。他因为这个表达能力问题也屡屡受挫,特别是在跟客户交锋时,吃了不少亏。
别人对他的反馈是:感觉太年轻,底气不太足,业务能力没问题,但似乎更大的单子不放心交给他。实际上,他的语速,的确严重影响了气场。
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的父亲乔治六世,也是历史上第一位口吃的国王。他在临危之际受命当上国王,因为他哥哥爱德华八世为了娶辛普森夫人做老婆,江山也不要了。
但乔治六世就是因为严重的口吃问题,无法发表公众演讲,非常影响他的国王形象。为此他太太专门找了治疗师矫正他的这个问题。这个故事后来被拍成电影《国王的演讲》。
治疗师不断地挖掘乔治六世口吃的形成原因,最终帮他找回了对自己的自信,克服了童年时期形成的自我否定,最终完整、顺利地完成了继位典礼,并成功发表了二战开战演说。
曾给美国总统写过演讲稿的历史学家JamesC.Humes在《像丘吉尔一样讲话,像林肯一样站立:历史上伟大演说家的21个强力秘密》一书的开篇就说,大人物一上台首先应该做什么?
沉默。
你要做的是沉默。不说话,慢慢审视全场,跟每个听众的眼睛对视。
沉默可以提高观众的注意力和对你的尊敬程度。
和故意放慢语速相比,沉默是一种更厉害的杀器。强行打断听众随意昏沉的状态,获得全场注意力,是一种权力的象征。拿破仑、墨西哥首任总统,都喜欢用这一招。
演讲,对政客和企业主来说,是赢得权力的机会。对普通人来说,则是汇报工作,推广想法,展现自己的机会。
假如你没有气魄沉默一分钟,让全场观众盯着你慢慢表演,那么你至少可以学会在重要场合,有意识地先做几个深呼吸,调慢语速。
你有没有发现,讲话慢,对听众有一种奇妙的镇定作用。在一个喧嚣的场合,如果突然出现一把自丹田发出的朗朗嗓音,能让焦躁的人群突然安静下来。
如果你能顺便讲一两个笑话,听众一定能够如沐春风。
讲话慢,更有利于思考。实际上,越是窥破了语言的威力的人,讲话越谨慎,因为他们深知,说话需要思考,说话要达到目的。慢慢说,更有利于边说边组织语言。
那些“说话不经大脑思考”的人,经常说“自己是直性子”的人,何尝不是一些活在自己惯性路径里,不愿改变的懒汉呢?
讲话慢,更有助于沟通。假如你有点人生阅历,你就知道人与人的“沟通”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世界上没有多少人能有耐心去真正了解另一个人的世界,也就是并没有所谓的感同身受。即便我们都说着同一国的语言,误会、隔阂依然在时刻发生。
那么,慢慢说,至少能把你想说的意思讲清楚,至少能让对方接受到大部分有效信息。这就已经是成功沟通的第一步。
最后放上著名的1943年美国国会历史上最著名女性演讲之一,是谁大家自己去看,风采无人能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