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转型期社会变化特点及人们心态变化
执政理念→社会行为→心态变化→调整→适应与不适应
1、转型期社会变化特点
(1)执政理念改变:阶级斗争为纲、经济建设为中心、幸福建设为中心
个体变化:以阶级斗争为纲时的个人是讲阶级觉悟,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则讲经济效益,以国民幸福建设为中心时强调民心或民众的内心感受与满意度,后者是对整个社会的评价,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言,要求更高、难度更大。
(2)社会体制转变: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个体在市场经济时期是端铁饭碗,吃大锅饭,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而在计划经济时则可能要面临激烈的竞争,要下岗,或自谋职业,甚至一夜之间就破产或失业,也可在一夜之间成暴发户。
(3)社会结构转变: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观念转变
个人面临身份、地位、经济状态、观念、行为方式等的转变,如从干部转变为公务员或转变为商人;经济从有保障变为收入变化不定,一下可能发大财或变得一无所有,个人要有经济头脑和商品交换意识,否则就可能变得一穷二白。早期有的人适应市场意识快很快就成为万元户或百万富翁等。社会地位、经济收入的巨大差距使许多人不适应。一些不适应的人就会被淘汰,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不满、怨恨等情绪油然而生。
(4)社会形态变迁:传统社会转向现代社会、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封闭社会转向开放社会、体力型社会转向技术型与知识型社会、知识型社会转向智慧型社会(智慧型社会特别需要创新,否则不能体现智慧,这就是为什么要强调创新的重要性的原因)。
个体由保守要转向开放,生活、工作由慢节奏转向快节奏,由平稳转向激烈的竞争等。农民由农村转向城市,由乡土转向城市,到了城市面临种种引诱,巨大的城乡落差,对人们产生重要心理影响。
从单一向多元转变,转型的结果,总的来说产生以下两种结果:
积极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政治文明、文化繁荣、民乐国泰
消极的:官僚腐败、分配不公、缺乏民主、文化腐朽、社会矛盾激化
2、社会转型的结果
(1)资源占有分化: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占有重新分配,特别是掌握权力和资本资源的阶层成为最大赢家,即成为利益集团。
(2)经济状态分化:财富分化,贫富差距拉大。有的人有房甚至多套房,有车,有的过着奢侈的生活,有的人则既没房更没车,甚至一日三餐都存在困难,从而产生巨大的贫富差距。不满怨恨情绪自然会产生。
(3)社会地位分化:公务员、官员、富豪、明星等社会名流与普通民众或弱势群体出现。
(4)文化的蜕变:包括思想、道德、心理、行为的蜕变,优秀传统文化的丧失,这是社会转型中社会变化最危险的内容,有可能危害到中华民族的根本,即动摇、破坏到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
现在的人大多只讲利不讲义,以致不择手段谋取利益,以致不讲道德、不讲诚信、不讲高尚。不以正常、正当手段和途径谋取合法利益而是不择手段,如弄虚作假、行贿受贿或巧取豪夺。
人们未富先奢、不求进取、锐气衰退、追求低俗、色情文化泛滥。从歌词可以看出,以前唱的是赞美英雄人物、歌颂劳动者,而现在则是在宣扬老鼠爱大米,或者是婆婆妈妈的生活琐事,连军人打战都少不了谈情说爱,韩国剧基本都是描绘生活中的无聊事,是宣扬女人气,引进这些电视剧是在堙灭中国男人,女化中国男人气,所以说韩剧不是什么好东西。让人不可理解的是政府在大力扶持动漫产业,而不少动漫产品基本上是些精神牙片,使几百万青少年成为网络依赖者。
经济、权力、资源的马太效应:富的人越来越富,有权力的人越来越有权力,穷的人越来越穷,这会加剧社会矛盾,是社会稳定的严重隐患。
3、转型期社会矛盾
A、倒U型曲线
1955年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以西方发达国家经历过的社会收入分配演变的统计资料为依据,提出了著名分配差别的“倒U型曲线”。该理论认为收入的早期变化轨迹是“先恶性,后改进”,各国经济发展由初期收分配比例比较平等开始,在其发展过程中,为提高经济效率,必须扩大收入差距,使社会不平等日趋严重;当经济发展进入高水平阶段,收入分配差距又逐渐缩小,不平等状况逐步改善。该假说的核心是在推动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效率与公平是绝对对立的。为效率必须容忍数代人的不公平分配,付出诸如丧失人格尊严、品质恶化、性格扭曲、种族和性别歧视、金钱压迫、不安全感、社会动乱等惨重代价。这一观点还认为,GDP达到人均1000美元~3000美元时为社会动荡期。目前,我国正处于这样一种时期。
特点:①心理问题:丧失人格尊严、品质恶化、性格扭曲;②文化冲突:种族和性别歧视;③政治经济矛盾:金钱压迫;④社会治安问题:不安全感;⑤社会矛盾激化与对抗:社会动乱。
B、新型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但具体内涵是有时代特色的
(1)先进生产力与落后生产力的矛盾:先进生产力效益更好、相对生产力落后的人员来说差距拉大、也可能出现资源占有更多或破坏更大,导致相应的社会矛盾。
(2)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矛盾、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矛盾:从吃穿用行乐性婚姻等等方面反映出来。
(3)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矛盾:一是损害了公众利益,如环境污染、资源破坏;二是剥夺了部分民众利益,如强拆、强征等;三是经济发展没有给广大民众相应的利益
(4)民众需要与不能满足需要的矛盾:
1)物质需要:一是生活资料(如吃穿住行)、生产资料的满足;二是对公共产品需要,如教育、医疗、公共服务;
2)精神需要:精神需要的内容很广泛,主要有:
一是尊重需要。如在执法过程中尽管对方违法,但处理违法时仍应尊重对方,以人性化方式处理,不能以为对方违法了就可轻视或不尊重对方,甚至侮辱对方。尊重对方,善意地帮助、说服对方,很多矛盾就有可能容易化解或者可以避免一些不应有的纠纷。一般来说,年轻人自尊心更强,特别是有伙伴或异性朋友在时,自尊心更强,所以对年轻人,这时如伤害其自尊心易发生更大的矛盾或纠纷;另一种情况就是不以貌取人。
二是成就需要。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成就感的需要,特别是有一定地位和身份的人成就感更强,成就感越强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对这样的人更要注意保护其成就感和自尊心。
三是安全需要。包括财产、身体以及名誉权、肖像权、公民权等不受侵犯。
五是工作、劳动、学习、生活及休闲等的需要或发展与生存的需要。
六是亲情、爱情和友情的需要。
七是自身价值的需要。一个人总是希望自身有价值,也对他人如家庭、社会有所作用,还希望获得荣誉、名誉、权力等。
八是社会归属需要,如希望加入某个政党、组织等并得到组织的支持。
(5)官民矛盾:官僚腐败被百姓形容其生活是“一顿饭,一头牛,屁股下边一栋楼”。
(6)劳资矛盾:资方侵犯劳方利益,如加班不加酬、欠薪,缺乏劳动保护等。
(7)经济发展中的矛盾:主要是在经济发展中侵害了公共利益、弱势群体的利益,经济发展没有相应地惠及民众,造成环境污染,强征强拆,民众工资增长跟不上GDP,人民币外升值内贬值等。
(8)建设不协调:社会建设、政治建设、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需均衡协调,才能使用权各方建设相互促进、相互支撑。需要社会进步、政治文明、经济发展、文化先进并繁荣等,才能促进协调、文明、安全、低碳、科学及持续发展。
总的特点是矛盾在增加、矛盾在激化
4、社会矛盾产生的原因
(1)经济快速发展,但如果不是文明、安全、协调、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的话,就会引起相应的社会问题:
1)竞争激烈:升学、晋升、住房、交通拥挤等。
2)贫富差距扩大。
3)个人发展机会不均等。
4)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的矛盾扩大。
5)经济发展破坏了公共利益。
6)普通民众没有获得与国民经济发展相一致的利益。
7)生存环境恶化或与发展相背离。
8)劳资矛盾扩大。
9)农民工问题严峻:农民离乡离土,进城而又缺乏配套政策所带来的矛盾。留守儿童、留守妇为数不少,他们有严重的生理、心理问题;新一代农民工难以适应和融入现代社会,一方面要进入城市,另一方面又缺乏相应的知识、技能;新生农民工的素质和心态(如从事低端劳动的适应性,体能等)都难以融入城市;农民工权益缺乏制度保障;农村孩子弃学弃考及农村孩子大学毕业后就业困难,又是一个新的严重问题,将会使大量农村优秀人才失去培养和造就的机会。
10)出现官商资本。土地及开发是最挣钱的行为,政府卖地必然聚集资本,重大经济活动少不了政府行为,这样的行为必然伴随商业活动,而且政府又从中获取巨大利益,官与商不可避免形成一种势力,这种势力就必然会导致对社会、对民众的不公平,就会侵犯公共利益,所以要特别避免。
(2)政治、政权建设滞后
1)民众民主权力不到位:弱势群体碰到利益受损时难以有保障
2)法制方面的问题:法制不健全、法律执行不到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执法不公、执法不定、循私枉法、过度执法等)、法制监督不到位
3)政治文明不够,如官僚腐败
4)社会还缺乏足够的公平正义
5)政力软弱: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政风不端
5、当代社会矛盾的特殊性
(1)人口流动性大,社会矛盾易扩散
(2)民众视野扩大,会有不同的观点与看法,矛盾易产生分歧,使矛盾易扩散
(3)通讯发达,传媒扩散快速而广泛,使社会矛盾易扩散
(4)中国人具有较强的反叛意思,易使社会矛盾激扩散
(5)当社会矛盾尤其是与民众的矛盾普遍、严重而又激化时,对社会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
(6)当民众心理积怨多、忧郁失望、愤怒等情绪严重时会隐藏着巨大危机
6、社会矛盾的危害性
(1)破坏社会秩序,引起社会动荡:现已有明显的社会不安定因素,一件很平常的事都可引起群体性事件。
(2)破坏社会结构:
(3)对社会、经济、文化产生巨大影响,或是倒退或是进步。
(4)对各种资源的破坏:包括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
有人说:“资本的贪婪和穷困的暴力”是破坏社会安定的两把利剑。而贪婪和暴力源于心态的扭曲,源于文化的缺失。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期,要注意贪婪和暴力对社会的危害。要通过社会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来提升文明,遏制和消除其对社会的破坏。
7、转型期人们心态的变化
转型期民众心理特点: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这里主要介绍消极心理,以便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加以克服。
(1)炫富仇富心理:
(2)炫官仇官心理:
(3)求富心理:急切地求富,总希望自己能在一夜之间成为暴发户。有一定条件的在经济贪污受贿,没有条件的偷抢盗窃、行骗诈骗等,不择手段求富。
(4)求官心理:行贿受贿、阿臾奉承、瞒上欺下等,不择手段往上爬,捞取一官半职等,甚至不惜以犯罪手段谋求升官。
(6)浮躁焦虑心理:看到别人升官发财,自身就浮躁焦虑,并急于求成,为了有资本当官就要对科研成果、论文等造假,骗上瞒下;商家也是不择手段捞钱。
(7)忧郁心理:面对各种不如意、挫折时心理无法承受,只好以忧郁、苦恼出现,要么自杀或曲线杀人。每年约有死于20万人自杀,还有约4倍于此的自杀未遂者。
(8)逐利心理:中国传统观念是重正义、正气、公平、道德、诚信等被不少人抛弃,取而代之的是不择手段、不讲道德、不讲诚信、不讲正义,一切都是为了追逐利益。
(10)求健康长寿心理:人人都想健康和寿可又不知道如何健康长寿,听到哪里有健康长寿之道就盲目跟从。特别是老人、慢性病患者,有的不在乎钱,还说不用怎么知道,不是用脑子先想。
我们提出健康指南:科学运动、合理饮食、情绪平和、人际文明、避免侵害,具体是:
合理饮食。食用低脂肪、低热量、高蛋白、多种维生素的卫生食品;有的所谓补品含有激素不但不健康,反而有害,有的儿童服后性早熟。
人际文明。待人有礼貌、友好、包容、宽恕、克制、热情、耐心、诚恳、温和,不急躁、不苛刻、不刁难、不指责等,并矫正不良个性。
避免侵害。以下这些行为或情绪对人的身心是有损害作用的,所以要避免。即不赌、不嫖、不抽烟、不酗酒、不迷信、不乱性(即不为所欲为)、不生气、不招惹是非。
(11)无奈心理:弱势民众既升不了官又发不了财,甚至没有好的职业,无力改变自身的处境,只能是处于无奈境地。有的虽经各种努力仍无济于事,只好处于无奈境地。有的人在这种状态下有可能干出违法乱纪之事,或走极端,如讨薪不成就爬上海珠桥或要跳楼,或者反复上诉上访等。有的年轻女子就做鸡,靠出卖肉体挣钱。有的就逃避现实出家或自杀等等。
(12)无聊心理:处于无聊心理的人有的是各种条件都很好,衣食无忧,但也没有什么追求,无所事事;也有的是经济条件并不好但也无可奈何,或是没有职业或经商又难以为继。或是限于种种条件缺乏发展机会。有这种心理状态的人可能会上网、吃喝嫖赌,或者养狗养猫,维护狗权猫权不遗余力,最近有人为了维护鸽子的权力又出现了维护鸟权的事。很多人特别信鬼神,信大师,对一无学历又无现代知识的人竟也成了大师,真是无聊至极、浅薄之极、可笑之极。
(13)网络成瘾心理:沉溺于虚拟社会中的心态。
(14)求乱心理:人们都希望社会安定,过着舒适宁静的平安生活,但对于处于社会底层或不得志、贫困的某些人来说则不是这样,希望趁乱打劫或改变现状或者产生一种我不好你也别好过的心态。
(14)求奇心理:一般人都怕丑,特别是丑的人更是不愿声张,但有的人为了获得利益已颠覆了常规,追求离奇古怪以夺人眼球,制造轰动效应,如凤姐的雷人言论,非清华北大毕业生不嫁的婚恋观。她的各种言论也成为大家的笑料。凤姐虽然风靡网络,但是也收获了一片骂声。在一次婚博会上,凤姐也坦言自己就是想通过征婚而出名。
(15)求俗心理:有的人由于物质丰富了或处于无聊、无奈心理,喜欢追逐俗气,所谓的低俗、庸俗和媚俗。此俗会严重削弱斗志和锐气。
(16)不信任心理:现在诚信危机可以说是非常的严重,以致发生突发事件时政府、官员的解释、说明都无济于事,甚至越解释越质疑。由于政府、官员、执法人员、专业人员、经商者等等,做假事说假话等太普遍,造成了社会诚信缺失。这种现象是非常危险的。轻者造成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重者造成社会不稳定。西周灭亡也可以说是由于国君与诸候之间缺乏信任所致,如周幽王烽火戏诸候导致西周灭亡。这是由于信任缺失导致亡国的典型例子。
(17)丧志心理:
(18)丧责心理:
(19)贪婪心理:随着物质财富的增加,人们的贪婪心理也越来越严重,现在几乎到了欲望难填的地步。到了一个“不够”的时代,如一部手机不够,一份薪水不够,一个情人不够,一栋房子不够,一辆车子不够。这已是人们向社会或自然界过度需求的时代。
(20)赌博或侥幸心理:中国人的赌博心理太严重了,除了传统的赌博方式外,现又与日俱进,网络赌博大行其道,而赌资巨大。以前人们常说:“博一博,单车变摩托”、“十亿人们九亿赌”等口头语。还有的人为了贪财不择手段,甚至拿生命来冒险赌博。
(21)放纵心理:
(23)报复心理:
(22)幸灾乐祸心理:
(23)逆叛与反抗心理:
(24)犯罪心理:
(32)人格异常:①价值取向偏离社会允许范围。②认知偏颇,思维偏激,是非、善恶判断力差。③需求层次低。⑤品德不良,由自私、缺乏同情心、行为不端发展到冷酷无情、粗野肆虐,恶习难改。⑥缺乏高级情感体验,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水平低;常常被消极不良的情绪体验占据心头,且缺乏必要的情绪调节控制能力,甚至任意宣泄而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伤害。⑦缺乏必要的建设能力,具有不利于社会的消极能力、破坏能力,如在对待冲突事件时不能缓和冲突而是激化冲突。⑧自我意识的缺陷,不能客观地评价与调节自我。要么过于贬低自己,产生自卑感,进而自暴自弃;要么过高评价自己,自高自大,不可一世等。
总之以上消极心理是可怕的心理,必须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决不能等闲视之。在社会转型期,人们过分追求利益,需要通过文化建设来修复和洗理被利欲熏黑和扭曲的心灵。
8、社会转型期负性心理的后果
(1)躯体障碍: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癌症等。
(2)心理障碍:如抑郁、焦虑、强迫、恐惧及分裂症等。
(3)生活劳动障碍:慢性病严重损害劳动能力。
(4)社会功能障碍:人际关系严重障碍,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等。
(5)社会破坏行为:如上访、上诉、钉子户、杀人、报复、吸毒及违法犯罪行为等。
广州友好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杨理荣
发表于:2012-12-10
提示:任何关于疾病的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面对面诊断。网友、医生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同意其说法,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